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李小平 那一股韧劲儿——记校师德标兵李小平教授

2018-1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尽管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令自己像个转得停不下来的陀螺,李小平还是尽力挤出时间增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李小平的倡导下,空间院在本科生中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她作为导师指导的三年级本科生蔡信岳也是研制皮卫星的骨干之一,"李老师总是积极争取,为我们创造各种开阔视野的学习机会,比如,我们有更多机会与包为民院士.尤政院士.孙家栋院士这样的业界泰斗面对面,听他们讲述航天知识,指点学习研究上的迷津,这是许多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体操李小平 那一股韧劲儿--记校师德标兵李小平教授可以说,我心里的这颗航天梦种子,就是李

尽管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令自己像个转得停不下来的陀螺,李小平还是尽力挤出时间增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李小平的倡导下,空间院在本科生中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她作为导师指导的三年级本科生蔡信岳也是研制皮卫星的骨干之一,“李老师总是积极争取,为我们创造各种开阔视野的学习机会,比如,我们有更多机会与包为民院士、尤政院士、孙家栋院士这样的业界泰斗面对面,听他们讲述航天知识,指点学习研究上的迷津,这是许多学子可望而不可及的。

体操李小平 那一股韧劲儿——记校师德标兵李小平教授

可以说,我心里的这颗航天梦种子,就是李老师埋下的。”身为空间院的一员,蔡信岳说他真切体会到了一种归宿感和自豪感。 执念——情寄科研,剑指临近空间前沿科学领域

临近空间由于介于航空与航天领域之间,留下了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开发的大片空白。近年来,临近空间以其特殊的开发应用价值引起国际国内高度关注。我国启动了临近空间战略开发重大专项工程,其中,“黑障”问题更是长期困扰着航天界的一道国际难题,这一难题也成为了李小平科研团队介入临近空间测控前沿领域的切入点。

2009年前后,李小平带领的课题组开始了“等离子鞘套下测控通信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面对巨大的科研担子,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深夜亦或清晨,李小平总是最早到达办公室和最晚离开的那一个。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国家临近空间测控与通信基础理论研究重大专项一期测控项目完成的基础上,李小平成为二期全国16个国家重大专项基础理论项目唯一的女技术首席,跻身重大专项测控通信领域专家组。

“我一般不会选择放弃。”李小平这九个字,字字透着坚定,攥着韧劲儿,“每个人都会遇到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难,它仿佛一道无边的鸿沟,眼看就要钳制住你正要迈开的脚步,但其实,你只要再努力一点,再多拼一把,再将腿抬高一些,这道沟就跨过去了。尤其是年轻人,切忌患得患失,要能担当得起责任,将眼光放长远些,既要有耐心、有想法,还要有执行力,只有真正拼了,才能取得成功。”

依托逐渐完善的平台,李小平团队进一步凝练方向,面向航天飞行器、武器装备及工业领域相关测试、控制和通信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不断深化研究,在天地一体化测控网和网络技术、非接触式电磁测量和诊断、空间信息处理等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突破。2014年初,李小平主要负责的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等离子鞘套信息传输理论”项目启动,成为学校第一个获批的民口973项目。

坐待时机是不被容许的,李小平扎实积累、积极进取的行事风格引领团队又拓展了脉冲星信号处理与深空探测、“西电一号”微小卫星计划等项目,继续探索神秘的空间领域,实现了多方向多学科思想碰撞融合,开启了系统工程能力的建设。

采访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年轻老师敲门进来,在办公桌上放下一摞材料请李小平签字——

近几个月来,在经费数额达9000余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项目“临近空间高速目标等离子电磁科学实验研究装置”的项目申报上,李小平和她的团队已倾注了大量精力和汗水。“今年,团队成员个个都在加班加点,为了完善今天就要上报的这份项目申报书,昨晚我们几位老师还一起讨论研究到12点多,只要材料没上报,就总感觉还有地方要改,只有将申报书真正交出去的那一刻,才是我们提着的心落下来的一刻。

”平静和缓的语气背后,不知藏着团队成员多少个伏案熬红双眼的不眠之夜。

从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到一句话的用词是否精确,李小平一如既往地执着于所有的细节。她说自己总感到有无形的力量在背后推着自己这么较真儿,“吴振森教授是我们项目组的顾问,昨天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去看他,已经年过七旬的吴教授晚上还坚持要来办公室加班,感动之余,体会更深的是一种见贤思齐的鞭策。

压力面前,我们年轻人需要的不是抱怨,在工作中,我们更应为做到精益求精而拼尽全力,因为,只消一点细微处的疏漏,就很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李老师对待工作极大的热忱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团队里一起日夜奋战的每一个人都深受鼓舞。”空间院教师方海燕还谈到,学院及课题组这些年的发展,无不凝聚着李小平教授的心血,尤其是在年青教师的培养方面,李老师一直用心良苦,“这点我深有体会,刚进课题组时,我的专业与课题组的研究差异较大,但李老师认准成长需要磨练,对我给予了极大的信任,仍然让我负责了一个方向的研究,从故障诊断到脉冲星导航,一步一步,在她的耐心指导和扶持下,我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承担项目和带领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沉甸甸的工作重担压在肩上,您是怎样始终保持这份从容的?”采访结束前,很想听李老师谈谈她的秘诀——

“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我从来不将这些当作是苦的事,对我而言,这不是负担,而是乐趣,是我身为一名教师的本分。”说这话时,李小平的言语还是那样真诚温和,笑起来,眼角绽出些细小的皱纹,目光中流淌出一种果敢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