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乐黛云 乐黛云:我对汤一介的信任胜过一切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05年,汤一介和乐黛云这对学者夫妇共同出版了一本随笔散文集<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上面的话是汤老在书中的序言.2014年9月9日,

2005年,汤一介和乐黛云这对学者夫妇共同出版了一本随笔散文集《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上面的话是汤老在书中的序言。

2014年9月9日,一只鸟儿去了,乐黛云说:“他很累了”。

多少回,只要汤一介先生住院,乐黛云也会“住院”,只为陪伴汤先生。多少次,黄昏时,两位老人在未名湖畔散步,汤一介会死死地揪着乐黛云的衣服,生怕患有腿疾的乐黛云跌倒。汤一介和乐黛云,一个是哲学泰斗,一个是比较文学的拓荒者,1952年结婚。两位先生在60多年的岁月中,共同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不离不弃、相携相依。

几根小草的含蓄

1949年,汤先生22岁,儒雅内敛、才华横溢;乐先生18岁,热情奔放、充满激情。

那一年,汤一介认识了乐黛云。在一次采访中,两人回忆他们爱情的萌芽。那时候,他们一起在共青团工作,一个是组织委员,一个是宣传委员,经常一起去农村义务劳动。“刚好是春夏之交,太阳暖融融的,嫩绿的小草很美,很香,我当时穿一条工裤,胸前有一个大口袋。”乐黛云说。汤先生就“摘了几根小草放在她的口袋里,心里藏着一些模糊的、美好的梦想。”话语间、眉眼上都写满了淡淡的幸福。

乐黛云说:“他是一个含蓄的人,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我爱你这类的话,可是这几棵小草已经很感动人了,至少是以心相许的那种感觉。我觉得这个人特别有情趣,而且特别内敛,又特别有学问,我当时就是很崇拜他。”

1950年,乐黛云作为北京学生代表途经苏联到捷克参加第二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汤一介还惴惴不安,“她俄语好,当时我很担心,怕她跑了不回来了。”

大难临头 彼此支持

因筹办一本“同仁刊物”,乐黛云在1958年被划为“右派”。划成“右派”时,她正在坐月子,并不知情。细心的汤一介把校刊全藏了起来,直到她坐满月子的第一天,学校让她去挨批斗,她方才知道,“他这个人是非常能控制的,他一点都不表现出来,可他自己心里就比较受苦。”

在那荒唐岁月里,他是“黑帮”,她是“右派”,不是他被“隔离审查”,就是她在深山“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汤先生被打成了黑帮,有一段时间,他天天要接受审查。那个时候,心力交瘁的汤先生最大的支撑来自妻子乐黛云。

乐先生每天都坐在北大哲学楼侧面的石阶上等着汤先生接受审查出来。乐先生回忆,“当时是很恐怖的,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会把人带到什么地方去,你永远再也找不着!当时我就非常害怕再也找不到汤一介。”在那些日子里,人们经常能看到乐先生坐在台阶上等待的身影……

汤一介被“隔离审查”时,两三周才能回次家,每次回家呆半天就又要离开,乐黛云会炒好一罐雪里蕻,送他到未名湖的小桥边。

乐黛云在乡下“劳动改造”时,汤一介会每周写一封信,信封上写“乐黛云同志”,为了这“同志”二字,他被批“划不清界限”。忆及此,乐黛云动情地说:“这是支撑我渡过难关最重要的力量,那时要没有他的信,真会崩溃啊!”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好多夫妻迫于这种压力,大难临头,劳燕分飞了,而他们却互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对此,汤一介曾说:“我觉得在我们之间,或者不仅仅是我们之间,在一对夫妻之间最基本的是信任。我信任她,信任她是一个好人。这种信任可以超出一切,我信任她,我爱护她。”

如今,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都学理科,在美国工作。没有儿孙绕膝,宁静的家里多少有点冷清。汤一介曾说:“怎么我们汤家这一支就成了美国人。”但乐黛云却很看得开,她说实际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最后国家都是要消亡的,进入世界大同。儿孙们在美国既可促进文化交流,又可证明中华民族在任何地方都可作出贡献,有何不妥?但是“古板”的汤一介有时还是想不通,所以他拒绝到美国和儿女相聚,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静默耕耘 建树高筑

9月10日清晨的7时,未名湖畔的朗润园,先生生前居住的13号楼门前,已有人悄悄地摆放上了鲜花。花中有哀思,有敬重。

汤一介家学渊源,古文基础深厚,而乐黛云则外语好,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信息。他们在各自领域中静默耕耘,建树高筑,这种知识结构的差异,让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相得益彰,比翼齐飞。

1927年,汤一介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和陈寅恪、吴宓齐名的国学大师,汤一介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汤一介,祖父和父亲处世治学的态度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遵从父亲的教导,先生为学如此,为人如此,一生如是。

1980年,经历了漫长的动荡年代,汤一介终于迎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这一年,他已53岁。

从最早开设“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课程,汤一介就再也没有停下脚步,先后出版了《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等多部著作,还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

虽中国哲学的精华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他开创性地提出,要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一个中国哲学的体系,于是有了《儒藏》工程。

2004年,汤一介被查出了肝硬化,病情一直反复。虽然老伴乐黛云一直在为他的身体忧心,但汤一介并不遗憾,因为能够编纂《儒藏》是他一直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作为一位内敛沉厚的学者,这句话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乐黛云之父为贵州大学英文系教授,受到家庭影响,她从初中开始阅读外国文学。

乐黛云于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年轻时代的乐黛云,积极进步,充满了革命激情,当时的北大成了她展示才华最好的舞台。她本是鲁迅和茅盾研究专家,却毅然“中年变法”,另起炉灶,创建了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