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3》评分惨淡 究其原因是观众审美疲劳?

2018-0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你期盼很久的一出戏,终于上映了,观看后大失所望,一定会吐槽!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那出被吐槽的戏. 第一季豆瓣9.3的评分,出类拔萃的优异:第二季8.4分,也是优秀:第三季4.8分!这下滑的幅度也是创纪录! 判若云泥!仅仅一季,就把一档高级IP弄成血槽,佩服佩服. 是导演组黔驴技穷还是观众审美疲劳,要求高了?看了六期,瓜哥严重同意豆瓣的评分.感觉就是看了个山寨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首先肯定第三季导演是想求变,主动求变创新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创意,维持原来的观

如果你期盼很久的一出戏,终于上映了,观看后大失所望,一定会吐槽!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那出被吐槽的戏。

第一季豆瓣9.3的评分,出类拔萃的优异;第二季8.4分,也是优秀;第三季4.8分!这下滑的幅度也是创纪录!

判若云泥!仅仅一季,就把一档高级IP弄成血槽,佩服佩服。

是导演组黔驴技穷还是观众审美疲劳,要求高了?看了六期,瓜哥严重同意豆瓣的评分。感觉就是看了个山寨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首先肯定第三季导演是想求变,主动求变创新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创意,维持原来的观众认可的风格又有什么不好呢?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刚刚两季,急什么呢?

万变不离其宗,一档美食节目,就要以美食为主,其它次要元素都不能喧宾夺主。可导演偏偏要加些煽情的故事。

女婿为爱不当医生卖串串(播出后有爆料,这女婿有案底,网友呼,我的天啊!这是洗白的节目。)

煎饼果子的大姐失业,接过父亲的手艺,两口子互帮互助,好感人,像《知音》的戏码。

卖个胡辣汤是为了照顾漂泊在外的老乡们。

重病妈妈为女儿做早餐。

看了好感动,温情满满,却没了食欲。

更难接受的是,节目中对一些产品的重点宣传,像极了软性广告。美食,需要锅。可你不是卖锅的,为何要长时间细致地介绍锅呢?这下章丘铁锅火了,据说,厂家拒绝接受新订单了!一时间洛阳纸贵,章丘无锅。

还有中药口红,很多人也下单了。如果用中药口红治疗那位重病妈妈的病可不可以呢?

还有宴席规矩,国学传统。给观众来普及来了。美食成了点缀。看一期节目就像和亲戚朋友聚在一起,一桌子菜成了摆设,都在说八卦、聊大天、讲段子,偶然有个长辈说话,讲讲传统……

至于节目中的硬伤也看出这一季剧组的不用心。号称唐代的西安回民坊其实1990年才出现;揭阳惠来县的神泉港,弄成“汕头神泉港”;明明是美国大口黑鲈说成花鲈,是你们家亲戚卖花鲈吗?

面对满屏吐槽,导演组也叫屈辩解。导演刘鸿彦说,节目组希望突破和创新,把美食背后的文化挖掘和呈现出来。由于前两季节目收获好评,一些观众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疲劳,对第三季无法接受可以理解。好理由!审美疲劳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

拜托,《战狼》第一部才多少票房,第二部创造华语电影纪录;再看看《唐人街探案2》票房突破20亿了!第一部才8亿。观众怎么没审美疲劳呢?如果你不从自身找问题,只会归罪于观众,相信,下一季同样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