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第一期王琳 三个冠军 三个教练 王琳一家的羽毛球情缘

2019-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王跃平和宋幼萍都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羽毛球名将,王跃平是文革后的第一批运动员,1971年进入浙江队,1980年和1984年两次代表浙江拿到全国锦标赛男团冠军.1980年成为全国冠军后,王跃平进入了国家队,当时的队友有韩健.陈昌杰.栾劲.陈跃.陈天龙等人.那时候鲜有国际比赛机会,王跃平笑言"最好的成绩就是全国冠军".1987年全运会上,王跃平与宋幼萍配合混双收获第五名,而宋幼萍则是在女单比赛中拿到亚军.全运会后,王跃平正式退役,成为浙江省队教练,次年与宋幼萍喜结连理.1989年,王

王跃平和宋幼萍都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羽毛球名将,王跃平是文革后的第一批运动员,1971年进入浙江队,1980年和1984年两次代表浙江拿到全国锦标赛男团冠军。1980年成为全国冠军后,王跃平进入了国家队,当时的队友有韩健、陈昌杰、栾劲、陈跃、陈天龙等人。

那时候鲜有国际比赛机会,王跃平笑言“最好的成绩就是全国冠军”。1987年全运会上,王跃平与宋幼萍配合混双收获第五名,而宋幼萍则是在女单比赛中拿到亚军。

全运会后,王跃平正式退役,成为浙江省队教练,次年与宋幼萍喜结连理。1989年,王琳出生,这时王跃平教练也开始带起了他的第一批弟子,陈刚、夏渲泽等名将就是在这里起步。

很小的时候,王琳就跟着爸爸妈妈“混迹”在羽毛球场。她小学就读在杭州的羽毛球传统校文龙巷小学,学校曾诞生过李玲蔚、叶钊颖等风云人物,而她的父母也都曾就读于这所小学。

每天放学后,王琳就和同学到学校的羽毛球场,“一到六年级的都去,但只有两块场地,去了不一定有场地,就在边上一直玩,锻炼身体,所以我基础不是很好,别人这个年龄都进体校了。”

上学?还是打球?选择的时间点出现在小学升初中的时候。

“我妈咨询老师,老师说如果想读书,升个好中学,就建议把打球停掉,一门心思读书。我妈觉得读大学每个人有自己的专业,打球也是个特长,也不错。而且他们当运动员时没有奥运会,没有汤尤杯,也想让我试试,能出点成绩最好,就算没打出成绩,以后去国外读书,或者干嘛,也是可以的。

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完成她的一个心愿。我爸觉得太苦了,竞争太残酷了,又是个女孩,自己这么多年辛苦过来,所以不想让我打球。于是我妈就问我,我自己表态想打球。”

自王琳三岁起,王跃平便在国家青年队当教练,一年只有几个月在家里,“我在国青队带了10年,不停地全国各地集训,一年7、8个月,每年就是这样。”而说到自己如此辛苦,为何舍得让王琳走专业道路时,王跃平坦言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然而打球的第一周王琳就后悔了,“第一周回家就跟我妈说,不想打球了,太辛苦了!跟我小时候想象的打球的生活根本不一样。我没有进过体校,没有专门练过体能,没有强度这么大,就觉得打球好玩,结果就是一条‘不归路’,想回学校也回不去了。我爸妈说了句,这是你自己做的选择,必须得走下去。”

“她11岁进的队,同样年龄,别人在体校已经练了4、5年了,跟别人打没法打,恨不得被打0分。”王跃平回忆道。

“我妈会给我补课,晚上把我拉到球馆,给我发多球什么的,那时候心里恨啊,别人都在玩,我却得来训练。进队差不多一个月,基本跟上了。

刚进队时,每周2、5出早操,跑5个400米,王琳从3个开始跑。“我一跑完就哭,我妈就受不了了。有个教练还来跟我说,你看你爸妈多狠啊,这么苦还让你来训练,我就哭得更伤心了!感觉自己太可怜了!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一到跑步就害怕,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王跃平跟妻子商量,给王琳半年时间,半年时间技术可以补得上,主要是体能跟不跟得上,如果跟不上就算了,不要再打了,没意义了。

半年之后,王琳基本跟上了同年龄的队友,羽毛球之路就这么走了下来。

从职工食堂吃到运动员食堂 又吃回职工食堂

几年后,王琳进了国家队,2009年,她一举夺得全运会女单冠军,2010年,又收获了世界锦标赛女单冠军,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期。就在一切都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时,王琳却受了伤。“巅峰时刻出来了,但受伤没能参加奥运会是个遗憾,没有办法。”

“一受伤,李总(国羽总教练李永波)打电话来,说受伤了,别急,我们找医生给她看,如果要手术就送出去,当时羽毛球运动员受伤还没有到国外去治疗的,她是第一个。”时隔多年,爸爸想起女儿受伤的时刻,还是一脸的心疼。

