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宪博古 博古(秦邦宪)辉煌、短暂与悲壮的一生

2017-08-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地区围歼新四军与华中局领导机关,军长叶挺被捕,政委项英遇难,损失7000人,还不准我们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

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地区围歼新四军与华中局领导机关,军长叶挺被捕,政委项英遇难,损失7000人,还不准我们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揭露事实真象。对此,博古非常气愤,向中央提出,应该有一份自己的机关报与一个强有力的通讯社。

经中央批准,在延安出版《解放日报》,由政治局委员博古任社长兼新闻社社长、中央出版局局长,统帅新闻出版大军。《解放日报》5月16日创刊,发刊词由毛泽东撰写,头条新闻由博古执笔,中央领导人以毛泽东与博古写的社论、专题、新闻、按语最多。

博古为党报的性质与新闻写作写了很多社论,还有专论与讲话,论述党报是“党的喉舌”,我们是全党办报,宣传是“以我为主”,党报的记者是“党的耳目喉舌”,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军队、很好的政府,我们也要有一支健全的新闻大军,办报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是人民大众的一件大事,是治国的本领之一,并且论述新闻写作的常识与记者的任务。

这些精辟的言论是中外新闻历史中从未提起过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经典著作。

博古讲话逻辑性强,语言精确完整,有些记者将他新闻写作的讲话整理出来加上标点,当文章发表。博古与毛泽东被称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在延安新闻纪念馆为他们俩塑了铜像。

博古博学多才,他在百忙中翻译了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延安高级党校规定必读的五本书中,有三本为他所译。在延安,夜间熄灯最晚的是毛泽东与博古,毛泽东的习惯是夜间工作。博古只有夜间才能翻译,早晨6点半钟还要起床上早班,审查党报的稿件,他劳累过度身体不好,还把中央每天供给政治局委员的一瓶牛奶,送给缺奶的杨永直编辑的女儿吃。

1946年4月8日,博古作为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中共代表,与王若飞(中央委员),邓发(中央职工委书记)和叶挺(新四军军长)等13人加上美国空军驾驶员共17人,从重庆乘飞机返延安。当时天气恶劣,乌云压顶,雷雨不断。

我们报社有人听到飞机响,但寻不着飞机的影子,下午听说飞机在中午与西安联系过,大家开始揪心。9日与10日仍为阴雨,大家不断跑上山顶去看有无飞机,希望出现奇迹,这时厨房做的饭每天都有剩余。12日的报纸头条发表《中共中央以极大的悲痛宣布王若飞等遇难》。博古结束了39岁短暂、辉煌而悲壮的生命。顿时,在新华社内,我们的眼泪大雨般流下……

4月20日,延安各界3万人悼念与安葬“四八遇难烈士”。党中央在延安总共召开过两次3万人的大会。第一次是1943年7月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延安。与会者都是组织来的,头版头条消息是博古执笔的。这次3万人大会,有一半群众是自发来的,从延安与各界来悼念救命恩人的。

追悼会空前隆重,毛泽东写《向“四八”烈士致哀》的悼文和《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悼词。中央有挽联,刘少奇和朱德、任弼时都写了悼文与悼词。毛泽东悲伤得几夜未眠,大家劝他不要赴会。周恩来的题为《四八永垂不朽》中,特别说:“博古,你是为修改宪法而粉身碎骨,我记住,我永远记住,我敢向你保证,我们要坚持完成一部民主宪草,建立民主中国而努力奋斗到底!”

灵堂正中悬挂烈士遗像以及“化悲痛为力量”的横幅,中央各机关团体和群众的挽联、横幅挂满“四八烈士”陵园。几十个乐器和唢呐队接连哀鸣,礼炮两次鸣放24响,山摇地动。我不怕日晒、站立,但哀乐奏起我感到天旋地转。为纪念博古以身殉职,为国捐躯,延安“四八烈士”纪念馆为他塑造了半身铜像。(黎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