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教育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石中英:学院治理之道 来自北师大教育学部的实践

2017-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治理之道

今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三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治理之道,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新思维,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以及教育运行的法治化等议题。

在“大学治理之道”议题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明远教育书院院长石中英发表了题为“建设民主的学部:回顾与反思”的演讲,以北师大教育学部的治理为例,从二级学院的层面,分享了关于教育治理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以下为石中英演讲内容整理:

教育治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践,今天我为各位报告的内容就是在一个大学的二级学院里面如何进行教育治理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为什么选择一个学院的治理经验进行分析?因为学院是一个大学的基层映射。大学主要是由大学层面的管理层和数量不等的二级学院(学部)两个层面构成的。学院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的主体。所以对学院层面的治理进行研究,我想是大学治理研究的应有之义。

思考大学治理之道,也要思考学院的治理之道。我有幸作为一个学院的院长,今年5月份刚刚卸任,所以跟大家交流一点我自己在服务学院过程当中的一些思考。

这个学院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它是2009年成立的,是北师大按照一级学科的建制来成立的第一个学部,最近刚刚成立了地理科学学部和心理学部。这是在教育学部成立之后,五年多以后,继续推进北师大的学部制改革,成立学部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原来校内诸多二级学科、二级单位的机构壁垒、学科壁垒,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教育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提升教育学科的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教育学部现在下面有14个院系所,专业教师240多人,教职员工总共280人,学生有2300多人,专业设置包括5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专业、13个博士专业、1个教育博士专业,还有3个全英文的国际硕士和博士项目。这是整个学部的情况。

2011年,我回到学部,回到这样一个二级机构,要为它服务。在我心中提出一个问题:我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部,要有什么样的理念,进行怎么样管理,怎么样带领老师们实现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科的梦想?

我请顾明远先生写了部训,他也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顾问,他是北师大教育学科1949级的学生,他是北师大教育学科历史的亲历者、领导者和见证者,他来题写部训非常恰当。我很严肃地对待部训这个事情,这不是口号,这是核心理念,是我们价值追求——“崇教爱生,求真育人”。

教育学部毫无疑问以教育为我们的事业,以服务教育为我们的信仰。教育最关键是学生,为学生服务。顾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育学部的师生应该有一颗爱的心,求真育人。这个部训题写得非常好,我们在工作当中不断地领会部训精神,做好我们的服务工作。

我提出了学部的四个核心价值观,来回答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部:

践行这些核心价值理念需要机制保障,民主就是这样一个机制。只有民主权利得到保证,只有民主参与比较充分,只有民主监督建立起来,一个二级机构才是安全的;只有民主才会带来更加平等的学部的文化氛围,只有民主才能够使每个人得其所应得,只有民主才能知道我们该支持谁,我们应该怎么样支持,才能够知道基层员工发展的需求。我个人看法,民主是一种机制,是我们创建一个平等、安全、公正和支持性学部的一个机制。

如何建设民主学部?我和我的同事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和设计。

通过具体策略,我们想把学部变成一个真正民主的学部。各种学部成立内部委员会、人事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课程与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外事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筹资工作委员会,学部班子成员不担任任何委员会的主任,所有委员会主任由在这个领域有兴趣、有能力的教授们承担。

委员会的人只能在一个委员会担任职务,促进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学部的教学、科研、外事等工作当中来。委员会实行任期制,根据行政换届,委员会也要进行换届,每次换届的时候,大概有1/3的委员要重新进行选举,以便使新成员能够进入到委员会里面来。

这是学部民主治理的主要领域,包括管理民主、学术自由、教学自主、学生自治,不管在大学的层面怎么样,在学部层面上,我们确实做到了由各个委员会决策学部各个方面的一些事务。

学部民主化的建设有哪些成效?或者有哪些好处?我自己反思觉得有这么几个好处:

学部民主化建设也有很多条件,有的不具备,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现代大学治理之一就是民主化,大学行政化和学阀现象的存在,根本上抑制大学精神的形成和成长。推动大学和学院治理的民主化,是释放大学和学院活力,实现中国大学“双一流”目标的必由之路。

*本文整理自现场演讲,小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