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和杨振宁谁说谎 兼听则明: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决裂?

2019-04-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1949年的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到1962年的决裂分手,直到今天,李政道与杨振宁已分别是83岁和87岁高龄.两位科学巨人的决裂,也成为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李政道和杨振宁谁说谎 兼听则明: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决裂?正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曾经说过: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与邻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

从1949年的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到1962年的决裂分手,直到今天,李政道与杨振宁已分别是83岁和87岁高龄。两位科学巨人的决裂,也成为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李政道和杨振宁谁说谎 兼听则明: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决裂?

正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曾经说过: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草坪上。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与邻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再度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该书作者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曾任李政道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二人有长达30年的紧密合作。

李政道和杨振宁谁说谎 兼听则明: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决裂?

美国求学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要造原子弹。于是他找到西南联大数学教授华罗庚。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和杨振宁谁说谎 兼听则明:杨振宁与李政道为何决裂?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就读理论物理。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李政道(左)和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开始合作 

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书中披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

受爱因斯坦接见

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出现裂痕

李政道在普林斯顿工作。此时纠纷却发生了,源于他们合写的两篇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这两篇论文的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气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杨振宁。

季承写道,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按惯例合作者的署名应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杨振宁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话,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大四岁。李政道对这一要求很吃惊,勉强同意。

在第二篇论文署名时,李政道说服杨振宁按国际惯例改了过来。署名问题给二人带来裂隙,李政道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作。李政道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去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三年后,1956年,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1957年,两人因“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彻底决裂

外界认为,杨振宁与李政道之争的关键问题是,谁第一个提出宇称不守恒的思想,谁的贡献最大。而杨振宁、李政道亲密关系的正式破裂,其导火索在于1962年美国《纽约客》杂志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称问题侧记》。这篇文章讲到两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问题而得到诺贝尔奖的经过。

杨振宁读过访问的稿子,意识到对自己不利,曾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但文章还是刊登了。杨李两人终于决裂。之后,两人之间越行越远。1982年,杨振宁在《论文选及注释》里把两人之间的问题公之于众,把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功劳更多地揽到自己身上,同时贬低李政道的为人和学术水平。

李政道则在1986年打破沉默,发表了《破缺的宇称》和《往事回忆》,用事实给予反驳。2002年,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出版,该书再次诋毁李政道。李政道则通过与《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的问答,对书中的言论进行了一一驳斥,称“杨振宁的说法实在太荒谬”.

 杨振宁谎话连篇 将邓稼先的简历和杨振宁的简历来对比,可以戳穿杨振宁的另一个谎言。杨振宁说:“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杜鲁门总统就下了一道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

所以我留在美国了。”这是狡辩,也是一个谎言。邓稼先1950年一拿到博士学位,就飞回了祖国,杨振宁1948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要是他真的急着想早点回国的话,完全可以跟邓稼先一起回去的,根本不必等到朝鲜战争爆发。

问题是他有各种顾虑而已。新婚的妻子的老爸,是国民党大将,他哪敢回国?没有那个胆!再加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多么体面堂皇的工作,多么有面子的位子,他怎么舍得舍弃这么好的条件回国呢? 虽然有杜鲁门总统的所谓的限制,杨振宁如果真的那么爱国,很想回国的话,他怎么会回不来呢?人家钱学森学的东西也是无比敏感的东西,还不是在1955年9月17日坐船回国了?不是说杨振宁一定要回国,但是我认为,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的不回国的理由,并不成立 当时国家之所以派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去美国,就是为了给中国造原子弹。

这解释了为什么杨振宁在知道获得博士学位马上就回国的邓稼先造出了原子弹之后会那么大的震撼!!

!可是,杨振宁对于这种最根本的原因,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根本就避而不谈!!从中可以看出杨振宁多么的不坦诚!!由此可见杨振宁的人品! 这种事情到今天了,为什么不能说?完全可以说。但是杨振宁对于最关键的东西,总是不说,敷衍而过。因为揭穿他的老底的话,他在全国人民面前确实无法交待!!

虽然杨振宁在如何应对媒体采访方面很有经验,早就可以撒谎也脸不红心不跳了,但是一旦突然被记者问到关键的问题,他说话时是不是在撒谎,也是有痕迹可寻的。不坦诚或是撒谎的人一般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面对央视记者王志的一些一针见血的提问,以及王志坦诚而又满含笑意的目光,杨振宁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目光交流,尤其是在问到关键问题的时候,经常下意识的调开头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的肢体语言,泄漏了他想隐瞒的秘密。所以杨所谓的爱国只能当做一个高喊的口号而已,不必当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