柯小刚书法 “临帖作为禅修方法”——柯小刚谈书画艺术

2018-04-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从大学的时候开始练习静坐,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有个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打坐就像解冻.不知前人有否讲过这个譬喻.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河水结冰.自然解冻的过程?就算没有

我从大学的时候开始练习静坐,成为一种日常习惯。有个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打坐就像解冻。不知前人有否讲过这个譬喻。大家有没有观察过河水结冰、自然解冻的过程?就算没有见过河水解冻,冰冻食品解冻总见过吧?我们把冰冻食品从冰箱里拿出来,冻品"咔嗒咔哒"一节一节,自然解开。同样,打坐的时候也会发现身体骨节会逐渐自我调整,到位的时候会"咔哒"一声。到位了就柔和了,好像经历了"身体解冻"的过程。

当然,身体解冻之后的状态不是像水那样滩成一片,而是像春天的柳梢、树枝、嫩芽、竹竿等等。它是柔软的,但却是有韧性的。所以,解冻的譬喻在这个意义上又是不太恰当的。不过,如果你能深入理解水的话,还是恰当的。因为坎卦中间就有一个阳爻,外柔内刚,跟柳梢是一样的。

现在是仲春时节,少阳升发,气往上走,有时可能会上火。我这几个月因为做古典书院,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休息不够,气机不降,弄得口腔溃疡很严重,嘴唇都裂了,说话都痛。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躺在床上用意引气,使往下走。早上起来打坐时又用功半小时,现在好多了。心的力量是很大的。不过要经过涵养功夫,才能聚起来,使得上劲。这就是孟子所谓"求放心"、"集义养气"的方法。

修身养气的方法很多,几乎无事不可作为功夫。今天既然在自道讲书法,就带大家练习一种用书法临帖来修养的方法。前面几次课,我带大家做的是偏动态的"笔势练习",站着写大字。今天,我们坐下来静修:静静地用心临帖,做修身养气的涵养功夫。

气与势:从习气的动势到心气的涵养

在前面的笔势练习中,大家已经找到了很high的感觉:指腕调锋的韵律感,行笔徐疾的节奏感,提按浅深的弹跳感,左右使转的滑翔感等等,非常过瘾,对不对?所以啊,大家从一开始就找到了挥毫的乐趣,六个小时站在那儿划拉,根本停不下来,完全颠覆了小时候学书法的枯燥经验。

在最初入门的时候,我是带大家学会先动起来。但在能动之后,要学会用心。怎样用心?必须先静下来。静下来会用心之后,将来再动起来,仍然吉祥止止,定性如如,就算入门了。

在找到动感乐趣之后,我们现在开始反思一下:前面学的"外家拳书法"虽然很high,但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发现问题很大:乐趣是找到了,不过太浅,还只是皮肉之乐,未入骨髓。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渐渐深入的乐趣。我们不要再像先前那样动态地挥毫了,要开始学会静下来,用心写。

之前的动态笔势练习,动作可以很大,用的是势。有些同学已经能感受到"气"的推动,但这气还比较粗。为什么粗?因为没用心。所以,那个气还只是习气,势还只是形势,没有达到"性"的认识。自性生心,心生意,意生气,气生势,势生形,形诸笔墨。真正的"气推着走"应该是"意领着走",而不只是动作节奏的惯性带动。

如何用意?首先养心。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用心临帖的方法。这套方法叫什么呢,正式的名称可以叫"书画修养"或"通过书画的功夫涵养"。通俗一点,可以叫"书画禅修"或"以书画为禅修的方便法门"。其中,"临帖禅修"是"书画禅修"的初级阶段,以后还可以逐渐深入。

我先给大家示范一下"临帖禅修"法的步骤,然后每位同学自己来实践,看有不有意思?首先,盘腿打坐。最好是双盘,所谓跏趺结坐。这是来自印度的方法,实践表明确实很好,有助于定性,不必因其非中国固有而排斥。中国人本来的"坐"是双膝着地,屁股坐在自己脚上,非常有益经脉畅通。

