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克西姆高尔基 高莽: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获得者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奖是俄罗斯作家协会设立的最高荣誉奖.分为奖章和奖状两种:奖章是表彰传播俄罗斯文化贡献卓越者;奖状是表彰在研究和翻译俄罗斯文学

马克西姆•高尔基奖是俄罗斯作家协会设立的最高荣誉奖。分为奖章和奖状两种:奖章是表彰传播俄罗斯文化贡献卓越者;奖状是表彰在研究和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有突出业绩者。2005年中俄两国政府决定,于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为对传播俄罗斯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翻译家和学者颁发高尔基奖章。

经过中俄双方的共同提名和筛选,最终确定了五位获奖者,他们分别是著名翻译家和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草婴、高莽、任光宣、余一中和张建华。

高莽,笔名乌兰汗,生于1926年,哈尔滨人。1933至1943年,在哈尔滨市俄语授课的学校——基督教青年会上学,初步掌握俄语。1943年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曾是多么美多么鲜的一些玫瑰》,发表在当地《大北新报》上,从此走上文学翻译之路。

1945年12月参加哈尔滨市中苏友好协会的工作。1947年翻译班达连柯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剧本《保尔•柯察金》,1948年该书出版,并由哈尔滨教联文工团搬上舞台,以后在全国各大城市演出。

高莽1949年调入沈阳市东北中苏友好协会,在《东北画报》上发表短篇译作《永不掉队》(原作者乌克兰作家冈察尔),建国初期,该译作曾被收入我国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调入(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先后在联络部及《友好报》工作。

其间曾作为译员多次随我国友好代表团赴苏联及东欧国家访问或出席会议,翻译出版了葛利古里斯的《粘土与瓷器》、卡哈尔的《丝绣花巾》、波夫的《家》、乌里扬诺娃的《列宁的童年与学生时代》、柯涅楚克的《翅膀》、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与剧本等;1962年调入中国作家协会《世界文学》杂志编辑部,1964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曾任《世界文学》杂志总编、编审。

改革开放后,高莽翻译了帕斯捷尔纳克散文体自传《人与事》、阿菲诺根诺夫的《亲骨肉》、格列勃涅夫的《卡尔•马克思青年时代》(电视连续剧)以及普希金、莱蒙托夫、谢甫琴柯、布宁、叶赛宁、阿赫马托娃、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施塔姆、特瓦尔多夫斯基、德鲁尼娜、沃兹涅先斯基、叶夫图申科、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卡扎科娃等诗人的作品。

高莽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俄友好协会顾问。

1983年与1987年应苏联作家协会邀请,前往莫斯科出席第六次与第七次苏联文学翻译家国际会议。苏联作家协会因其多年有效地从事文学翻译活动,而授予他奖状。苏联解体后,高莽成为俄罗斯作协第一个外国名誉会员。

1997年获得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授予的俄罗斯联邦“友谊”勋章。

1999年获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的名誉博士称号、俄中友好协会授予的“俄中友谊纪念章”、俄罗斯联邦文化部授予的“普希金奖章”。

2004年获得俄罗斯颁发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奖章”。

2004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并受到表彰。

2006年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