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开播风格转变 挖掘美食背后内涵

2018-03-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海报 央视 链接>>> "之前看<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边看边流口水边吃东西,没想到这次是边看边想买东西!"昨晚,备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正式开播,第一集"器"播完,观众陈珏往淘宝购物车里添加了铁锅.菜刀.泡菜坛子.陶瓷餐具-- 从<舌尖1>到<舌尖3>,已经从单纯记录美食,转为挖掘美食背后更深层的内涵.<舌尖3>近观食物之美,远溯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海报 央视

链接>>>

“之前看《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边看边流口水边吃东西,没想到这次是边看边想买东西!”昨晚,备受期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正式开播,第一集“器”播完,观众陈珏往淘宝购物车里添加了铁锅、菜刀、泡菜坛子、陶瓷餐具……

从《舌尖1》到《舌尖3》,已经从单纯记录美食,转为挖掘美食背后更深层的内涵。《舌尖3》近观食物之美,远溯中华美食所根植的文化渊源,藉饮食之道深度挖掘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器”就是《舌尖3》全新开掘的方向。从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中国烹饪器具一路走来,伴随着文明的不断前行,新材料的发明、发现与应用,烧烤、蒸煮、煎炒也相继出现,中国烹饪方式产生了飞跃。有时候是厨具餐具创造了烹调方法,有时候烹调方法的需要则推动了厨具餐具的革新。比如河南三门峡特有的地坑院内穿山灶,一个灶台七口锅,蒸煮炖焖还能保温,可以放置七口锅同时操作,非常高效,能够很快做出当地著名的十碗席。这种烹饪方式,是当地老百姓数百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器具是一切烹饪的基础,这一集把我们特别有中国特色的器具做了介绍,算是一种追根溯源。”《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昨晚在网络访谈中表示。在第一集中做四川泡菜的厨师兰路明有一句话是“爱是最好的调味品”。刘鸿彦说,创作团队都是凭着对于“舌尖”这个品牌的爱,和对于观众这种期待的爱,来做第三季的。

将美食与美器融合,《舌尖3》的这种创新,昨晚播出后引起了热议。有“吃货”感到失望:“介绍了一堆锅碗瓢盆,可是一道完整的菜都没有讲,这还是美食纪录片吗?”也有不少观众表示独具匠心,“一口铁锅三万六千次锤打;一把菜刀浴火方锋利;泡菜在菜缸里呼吸;陶器在现代中唯美……《舌尖上的中国3》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食、技艺、淳朴和古老,更是一种独具匠心,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厨师和匠人们在平凡中的坚持让我潸然泪下。”网友“茉莉”说。片中的解说词更是受到了盛赞,比如介绍到陕菜中的“花打四门”技艺,解说中用了“四海八荒、大张大合、气势磅礴”等成语,让网友拍案叫绝:“炒个菜的形容词,都像看了一场华山论剑!花样夸不带重复的。”

《舌尖3》第一集播完后半小时,豆瓣评分为8.7分,高于第一和第二季。第二集“香”,主要讲小吃,从预告片看,应该比第一集更符合“吃货”的期待。(邢虹)

链接>>>

《舌尖3》8集介绍

第一集主题“器具”

漫长历史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食材,烹调出最好的味道,从厨具到餐具,中国人发展出了独特的工具智慧和审美意识。

第二集主题“小吃”

小吃浓缩一地风土人情,成为别致的地方民俗符号,体现着当地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第三集主题“宴席”

中国人习惯把人生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人们通过宴会,不仅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而且可增进亲和,达成和谐。

第四集主题“食养”

中国人以饮食养生来保健,发展出独特的植物学、医学、营养学体系,创造出赋予自然哲思的养生佳肴。

第五集主题“厨人”

中国人通过食物,感知和把握周遭的世界。这一集突出饮食里人的因素,着重展示人与食物的关系。

第六集主题“点心”

大量的中式糕点,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变迁和人情礼仪。

第七集主题“节气”

中国人持续以节气饮食安顿身心健康,顺天应时,在大地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第八集主题“融合”

聚焦中国人口迁移,探讨其如何影响着当今国人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