这种坐法传到日本和韩国,他们今天还常常这样坐。很多人误以为这个叫"跪",其实"跪"虽然也是双膝着地,但不能坐在自己脚上,必须挺直腰和大腿,所谓"长跪"。

唐宋以后,从西域传来的高脚桌椅开始流行,便有了垂膝而坐,至今成为人们主要的坐法。不过,古人即使在椅子上也讲究"正襟危坐",不倚靠后背,不歪扭腰颈,不耷拉脑袋,但又不紧张,自然放松。这种坐法从明式家具的设计形式还能想象出来。今人嫌椅子还不够舒服,又从西方引进沙发,瘫靠进软软的海绵和弹簧里,气血瘀阻,特别需要重新学习什么叫做"坐"。

我初学打坐是在初中的时候。看到功夫片里打坐练功,很羡慕,就开始学。没有老师教,但能买到各种"气功"的小册子。那是八十年代,有所谓"气功热"。功夫修养是古老的传统,儒释道都有各自的方法,但现代人所谓"气功"却是新玩意,是从古书里摘出各种修养方法,参以己意,统称为"气功"。

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可以读到儒释道原典,才开始比较靠谱的静坐练习。我第一次把腿盘上去是在大三的时候,当时用力掰上去,一会儿就得下来。

以后逐渐增加时间,就能自由了。大家练习的时候不要急,先多拉筋,身体柔韧,气血条畅了,自然就能盘上去。暂时不能双盘,就用单盘或散盘,或者跪坐、垂膝而坐,都可以。无论什么坐姿,关键是要做到端正而放松,静心调息,进入一种"精神饱满的休息状态"。然后就可以开始做"临帖禅修"的练习了。临帖的时候,可以保持坐姿不变,方便随时回到打坐调息的状态。

通常同学们临帖都是这样的:拿着字帖,看一笔写一笔,没心没肺地描画,对不对?这样进步很慢,因为没用心,临的不是书法,而是字形;增加的不是功夫,而是习气。为了对治习气,进入真正的临帖,我们不妨先进入打坐的状态,让感觉更敏锐,气定神闲,乃可以面对古人法帖,心摹手追。蔡伯喈书论云"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庶几可至也。

无迹的追摹与心力的培厚:临帖禅修中的读帖方法

"临帖禅修"的步骤大体如下:第一步,静坐调息,散怀凝神。静坐与调息一静一动,散怀与凝神一散一聚,都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古人讲书法,同时强调"散怀抱"和"凝神静思"(可参蔡邕笔论、虞世南笔髓论),并不矛盾。这个道理在笔法的二力相抗(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流中有涩、涩中有流)、墨法的枯润相生、章法的疏密布白中都有体现。临帖前打坐,可思此理。

第二步:远观读帖,初接其气。气息略定之后,漫无目的随意翻阅字帖,从大局上感受整体气息。这时还是静坐状态,眼睛是散焦着来看的。如果不会散焦,可以先看远方,然后移到字帖上来,眼神还是"发花"的。这时不必细看局部,只需较快地从头到尾翻阅一过,得其总体气象,逐渐调动兴致,接通气息。这个阶段看字帖跟看画可能没有太大差别,都是望气。

看帖时,心要淡,意要远,以便初接其气。不要一上来就细看字的笔画结构,分析结体。这个不是不做,而是要等到下一步,等我们通过远观得其整体气息之后,再细看笔法、结体、章法,才不至于因小失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近看和远观常常要交替进行,远观得其笔意、气象,近看得其笔法、结体,都很重要。但初学者往往一开始就被引入细节分析,不懂远观,以至于技术比较熟练之后还是接不上古人的气息。这是特别值得初学者注意的误区。

