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访谈录 把历史拿出来晾一晾——专访长江学者杜泽逊

2018-0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把历史拿出来晾一晾--专访长江学者杜泽逊编者按: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出生和汇聚到这片土地上,逐步创建起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墨子.庄子.孙子.管子.荀子等人提出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优秀传统文化靠文献来传承,辑录.整理古代文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学者在这方面有着重要责任,是文献传承的中坚力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是古籍目录版本学.

原标题:把历史拿出来晾一晾——专访长江学者杜泽逊

编者按: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出生和汇聚到这片土地上,逐步创建起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墨子、庄子、孙子、管子、荀子等人提出的思想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优秀传统文化靠文献来传承,辑录、整理古代文献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专业学者在这方面有着重要责任,是文献传承的中坚力量。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杜泽逊是古籍目录版本学、四库学和山东文献研究领域知名的学者。2008年杜教授当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12年8月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文献整理传承这条路上,杜教授先后承担了《十三经注疏汇校》、《清人著述总目》、《山东文献集成》、《四库存目标注》等重要文献整理项目。

济南的九月,正是气候最宜人的时节。在一个秋雨初霁的下午,杜泽逊教授接受了人才山东网的采访。

人才山东: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献的保护和整理。就您目前承担《十三经注疏汇校》来说,您认为从文化传承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经典文献?

杜泽逊:对于这些经典文献,我们首先要做的肯定是保护。针对有文物价值的,流传少的,像古代书籍、碑刻,这些实物文献要加以保护。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流传至今的经书已经是非常晚的版本了。东汉时期,蔡邕曾经把儒家经书刻在石碑上,立在国学门口,当时来这些石碑读经书的人非常多,这些石刻我们称为“熹平石经”。

它是儒家经书的汉朝版本,这个版本时间早,刻书者是大学者,非常权威。如果现在还可以看到,这就是完整的汉代的经书,有很多校勘工作就可以省掉。

但是,很不幸这个版本毁坏了,只剩下一些残片。三国时期也刻过石经,叫魏石经,但是也毁了,只剩下残片。唐朝刻的石经称为唐十二经(除孟子以外),但是明中期关中大地震,石经被震断毁坏。

万历时期,陕西地方政府让学校老师组织学生修葺补刻,将脱落的文字刻在小石碑上,立在原石碑旁边。因此,唐石经总体上是完整的。到了民国时期,根据梁思成的提议,对它又进行了加固工作。这是石经的流传过程。至于这些经书的纸本,目前留存人世的主要是宋版书,而且主要是南宋的书,北宋的书由于战乱,书被掠夺散佚了。

因此,就核心经典来说,目前见到的已经是很晚的版本,至少是唐石经以后的,而且屡经破坏和散佚,经书的面貌也已经不完善了。所以,必须要进行整理和保护。

保护的办法,一是延长实物典籍的寿命。当然,理论角度来说,书不可能万万岁,物质有生有灭,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不能因为人为的原因遭到毁坏,要做好实物典籍的养护工作,提供良好的保存环境。保护的另一个办法是数字化,把重要典籍做成高清图像,放到网上。

公开是保护古文献的最好办法。国内已经做过很多数据库,目前做的最好的古文献数据库是教育部立项的是“中国基本古籍库”,库里有一万多部古书。就今天来说,哈佛大学的中文古籍善本全部放开,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中文书馆,早稻田大学,也陆陆续续把珍贵的善本公开了。

我们目前在做《十三经注疏汇校》,其中《周礼》的疏这一部分,孤本是日本的古抄本,日本京都大学将目前保存的唯一抄本公布在了网上,供全世界的人使用,这对汇校工作是很大的帮助,国际化、全球化就体现在这些方面。

人才山东:习总书记在致第22届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让历史文献为我们当下的文化创新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杜泽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呢?首先,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人类比较特殊,有知识,有理性,有文化,对未知的东西有探索精神。中国人通过历史书去了解先祖的过去。中国有二十四史,记录着过去的一朝一代,从不间断。

这非常了不起,它来自于自觉保存历史的这种意识。传承历史是非常伟大的工程,这就是史家文化。孔子编春秋,以编年的方式记录历史事件。司马迁写史记,采用了纪传体,从各角度记录历史,修成了一部更完善的综合体史书。修史是任何一个朝廷对前一个朝代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根本途径。宋代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对之前的历史经过考证,做成编年史,这是有选择的再表达。澄清历史事实,理清历史线索,抓住历史要点,为当下和未来提供一面镜子。《资治通鉴》的“鉴”就是镜子,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对我们当前处理国际国内的国际事务有直接帮助,为今后向哪里发展提供判断的依据。对善、恶,正义、非正义,光明、阴暗的平判断都有很好的例子。

要让历史活起来,那么怎样让它活起来呢?你要拿出来晾一晾,历史就是感人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这个不感人吗?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周不好,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坚持自己的立场,对自己的国家忠诚,这种精神是感人的。

满族人入关,史可法在扬州抵抗,那么史可法当然是爱国将领。但是多尔衮对自己民族来说,也是爱国将领。因此要辩证地看,要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当然,我们也要看他们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的还是自卫的。什么是正义?历史上无数例子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文献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过去,看到过去的历史,能够受到教育和感化,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升华,在民族大是大非面前,能够知道应该怎么做。

抗战时期,以弱敌强,那么多人明明可以撤退,但是为什么不畏惧呢?他们那就是杀身成仁,他们有标准。挡不住没关系,精神上的屏障不能垮掉,这样民族就有希望。

历史是一面镜子,抗战是一面镜子,回顾历史就是辨别是非,辨别良善与丑恶,自觉地去做正义的人,善良的人。因此要用鲜活的历史来感化和教育全世界的人,愉快地自然而然地向正义和光明发展。学习历史,靠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就是文献。不保存历史的国家恐怕是要亡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