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与余秋雨 “例外”“例内”余秋雨之二——与另一位“大师”范曾相对照 作者南生桥

2017-09-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辩证地看,阎崇年一代也有其优势和长处,其优长的重要表现就是谋略.各种运动的千锤百炼,亲历"文革"的超级"风洞",身经目睹的无数变故,"三折肱

辩证地看,阎崇年一代也有其优势和长处,其优长的重要表现就是谋略。各种运动的千锤百炼,亲历"文革"的超级"风洞",身经目睹的无数变故,"三折肱为良医",就是最朴拙的人,也会习得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智慧,学到一些最简单的谋略。

拙文所论阎崇年的"谋略",不再多说。此文只说余秋雨及近来颇被热议的、亦有"大师"之誉的著名画家范曾。

窃尝以为"文革"过来干净人少,"十七年"过来的干净人更少而又少。前者如巴金,作为"文革"的受害者,他在《随想录》里真诚忏悔自己的一些罪错。后者如吴晗,作为"文革"的被"祭旗"者,在其前的历次运动中都有"上佳"表现,1957年"反右"中曾被誉为"机枪手"。

但余秋雨绝对又是一个例外。在席卷神州大地、人人都要参与的十年浩劫"文革"中,他"出淤泥而不染"。有小人曾诬陷他是"石一歌"成员,他悬赏辩诬600天都无人认领。他是"文革"中最干净的中国人。

凡事逾出常理,就令人生疑;若远逾常理,就值得探究一番。凡经过"文革"而又确实"干净"者,当然值得敬佩,如顾准。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就连张志新烈士也曾有瑕疵);其他的 "干净"者,就不免令人生疑;至于过分"干净"而值得探究者,余秋雨是也。

但还没等到吾辈迟钝者探究,就有人爆料,事实和余氏说的完全相反。他的老上级朱永嘉等人的证词不说,最近就有他当年老师张可( 王元化夫人)的儿子王承义站出来说,余秋雨当年带头抄过他的家!

总能站在风口浪尖,左右逢源、风光占尽的余秋雨,终于麒麟皮下露出了马脚,吹涨的气球上扎了一针。

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今年6月以来,连发6篇博文批评著名画家范曾(末篇与他人合作)。这使我这个孤陋寡闻的曾经范曾"粉丝"大跌眼镜。我是从1979年购得《鲁迅小说插图集》而知道画家范曾、并对其线描人物画钦佩不已的。

后来看到过他的多幅画作,虽感到他把古代文化名人一个个都画成昂首、挺胸、凸肚的形象有些单调,在他的儿童造型中也看出了雷同的痕迹,但仍认为他的人物画值得一看。至于他把字的笔画写得像猪的小肠的书法,实在不敢恭维。后来虽知李敖对范曾有"微词",但其语焉不详,故也知之不深。

读了上述系列博文之后,才知道范曾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余秋雨。

余、范二人的相同之处,除了都有"大师"的名号外,至少还有五端。兹简述如下(有几点要捎带上阎崇年)。

相同点之一:掩盖"文革"历史。

余秋雨掩盖"文革"历史,已众所周知。范曾也有类似之行。

范曾曾称沈从文对他有"恩师"之义。而沈从文在其生前未刊发的《读范曾揭发大字报有感》一文中指出,"文革"时写大字报"揭发我最多的是范曾","过去老话说,十大罪状已够致人于死地,范曾一下子竟写出几百条",范曾还捏造当时已"被发落东北"的丁玲诸人到沈从文家中秘密聚会,"即使如此,我还是对范曾同志十分感谢,因为他教育了我,懂事一点,什么是‘损人利己’。可说是收获之一。"

对此,范曾既说该文是他人"虚拟",又表示自己给沈从文写过一篇"假揭发,真包庇"的大字报。但在他"辟谣"三年后,该文再次被正式刊载于岳麓书社2002年版《沈从文别集·顾问官》一书中。

称沈从文为表叔的画家黄永玉曾与年轻14岁的范曾在中央美院有师生关系(与余秋雨和张可是师生关系相同)。范曾1990年著文说:"文革"中他"与黄永玉曾相濡以沫"。但在同文中,他又从"十五个角度","虚实相生"地将黄永玉刻画成"欲壑难填"、"灵魂丑恶"的"矮小动物"——"蝜蝂"。

肖鹰对此评论说:"1990年,文革已结束14年,经历了‘拨乱反正’、已入‘知天命’之年的范曾尚且对师友如此不惜袭用文革旧技;在40余年前的‘造反有理’时代,‘追求进步’的青年范曾写出令沈从文痛感‘损人利己’的大字报,是情理自在的。

"

