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小楷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献之

2018-07-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诗书之外,常年徜徉于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其有感于伟大复兴的时代,通过以点带面,探赜钩深,选取代表性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人札稿形式开启与历史经典的对话.奉献出其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王献之小楷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献之<寄给历史之书札>凡30则,其所对话历史人物既有帝王.圣哲.忠臣.武将,又有诗人.书家等,涉及历史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其语言既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读后给人以启发.思考和回味.王献之小楷 旭宇&

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诗书之外,常年徜徉于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其有感于伟大复兴的时代,通过以点带面,探赜钩深,选取代表性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文人札稿形式开启与历史经典的对话。奉献出其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王献之小楷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献之

《寄给历史之书札》凡30则,其所对话历史人物既有帝王、圣哲、忠臣、武将,又有诗人、书家等,涉及历史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其语言既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读后给人以启发、思考和回味。

王献之小楷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献之

旭宇先生是中国书协原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楷书研究院院长等多个头衔。但他最认可的是自己永远是农民的儿子,是一位终身向学的学人。他同时又属于两个族,一个是草根族,一个是追星族。他所追之星,不是娱乐圈明星,而是历代先贤圣哲。先生把与这些历史人物的对话看作是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洗礼和再教育。其中既透露着历史沉淀传承的厚重,又体现着时代精神的鲜活。

王献之小楷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丨王献之

《旭宇寄给历史的书札》2017年春连续在《书法报》发表后,引起书界及社会巨大反响。《书札草稿》也被收藏家携去珍藏。书法评论家李庶民、西中文、张瑞田、胡湛、陈智、邱世鸿等,认真阅读,仔细剖析。认为《旭宇寄给历史之手札》以简明的语言,批判或肯定诸历史人物。其既具经典传统性,又具有时代的文化审美属性。其既是当代的,也是属于历史的。

自本期始,我们将逐则分期转载发布,并附我们不成熟的阐释。让我们一起再次分享文人书法大家旭宇先生的历史穿越之旅。

丨写在前面丨

我是草根族出身,一介书生。虽所学不深,但终身向学,并且认为生在中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在度过的几十年间,接受华夏先贤圣德的洗礼,接受他们的教育,成为他们的粉丝,明了一些事端,“涤秽浊兮存正灵”,该是何等的自豪和快乐。

中庸之道,是人间正道。环顾世界,唯有我华夏文明有此盛德,并且自古至今发扬光大,永不断流。这是天道,以人为本,国强不霸,惠泽四邻。天之道上善若水,有百利而无一害,行之正而弥之远,是以华夏文明数千年永放光芒。虽然曾遭外来之侵,但我国文明总是使那些外来江河融汇一起归于华夏之大海。因之,我们文化自信!

细数自己走过近八十载路程,唯孔子教我以正,唯老子启我以清,唯释家示我以和。五十年前,我开始读老子的《道德经》,那时迷蒙不知所言,但一直读着,近晚年才有些感悟。得知“修德于身其德乃真”,从自身做起,常思己过,消除秽浊,以存正灵,并以“正灵”聆听圣贤教诲,悉心感知,以此察史观人,于是有了些想法随时记录下来,并于去年拈笔成文,题曰《寄给历史之书札》,计三十通,获《书法报》之支持,辟版刊发。

其草稿虽书写狼藉,亦被一藏家索走,也交给另一家出版社付梓。一份书札,两家出版,是我始料不及的。

我只是喜欢读些古书。在伟大时代的今天,有领袖的号召,感知前贤的心音,在躁动的年代能使自己的情怀安静下来,享受一下清福,得到一些启示和惠泽。尤其是老子之学让我毕生追寻,那样的一种大智慧常使我拍案称绝,天门顿开。读着,读着,有时夜间坐起来领会深奥,冥想两千多年前圣贤的音容厚貌,句句真言,心神向往之。

于是开始写些手札。此后,我又与好友郗吉堂合作,撰写了三十篇《老子与书画》短文,拟于二〇一八年岁始在《书法报·书画天地》刊出,算是我学习老子心得之点滴。感恩先贤,感恩伟大时代,感恩天心清若水。

“好读书不求甚解,鼓瑟足以自娱”,此语应是写照于我,才疏学浅,笔墨不精。媳妇再丑总是要见公婆的,深望各大方家不吝赐教,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旭宇写于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太行东麓

书影

丨简介丨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自创新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目其画为"中品下"。

草稿

正本

丨释文丨

宇顿首 大令阁下尊前:

