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及所获成就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中  文  名:屠呦呦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汉

出  生  地:浙江宁波

出生日期:1930年(庚午年)12月30日

职       业:药学家

信       仰:共产主义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代表作品:青蒿素

主要成就:

创制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是三位获奖人之一,因发现可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成为了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第一个中国籍科学家。

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评价:“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新华社报道写道:“屠呦呦的获奖,是对她以及背后中国科技人员成就的结结实实的奖励。”

现年85岁的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也因此至少惹来三大争议。首当其冲的是在国际上颇受认可的屠呦呦为何多次落选院士。

“屠呦呦的获奖对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提出了疑问。”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对财新记者表示。2011年,鲁白主持的葛兰素史克(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率先肯定了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上的贡献,当年奖项颁给了屠呦呦和发现砒霜对白血病疗效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一个半月后,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被视为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这意味着屠呦呦五年前就已获得国际认可,而五年间,屠呦呦仍然只保留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的身份,没有院士头衔。

业内学者分析,屠呦呦迟迟得不到院士头衔,原因之一是其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关键性贡献至今仍有争议,其次,屠在业内的声誉不高,未得到包括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的支持。

然而,即便如此,多名学者认为,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评选应该更多以学术贡献为依据。

“由屠的落选可以看到,中国院士选举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注重学术贡献以外的问题,有时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香港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教授金冬雁在其博文中写道。“如何将焦点放在学术成就方面,将之作为压倒性的评选标准,应是两院今后的努力方向。”

事实上,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国内科学界就认定屠呦呦为青蒿素主要发现人一事颇有争议。

青蒿素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工程”。当时,中国领导人应越南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南方的需求,决定在1967年5月23日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抗疟新药研发。当时,“523工程”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研究人员,屠呦呦的职称仅为实习研究员。

新华社报道称,“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没有谁能包打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青蒿素的发现是否有代表人物?加上当时发表科研论文多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屠呦呦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始终争议不断。

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然而,诺贝尔奖评定却并不认可集体成就,而强调从集体研究中界定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 汉森(Goran K. Hansson)说。

外界对屠哟哟在青蒿素发现中贡献的认可起于对2007年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NIH)的两位研究员米勒路易斯和苏新对青蒿素研发历史的调查,两者认定认定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相关论述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Cell杂志上,文章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

文章称,1971年,在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时,屠呦呦受到东晋名医葛洪 (公元283-343年) 《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述的启发,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份,从而改用沸点60摄氏度的乙醚低温提取,从而如愿获得了抗疟作用达到95%到100%的青蒿提取物。

鲁白认为,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中实现了关键的一步,是因为她提出的乙醚提取法才让人们找到了有效单体。“虽然有很多人参与,但是这个最关键的一步是她做的,而诺贝尔奖也是看谁做了最关键的一步。”

此外,屠呦呦的获奖也再次带来了是否有助于提高中药国际地位的争论。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将这一奖项颁给传统医药,我们是颁给了受到传统医药启发,从而发现了能够在全球广泛使用的新药的人。”诺贝尔奖评委会一位发言人在发布会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教授曾在评价屠呦呦和张亭栋发现的文章中强调,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所获得,遵循科学的标准确立其效果,能够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与之对比的是,很多中国药厂或出于无知,或出于急功近利,而继续用化学不确定、适应症不明确的中药来获取大量收益。

“这也是警醒它们认真努力试图确定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如果经过严格检验和研究,可能会更明确适应症、有更好疗效,世界才能接受,真正适合的病人才能得到帮助。”饶毅写道。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青蒿素是从青蒿茎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化学成分,是天然产物。而青蒿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常见。“它分布很广,在南京人的房前屋后一般都有。”段教授说,青蒿的植物名叫黄花蒿,是一年生植物,颜色为深绿色。“跟艾蒿都是菊科植物。两者形状相似。艾蒿是灰绿色,而青蒿是深绿色。夏秋天开花,是那种很小的花。酉阳青蒿是中国青蒿主要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