“我在受伤,不太走运的时候,省里都第一时间,支持我,帮助我。后面第二次、第三次伤,要治疗,要康复,省里都保证,不让我有后顾之忧。所以后来退役,我决定还是留在队里出一份力吧,能做成什么样我也不确定,我觉得当是感恩吧。加上浙江羽毛球男队不错,女队从我之后没有太顶尖的人,努力吧,慢慢爬起来。”

事实上,退役时,有一些高校也想招王琳进入学校,而最终决定留在省队,也是出于喜欢羽毛球。“我的意见是,羽毛球这一块,如果有这个愿望,还是试一试。”王跃平说。而王琳表示,“大学里跟省队的成就感不一样。刚退役时,我每天在馆里看小队员训练,就在想,这个人,加强这个东西会好一点,那个人改一改会好一点。

一转身,哎呀!关我什么事啊?干嘛想这些东西?其实是自然而然的,十几年了,家里有这个氛围,也想培养队员,试一试。”

就这样,王琳跟爸爸、妈妈成为同事,成为浙江省羽毛球队的“小王教练”,而王跃平教练虽然年纪并不大,却因女儿“荣升”为“老王教练”。王琳笑言,“我们家吃饭就是在食堂吃,没有时间做饭,从小吃食堂的饭吃到大。我从小时候楼下职工食堂吃到楼上运动员食堂,现在又吃回楼下职工食堂,吃了一辈子食堂饭,所以我们家烧饭水平不行。”

刚开始当教练时,王琳很是追求完美,“觉得运动员明明一个动作可以做到,怎么就能做不到。非得觉得做到了才对。我爸经常跟我说,你不要着急,他们如果个个达到你的要求,都在国家队了。”

老王教练对小王教练这种心态显然非常了解,所以在家里还是小王教练的教练。“王琳妈妈当运动员时性格不急,当教练没办法,各种着急。以前我带队员也很急,后面慢慢的,带的多了就好了,刚开始都这样。”

父女同台打造浙江青年军

王琳坦言自己并不是特别有耐心的人,“我是属于一件事,你要么不交给我,交给我,我就必须要做好,没做好我自己心里就很难过。”

在老王教练的调教下,浙江男队一直是一支强队,2014年,浙江男队时隔30年,再一次登上全国锦标赛冠军的领奖台,并且在2015年蝉联冠军,郑思维、林贵埔等一批不到20岁的小将也开始在国际、国内赛场上闪光出彩。

掌管着浙江女队的小王教练也在一步一步踏实向前,说起执教心得也是头头是道,“

运动员几年以后,所有的技术都会了,很大程度是靠自己磨。没有信心和毅力肯定是不行的。教练起到的作用是引导,指导方向,比赛时怎么处理。运动员用心和不用心的差别很大,用心的,你跟他讲完,他会去琢磨,举一反三。不用心的,左耳听右耳冒了,讲再多都没有用。”

“之前我会拿国家队标准去要求她们,但思想境界、技术水平没到那个层次做不到。我慢慢在学习,对她们标准该在哪里,对她们的期望该在哪里,应该分开。”

妈妈现在则是带三线队伍的小孩,“我妈比较低调,不怎么出来了。一家三口都当教练的,估计全国也找不到几个了。”

2015-2016赛季羽超联赛是老王教练和小王教练联手献上的一出好戏,“父女同台打造浙江青年军”也成为羽超的一大亮点。

全部由浙江本土青年军组成的浙江竞体俱乐部一举收获第三名,超额完成任务。“我们一个外援也没找,想让小队员们锻炼一下,他们平时打比赛的机会不多,联赛是个很不错的平台,很多队员难得跟顶尖队员碰到,不仅是比赛,包括训练也是,虽然都在国家队,但不是每天都能一起练。所以这个比赛价值很大,运动员就是这样,打过一次,就会知道怎么回事,该怎么打。”老王教练说。

事实证明,浙江队这个策略是相当正确的,“当时我们想联赛千万别垫底啊,因为其他队都有好拿的一分,我们一分都没有好拿的,也没有外援,靠自己打到这个份上,还是不错的!”

这个赛季中,小王教练不仅是教练,还负责后勤工作,订火车票、安排行程,都是王琳一手操办。老王教练笑称,“联赛不仅能锻炼运动员,还能锻炼教练员。”

对于小王教练的执教水平,老王教练肯定中带有鼓励,“有些东西,她刚当教练,不是很大胆地去讲,时间久了就好了。她的临场判断还可以,其实临场也是比较关键的,她也是在学习。有时候我们坐在那,她没看到的我看到了,我没注意的问题她注意了,也在交流,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她比较认真,肯学,很钻研。”

“教练员不怎么好当,教练当好不一定是球打得好,球打得好不一定能当好教练。”老王教练意味深长地说。

而成为一名优秀教练员,带出更优秀的学生,不仅是老王教练对女儿的期待,也是小王教练自己的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