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场》收官瑕不掩瑜 胡歌凌晨发微博相送郑秋冬

2017-1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猎场>在争议中开场,但后劲十足,带来了与时下现代都市剧截然不同的崭新面貌.一如导演姜伟所言,他的创作动力是创新,他希望探讨现代社会物质层面满足之后,人们精神层面的问题.于是<猎场>的故事即是男主角郑秋冬从自我清污走向理想主义人格的救赎之路,亦是现代都市职场人自尊自强的理想写照. 凭借渐入佳境的剧情,<猎场>从开篇的争议中走出,口碑上扬,接近尾声时全网播放量更是突破百亿大关.日前,<猎场>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管尚有

新华社记者 郑焕松 摄

《猎场》在争议中开场,但后劲十足,带来了与时下现代都市剧截然不同的崭新面貌。一如导演姜伟所言,他的创作动力是创新,他希望探讨现代社会物质层面满足之后,人们精神层面的问题。于是《猎场》的故事即是男主角郑秋冬从自我清污走向理想主义人格的救赎之路,亦是现代都市职场人自尊自强的理想写照。

凭借渐入佳境的剧情,《猎场》从开篇的争议中走出,口碑上扬,接近尾声时全网播放量更是突破百亿大关。日前,《猎场》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尽管尚有不足之处,但它仍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电视剧作品之一,这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塑造了“不一样的主人公”,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社会思考,给时下流行的职场剧、现实剧、偶像剧注入有营养的精神内涵。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教授尹鸿认为,《猎场》难得的讲述了“男人的成长”。他解释说:“《猎场》写了一个被大家喜欢的男人是怎样练成的,一个人见人爱的男人是怎样练成的。”他认为,《猎场》把女性形像做成了几面镜子,“让观众在这几面镜子当中找。其实像《红楼梦》一样,最后到底是选袭人还是选宝钗还是黛玉,最后还是形成了价值观的对照。”

《猎场》编剧兼导演姜伟表示,自己最大的创作动力是创新,“我们这些年的现代剧对于家庭、伦理探讨得多一些,对于事业有成、对于年轻人的成功表现得多一些,这也是很正确的。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因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我想探讨一下精神层面的问题。就是物质层面满足之后,精神层面怎么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指出,姜伟自编自导的作品有一个特点是一号人物都从最低点写起。比如《潜伏》的余则成是国民党特务,他从同情、爱护无辜生命,追求最低端的良心和良知开始。《猎场》也一样,郑秋冬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在想是不是违背了我的良心、是不是拿良心来换取,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相信我,以后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相信我,最后就会实现我的目标。“他把中国的人性本善,和西方有了罪就要赎罪,把人性两端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在一块,提出这样一个上升的道路。”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指出,《猎场》中郑秋冬自我清污的理想主义人格,颇具现实意义。他表示,“我们正面主人公每年都很多,但是《猎场》中的这个理想主义的主人公是有污点的,但是他又自我超越,自我改造,最后成功了。所以这样一种理想主义人格在当前的出现很有它的意义,可以说跨越了通常的理想主义人格范式。”他也同时指出,该剧主人公在情感戏的线索安排上尚有可商榷之处,“其可信度和示范的力量感觉不够强烈,所以有些观众就会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