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化 郑杭生“在地化”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自觉机理及意义 pdf

2017-1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郑杭生"在地化'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自觉机理及意义i力平摘要: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

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郑杭生“在地化’社会学理论的建构:自觉机理及意义i力平摘要: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在地化”社会学研究,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论建构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建构了在地化理论的自觉基础,本土特质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成就了理论自觉的逻辑程式,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术对话中逐渐成型、成长并走向成熟,正是这种理论自觉实现了在地化理论因“接地气”而“有底气”的革命。

关键词:郑杭生“在地化”理论自觉机理自觉意义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6)02—0115—07作者简介:王力平,男,社会学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社会学融人中国的知识系统,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获得一定的位置,始终伴随着中国从剧烈变幻的政治风云中缓慢走向现代化的制度性变迁过程中。

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主题总是围绕着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而展开,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有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层次和程度。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在地化”社会学研究,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论建构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其理论的探索,既在自己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之上建构理论,也在积极借鉴欧美社会学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身。

一、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在地化的自觉基础理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理论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情况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是理论的认识对象、行动对象乃至批判对象,社会自然而然地在影响着理论的建构与发展,而理论旨在批判社会、引导社会,同样也不可避免地进入社会生活且影响着社会生活。

对于社会学来说,社会学理论的生成发展总是在与社会、时代的互动中相互建塑和建构,一种理论上的逻辑必须蕴含着实践中的丰富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清代土默特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2014C115)、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学子项目“自觉与批判: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12ZHFD12)的阶段性成果。

1l5经验现实,同时,正是由于理论蕴含着社会实践中的现实性,所以才具有了理论的逻辑性。郑杭生先生“在地化”的社会学理论正是在与中国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中建构起来的。

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理解及思考是在地化理论自觉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一直是郑杭生先生社会学理论视野的焦点,这一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其社会学理论构建提供了宏大的理论背景和细微的实践具象。

社会学的重建可以说是与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同步进行的。“中国的文革是以文革的方式结束的,历史总是在断裂中相联的。”?1976年的10月6日的历史含量在于长达半个多世纪激进革命的终点,结束了中国激进的革命,群众从广场政治重返到厨房的世俗生活,那场通过“大乱”实现“大治”的尝试性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接下来的历史是在拨乱反正的持续进行中展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社会进入了正常运行和渐进发展的状态,并奠基了社会转向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可能。

从1976年到1978年徘徊中的拨乱反正,再到1982年根本性全面性拨乱反正的完成,实现了重建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

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正是在“补课”的号召和鼓舞下,中国的社会学进入到恢复重建的历史进程中。

郑杭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运行状况总结,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已经形成社会运行论的主导观念,既然要让社会良胜运行,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探讨和研究中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与此同时,一边积极开发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学术传统,一边考察和分析从古典到现代的西方社会学学术传统和潮流以及中国早期的社会学学术传统,直到1985年7月29日,郑杭生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特别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富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会学新观点真正奠基。

尤其在这篇文章中,郑杭生先生还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即“革命批判性形态”和“维护建设性形态”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之初,对当时中国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和过去社会的反思,进行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转型是一个全面深刻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