相同点之二:自吹自擂。

谦虚本是国人的美德,可是近几十年来却时兴起号称张扬个性的自吹自擂来了。可能有人认为李敖是其始作俑者——他的自吹自擂是有了名的。但李敖自吹自擂有行动,他敢与台湾当权者叫板;而效颦者们的自吹自擂,却只是给草根百姓贴眼药。

余秋雨的自吹自擂、自我神化,前文已述;阎崇年自吹自擂他标点的《康熙顺天府志》,惹出一场官司。范曾的自吹自擂虽早有所闻,但在最近才知其详情。

据赵忠祥《岁月随想》(1995年)记载:"记得1982年在密云水库,我们一起做一个电视节目。他对我说过一段话,他说,画分九品,可分为正六品与负三品。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

负一品,不知美为何物;负二品,看之愈久,离其愈远;负三品,与美不共戴天,在艺术的审判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我问他:‘那么,你认为你属于这九品当中的哪一品呢?’他颇为自得地笑着说:‘哈,我是坐四望五,以待来日。’"

在《范曾自述》中,他自诩说:"当我有了这样的明确的发现之后,我的艺术的进步简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全社会震惊,我的画也以空前的速度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仅仅十年时间,我像从激烈的地震颤动中,大地被拥起的奇峰,直插云天。"从而"独步画坛,雄视古今"。

范曾近年还由"绘画大师"跨界而成为"国学大师",2000-2010的10年间,其学术论著多达20种。肖鹰认为"范曾国学"有三个特点。"其一,以散漫无章的浮言游辞,逞古今中外无所不知之能,语焉不详,却又做头头是道之状。

其二,以常识调书袋,不解义理,混乱芜杂,却又口号连天。其三,中西穿凿附会,以不知为知,以无理为理,以妄说为真传。"其所谓学术论著也是"一书十编"的"流水线作业"。其实早在肖鹰之前,就有人指出范曾"国学"的种种常识性错讹。这也与余秋雨极为相似。

范曾对自己的绘画自吹自擂,不知对他在法国呆的8年是怎么说的——因为有人说,那8年他几乎没有什么成绩,他从法国是"铩羽而归"。

而且,今年有郭庆祥者在《文汇报》撰文称范曾系"流水线作画",此文一出,马上就有相关的图像证明郭言非虚,致使范曾的"社会评价下降",画价亦跌。于是便有了下文。

相同点之三,都打名誉官司。

余秋雨打过两场官司,一败诉,一调解,这是旧话。阎崇年因吹牛而不光彩地被告上法庭,也成了旧闻。范曾今夏因郭庆祥撰文质疑其绘画水平而将其告上法庭。一审范曾胜诉,最后结果尚不知晓。

相同点之四,"翻脸如翻书"。

老朋友都知道余秋雨对朋友说翻脸就翻脸,已见于吴拯修谈余氏交友之道的博文。现知范曾也是如此。1991年10月25日,台湾名人画廊负责人胡云鹏,在中正机场当众拳打乘机来台的范曾,事后他向警察供称,此举是因为范曾为了商业利益,向他卖画后,又公开诬称他所购其画为假,"范曾的画是托人家的命而活",当众打范曾就是要让世人知道"范曾翻脸如翻书"。

这让人想起也曾当众被扇耳光的阎崇年。

(上述材料详见肖鹰2011年6月16日、27日,7月11日、18日、21日、24日系列博文)

相同点之五,地震都捐款,但同中有异。

"5·12"汶川大地震,余、范二人都捐款。但捐款虽同,表现却异。余秋雨于地震后第一时间抢先向媒体宣布他已捐出20万元以重建一所学校,此事后已成为尽人皆知的"诈捐门"丑闻;而范曾捐款,直到两年后的玉树地震,他宣布捐款1000万元,这时很多人才知道汶川地震时他也捐过1000万元。余秋雨此次则未见声张。

你看:口头捐20万元者举世皆知,实际捐1000万元者知之者少。"於是余有叹焉":同为捐款,善于操作与不善操作,真不可同日而语矣!同为"大师"的范曾,较之余秋雨已瞠乎其后,则"诸公碌碌皆余子"者可知矣。其中奥妙,看官自会明断,无需笔者辞费。

说范曾是具体而微的余秋雨,因为与余氏相比,年长4岁的范曾还"嫩着呢"!就是年长余氏12岁的阎崇年,与余氏也没有可比性:他一张口就被抓住了把柄,被告上法庭,几乎没有回旋余地。比起巧舌如簧、笔底生花、聊施"悬赏"小计、玩弄千万朴诚读者于股掌之上的余秋雨,范、阎二位的谋略,连"小巫见大巫"都不够格!

笔者啰嗦这些只在于说明,余秋雨不是"例外"而仍在"例内"。他不是自己神吹的那号超级神童,而是一个真正的谋略"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