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松乒乓球 《小松说球》乒乓球十大削球手解析!

2017-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一位--"长胶鼻祖"张燮林.直板削球打法的张燮林是第一个使用长胶的人,而其直板削球打法更是独步天下,当年张燮林使用长胶也完全是出于偶然,据

第一位——“长胶鼻祖”张燮林。直板削球打法的张燮林是第一个使用长胶的人,而其直板削球打法更是独步天下,当年张燮林使用长胶也完全是出于偶然,据说是在一次训练中发现一块胶皮制作得不合规格,但出于节俭还是勉强使用了,结果却发现虽然自己用起来难以掌握但对手同样也无法适用,于是就有了长胶打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直板削球打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今的潮流,因而张燮林代表的这一独特打法便绝迹于乒坛了。

第二位——“东瀛双煞”松下浩二、瑟古浩。之所以将这二人排在并列,其一是因为二人实力相当难分高下,其二也是因为二人曾是日本队的双打组合。两个的风格也差不多,都是守强于攻的选手,其防守能力极为出色,而二人的双打组合更是让众多高手吃尽苦头,1997年世界锦标赛二人一举击败中国队王涛和马琳的组合,半决赛又将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拖着打满五局才以2经比3惜败。被称为是典型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双打组合。

第三位——日本中庸代表高岛哲夫。中国的近邻日本,在发展削球的道路上则相对中庸:旋转不及欧洲强,反攻不及中国多。梁戈亮时期日本出了一位高岛哲夫,削球功底颇得陆元盛欣赏,张燮林的评价也非常高,“恰到好处,击球点相对固定,也有相当的旋转,作为两面反胶其削球的稳健性很难得”,但他仅正手具备些反攻能力,此人在第44届世乒赛时曾做过日本队主教练。

第四位——“削球王子”梁戈亮。梁戈亮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削中反攻”选手,他在继承了传统削球打法防守稳健的基础上加大了反攻比例,从而给对手以更大的压力,在国际比赛中屡立奇功。

第五位——“天罗地网”陆元盛。陆元盛是削球之中为数不多的左撇子,他的防守能力出奇的好,对手一旦被他缠上就如同坠入“天罗地网”之中,想挣脱都挣脱不了,当年栽在他手里的高手不计其数。

第六位——“哲学家”王浩。其实王浩最出名的还不是他的战绩,而是他在四十二届世界锦标赛中国男队输给瑞典队后所提出的那一番“王浩哲学”——“在中国任何东西都可以是第二,唯独乒乓球必须是第一,第二就是失败,但如果中国所有的东西都是世界第二的话,那中国将会是什么样子?”的感慨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番话不但体现了乒乓球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国际比赛中所承受的压力,其实乒乓球队比其他的运动队更需要宽容和理解。

{:soso_e100:}

第七位——“不死鸟”李根相。朝鲜名将李根相曾被称为“天下第一削球手”,可见此人的实力非同小可,而事实上,李根相确实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他也属于那种“死缠烂打”型的削球手,削球极为稳健,和他交手没有稍有不慎便会一败涂地,具有一种“怎么打都打不死”的特点。

第八位——“地雷”朱世赫。朱世赫是韩国近两三年来涌现的新秀,在国际乒坛的名气并不大,但却是名符其实的爆冷专家,他的打法和前中国国手丁松颇为相近,也是注重反攻,削球的变化比较多,而防守能力则更在当年丁松之上。

2000年世界俱乐部锦标赛上击败瓦尔德内尔一战成名,而之后几场比赛更是保持全胜,直至决赛才被孔令辉斩于马下;2001年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又带领韩国队进入四强,而他仍然是一场未输,半决赛对中国台北独取两分,打得庄智渊和蒋澎龙一点脾气没有。在削球打法不景气的今天,朱世赫就如一颗埋在大牌名星前进道路上的“地雷”随时都会把某个大牌明星炸个人仰马翻。

第九位——“激情王子”陈新华。陈新华在赛场上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这在中国队里并不多见。陈新华是攻和削比较均衡的选手,防守稳健,同时具有较强的反攻能力,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就是他那如同杂耍一般的“高级动作”,常常能打出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球,极具可看性,也让对手摸不着头脑,林德、瓦尔德内尔等名将都曾在他手上吃了大亏。

第十位——“魔术师”丁松。丁松是乒坛真正的“魔术师”,出众的发球和发球抢攻、变幻无常的旋转变化、神出鬼没的削中反攻,这一切至今还令许多高手心惊胆战。很多高手的感觉就是和丁松打有一种“压迫感”,因为他随时都有可能反攻,所以逼得自己不得不拼命的发力,而这样必然又增加了自身的失误,因此和丁松交手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你凶也不是,稳也不是。

丁松出众的进攻能力得益于他过去打攻球的基础,后来改打削球后仍然保持了攻球选手才具有的一些技术。

他的正手力量之大是许多攻球选手都难以企及的,应该说丁松的出现是削球打法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他把攻和削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使削球打法由原来的“削中反攻”时代走进了“攻削结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