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扑街,邓超败给李易峰,锅竟然甩给潘粤明?

2017-08-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院线电影中最火的恐怕就是<芳华>了,目前票房突破9亿,成为"冯式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不得不说冯小刚哭着从国庆档逃跑算是跑对了! 但另一部同样从国庆撤档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以下简称<城市之光>)却难逃凄惨的命运,上映3天累计票房仅1.73亿,还不如之前李易峰版的<心理罪>. <城市之光>改编自"中国心理犯罪小说第一人"雷米<心理罪>系列中最精华的一本,又有金鸡影帝邓超 + 金马影帝阮经天

最近,院线电影中最火的恐怕就是《芳华》了,目前票房突破9亿,成为“冯式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不得不说冯小刚哭着从国庆档逃跑算是跑对了!

但另一部同样从国庆撤档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以下简称《城市之光》)却难逃凄惨的命运,上映3天累计票房仅1.73亿,还不如之前李易峰版的《心理罪》。

《城市之光》改编自“中国心理犯罪小说第一人”雷米《心理罪》系列中最精华的一本,又有金鸡影帝邓超 + 金马影帝阮经天 + 金马影后林嘉欣 + 金马女配文淇 + 话剧金狮奖郭京飞,和阔别银幕三年的刘诗诗,再加上金牌监制江志强和强大的制作班底。

犯罪题材顶级IP+超强卡司阵容,等于说《城市之光》有了小说原著党和演员粉丝两大票房保障,无论哪个姿势看都不应该这么尴尬,到底哪出了bug?

不怪电影没票房,只怪网剧太好看

《城市之光》通过《七宗罪》式的连环杀人案,探讨了国产犯罪片一直不敢触碰的禁忌话题——以暴制暴的“无政府主义”,再加上几个稍微会引起生理不适的血腥镜头。

毫无疑问,《城市之光》从尺度和主旨都突破了国产犯罪片原有的天花板,但bug就在于选错了时机。

今年《无证之罪》《白夜追凶》两部良心网剧大肆崛起,直接将犯罪题材拉升了一个档次,犯罪类型电影正在被网剧排挤的寸步难行。

况且相比网剧,悬疑犯罪题材想要在院线上映本身就存在着太多的障碍。

广电尺度:电影 < 网剧

对于犯罪题材来说,血腥尺度一直是噱头和bug并存的点,尺度大观众喜欢,但广电却不乐意。《城市之光》就因为尺度问题撤出国庆档,直到映前16天(12月6日)才拿到龙标,也因为审查删减的缘故,影片中一些思维逻辑都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现在广电对网剧的审查也在不断缩紧,但在剧情尺度和现实意义上依旧还是比电影的表达空间要大。

试错成本:电影 > 网剧

《城市之光》制作成本1.5亿,宣发成本比制作成本“只多不少”,按此推算最终票房可能要到7、8亿才能回本。但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总票房恐怕将止步2.88亿。

相比犯罪题材网剧的制作成本就小的多,《白夜追凶》算是网剧中斥巨资的大制作,投资也只有8000万左右,其次,已经过气的潘粤明片酬可是比邓超少多了。

逻辑塑造:电影<网剧

犯罪片对情节逻辑性的要求非常严苛,而电影由于篇幅的限制往往无法“面面俱到”。《城市之光》中就有很多看似ok,实际仔细回味就觉得莫名其妙的地方。

比如,阮经天饰演的高智商杀手被捕后,得知妻子装昏迷的瞬间变得歇斯底里。和妻子感情深厚?怕妻子藏有证据?影片对此毫无交代,小编看的一脸问号??!!

相反网剧20多集的篇幅就在细节和逻辑上有了很大发挥空间。《白夜追凶》对兄弟之间“亲哥表弟”的感情和要求一致外表的细节展现就对整个逻辑做了铺垫,很少会出现挖坑没填的情况。

红火or虚火?“潘粤明”只是个例

虽说犯罪题材网剧比电影具有一定优势,虽说今年犯罪题材大火,虽说《白夜追凶》去美国了!但这看似浮华的表象下行业反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一涌而上,相比古装、青春等目前网剧市场已形成的题材,犯罪仍属于一个风险较高的题材。

首先,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开始,不仅要把整个逻辑捋的非常顺,专业度也有很高的要求。《法医秦明》的原作者监编剧就是法医出身,《白夜追凶》原作者监编剧也精通法医、刑事技术、解剖学、心理学等知识,而放眼国内,能驾驭此题材的专业编剧屈指可数。

《白夜追凶》编剧指纹

而且随着广电对网剧审查力度的加大,怎么设置镜头角度不伤害剧情和画面感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同时还能过审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因素加在一起,不得不让各平台、制作方一再小心谨慎。观察优爱腾2018年在犯罪题材的布局能明显看出,三家基本上都是以“剧二代”为主,很少涉及新的项目。

但是有上一部流量保底就能真的有持无恐吗?并不!

《心理罪》的第一部翻拍网剧豆瓣评分7.5,累计播放量9亿,而到了第二部豆瓣评分就降到了6.6,累计播放量也下降为5.2亿,口碑和播放量纷纷下滑。难道说,无论什么题材都难逃“剧二代”的魔咒?

其实,“剧二代”之所以频频扑街,无非在于继续吃老本,自以为靠着上一部的大树好乘凉,其实也遏制了生长。

所以对于成产困难易流产的犯罪题材,平台采取的策略大多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尽力打造出有可能成为现象级的剧集,如果没有好的故事和新颖创意打破现有天花板,很难会有平台买单。

从14年首部犯罪题材网剧《暗黑者》,到15年的《心理罪》、16年的《法医秦明》再到今年的《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每年面世的犯罪剧都在不断打破固有天花板,重新创造新的行业标杆。

随着犯罪题材网剧逐渐走精品化趋势,观众的审美口味越养越刁,各幕后制作方铆足了劲玩花样。《无证之罪》就填补了犯罪题材在社会派推理上的空白;《白夜追凶》的双胞胎创新性人设;《唐人街探案》把喜剧与悬疑推理巧妙结合。

在保证好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实现题材创新和跨界是未来头部内容的必备条件,而那些妄想靠跟风浑水摸鱼粗制滥造的剧集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

本文来源:【影投人传媒】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