第三步:读帖画空,心摹手追。总体望气之后,聚焦到一个字,揣摩笔法。同时把笔拿起来,不要蘸墨,一边读帖揣摩笔法,一边用干笔在空中比划。眼睛看着字,不用看手看笔,感觉却在手上,体会指腕调锋、提按、迟速节奏。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落墨写字之前把视觉负累解放出来,专心手上的感觉。视觉则专注于原帖笔法的观察。心在揣摩原帖笔法,同时,把笔法转换为手的动作,而且暂时不用担心这动作是否到位(后面再通过落墨写字进行检验和调整),以法帖为核心,建立"心摹手追"的心手联动习惯,然后再落墨写字就有了主心骨,不至于仓促落墨,被习气带着走。

读帖画空时要看字形结构,更要通过字形来揣摩每一笔起、收、行笔法:是方切的起笔,还是逆锋的圆起,或者露锋的尖起?是出锋的收笔,还是藏锋的收笔?转折的地方是方是圆?哪里重按铺毫,哪里提起聚锋?笔画是弯是直,有否微微波动?哪里快,哪里慢,哪里顿挫,哪里蓄势,哪里发力?同时,把这些笔法的理解转换为手指、手腕、手臂的各种精微动作,在心摹的同时画空手追。

一个字要划两三遍,乃至四五遍。看着字帖画空,闭上眼睛凭记忆画空,交替进行。

在这些步骤中,应当随时注意调节坐姿和颈、腰、肩、臂等关节,使其端正而放松。注意调整气息,用腹式呼吸,深静绵长。要有为落纸写字做准备的意识。读帖画空时要反复记清每一笔的起止笔法和整个字的间架结构,确保下一步蘸墨落纸的时候,已经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可以完全放松。

读帖画空就像是跳伞前的准备,等到蘸墨落纸,就像是跳下去。创作更是这样,要敢于撒手。但撒手的前提是集聚心力。等到下一步落墨的时候,如果你觉得有一点不到位,有一点不放手,有一点不放心,你都可以回到这一步,再看一遍字帖,再画空一遍。

一旦落墨下笔,就要肯定,以整个字为单位,不许对着字帖看一笔,写一笔。一定要养成整字临习的好习惯。如果哪一笔写得不对,回头可以再对比、纠正。

其实,做事情也是这样的呀。你在发动做一件事情之前,你肯定是有各种各样的条件要去准备,准备这个准备那个。一旦准备发动的时候,一切放下,什么都不管了。失败就失败了,什么都不管。但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这就是养成一个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先蓄势再发动的习惯。

整部《孙子兵法》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读帖画空很重要,平时要经常做,才能在心中积累笔墨。否则,胸无点墨,落笔即任习气,必然俗不可耐。读帖画空不只是熟悉字型,也不只是熟悉每一个笔画的用笔、动作、节奏。最关键的是,画空是蓄积心力,还有激发书兴。

在心摹手追的读帖中,你的书写的兴致会慢慢蓄积、慢慢蓄积、慢慢蓄积,然后你的心力也会慢慢地蓄积、蓄积,然后你在落墨的时候才能真正找到什么叫"气推着你走"。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意思。"气"是从"心力"和"兴致"发出来的。

只有厚养心性、意兴,写字的时候才能感到笔头有"气",写出来的笔画才有"象"。《庄子•逍遥游》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注意通过读帖画空来厚积心气、胸怀和兴致,只是"埋头苦练",要么"创作"时听任习气乱写,要么"临帖"时看一笔写一笔,没有心力,没有意兴,很可能写一辈子都没有气、象。

读帖画空时可以拿笔,也可以不拿笔,用手指在空中写。远观望气的读帖之后,可以先用手指画空,再用执笔画空。手指画空主要画的是结体和行气,比远观望气仔细一点,但比执笔画空更重视大体。执笔画空则要深入细化到手指手腕的笔法动作。

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步读帖时要看懂每一笔的起、行、转、收,看明白每一处的笔锋状况是聚是散、是藏是露、是方是圆,同时,其行笔是快是慢、是行是止、是顿挫涩行还是放笔直走。这些看懂之后,执笔画空时才会调动手指、手腕、手臂的动作,揣摩这些动作如何完成笔法上的要求。由于没有落墨,空中书写的过程无拘无束,非常自在,会很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