君之书作常令吾逸气凌霄飞扬之态,使吾有欲仙之想(但令尊常言汝不规也)此乃胜尊堂之处也,但观君之书札,多言疾痛之事,或为不吉之兆,君或寿不永矣。惜哉,惜哉。

白阳再拜

丨解读丨

中国书法,依托汉文字的文化存在与文化精神,故尔兼具形、音、义三美。有形,可观;有音,可分节奏;有义,可宣于社会文化诉求。中国书法成为一种天下不可有二的文化存在,言其小,是为心象,言其大,宇宙尽纳其中。所以,观书法,欲俗则入世,出俗则天上人间。

但旭宇先生论书,以为在书境的创造上,王献之要胜出王羲之。数年前出版的《旭宇艺术随谈》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王献之的作品,你要不看原件,是看不出那么好的。你一看原作,那就是好,而且比他父亲还高一筹。我个人这么认为,因为王羲之写得比较规矩,比较紧凑,相对有点拘谨,王献之写得开展,飘逸,放得开,而且高古脱俗,有一种空灵境界,一种超凡脱俗境界。

”要在有无之间,虚实之间,牵连迎送之间,一气化三清,变的无迹,变的无痕,变的自然,是来无拘,去无隔,行无定,是人的“神仙气”,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

王献之创造了一种优美雅致的笔墨存在形式,他的种种笔墨关系处理的是那样的精致、精妙,状如天地间的自然生成,令人进入其间,便化入其间。

旭宇先生所说读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沉入其间而不能自拔,从精神到观念的感觉,观者的个性与自主意识都失去了,心只随着书家给出的韵律与状态而起舞,所谓“发吾有欲仙之想”即是。仙,飘飘欲仙也。以旭宇先生深厚书法造诣而生成书法定性定力,观王献之帖而摇动书心,是要推重王献之书法的这一特点,但也说明王献之书法的非凡之处在其逸气飘飘。书各有品,品有别,但要寻佳境。

旭宇先生读帖,是既读笔墨以见形式,也读文字以见书家心迹,非常有助于理解笔墨的品位,品质与品格。比起一些书家读帖只读直观的笔墨形式,旭宇先生的读帖法更着眼于对帖形式作文化深解,进而上及书法字法,笔法流变及书法文化精神的继承,对引领现代书法进入文化自觉,是大有益处的。

在那个时代,二王书法是很有新意的,实在代表着一种新书风的问世。只是王献之这人有点小心眼,劝他父亲说:咱家的家法不可外传。他说的“外”,无非是他和他爹的叔伯兄弟,还有他的老娘舅,他们也都是那个时代“著名”的书家。他的多病痛,或许与他的多心眼有关系吧。这或许是他不该多虑的吧。为天下师者,得天地之灵气,吮万代之精华,故非人皆可为,且一人足矣。不知旭宇先生以为然否?

丨艺评丨

作为诗人的书法大家,旭宇先生行书《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在艺术性方面,其审美追求是多元的,首先是散其怀抱,任情恣性,悠然自在,让性情流畅在笔墨之中,其次是让诗歌的节奏感、空灵感在书法中有机凸显,故得其书自然率性,书卷气浓,洒脱生动。

31件书札草稿作品,内容表现不同,章法形式各异,墨色气韵、格调气息等等,也都不尽相同,各有面貌。写给嵇康、六祖大师、黄庭坚、蒲松龄、毛泽东的书札,节奏明快,性情爽朗,用笔爽利。尤其写给黄庭坚的书札,博采传统经典之长,右军、颜鲁公、山谷风采神韵兼具,酣畅淋漓,自然把握质朴与妍美的统一,清健与秀逸的统一,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上官甫贵,书法评论家、上饶书法院院长

丨作品丨

丨艺术家丨

旭宇,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政协文史馆名誉馆长、河北省政府参事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旭宇先生以其数十年不懈的耕耘,在诗、书、学诸方面都多有建树,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享有极高的声望和荣誉,是当代诗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关注时代,正气高亢,刚健清新,自成一格,在诗坛影响深远。

他的书法,楷、行、草皆善,彰显出全面大家风范。行书宗法晋韵宋意,飘逸劲健,富有书卷之气。楷书化魏融唐,率意和自然,是其今楷理念实践的全新范式。草书创作,达到了飞扬畅达,连绵贯通的高妙艺术境界。

他在学术上独具创见,体现了他丰富的学养,他倡导诗书互化的学术思想和适应时代的“今楷”的理念,以及弘扬“兰亭精神”等,都为诗坛、书坛所重。旭宇先生诗书学兼修,德艺双馨、品格高尚为社会所称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艺术大家,在当代文坛具有典型的范式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