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追星事件 杨丽娟追星极端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2017-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众多媒体头版头条报道一则娱乐新闻,内容是一位名叫杨丽娟的兰州女孩追星13年,父母倾家荡产,甚至不惜卖肾筹措路费陪女儿到香港与刘德华见面

近日,众多媒体头版头条报道一则娱乐新闻,内容是一位名叫杨丽娟的兰州女孩追星13年,父母倾家荡产,甚至不惜卖肾筹措路费陪女儿到香港与刘德华见面.3月25日,陈丽娟终于如愿以偿,与刘德华在“华仔天地”生日会见面,并合影留念.

不料,与其陪同前往的老父既隔日跳海自杀,在遗书中痛骂刘德华后既继续鼓励女儿与刘德华见面,否则死不瞑目.这起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东方夜新闻今夜新观察、网易娱乐频道纷纷专题讨论,并试图对这个极端的追星惨剧进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组观点:

1.偏执妄想

此类观点主要从精神失常或心理疾病的角度对杨丽娟及其父母的追星行为加以解释,认为杨丽娟全家都缺乏独立人格,将追星作为职业,没有人生目标,整个家庭有病态倾向,父亲和女儿都患了偏执性的妄想症,他们不能看清真实的东西,但是他们彼此却能够互相理解,精神上都出了问题.杨丽娟更是陷入一种非现实的单相思幻想之中不可自拔,失去了社会能力.

2.父母溺爱

杨丽娟的父亲38岁才生得一女,视为掌上明珠非常疼爱.杨丽娟15岁开始喜欢刘德华时,与其他的追星族一样主要收集偶像照片或写信,随后辍学在家萌发了参加现场音乐会与刘德华零距离接触的想法.起初,两位家长对女儿的追星行为加以劝阻,但造成双方隔胲,为了亲情只好改劝阻为支持,从此全家3次到北京、2次到香港去找寻刘德华.此类观点认为父母过于迁就纵容子女,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3.媒体炒作

媒体中娱乐新闻太泛滥,娱乐市场的明星制运作,将明星们打造成“梦中情人”,吸引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借助粉丝对明星的痴迷获取利润.媒体对娱乐明星的炒作对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产成了误导.具体到杨丽娟个案上,媒体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去年年初就有媒体对杨父为支持女儿追星卖肾的事件,并为杨家出谋划策,帮助其圆梦.由于媒体的介入,将杨丽娟个人的追星行为突显出来,成为一件公众事件,为杨家追星造成社会压力,让杨父不堪重负走上不归路.

4.希望幻灭

对于杨父在女儿圆梦之后既出乎意料的选择死亡,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父亲在希望幻灭后为女儿的未来做出最后一次努力.这是因为杨父原本以为女儿见到刘德华之后,刘德华可以帮助女儿改变她的人生,但他们的关系并没有任何奇迹发生,而他的希望也就全部落空了.杨父认为女儿和刘德华的关系不如希望的那么顺利,只有用死才可能改变这一切,希望死后,刘德华能够帮助他们摆脱什么.

以上是一些专家、媒体对此次悲剧的解释,除此之外,人们更多的是希望在这个极端案例的背后,可以对青少年追星这个普遍现象有所警示,或者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般认为,追星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青春期的孩子迷恋偶像是一种正常反映,但如果像杨丽娟那样放弃学业用整个最宝贵的青春时光专门从事追星未免太荒唐,太不可思议.

虽然有社会学家说,杨丽娟不属于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病案例.但无管怎样,杨丽娟的反常甚或疯狂的行为起因是迷恋刘德华.那么,为预防孩子在追星上走极端,家长与学校应采取哪些引导措施呢?本文建议:

1.让孩子了解明星是怎样产生的?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对明星非常喜欢,除欣赏明星才华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感需要――明星更多地是充当“梦中情人”的角色.在富于幻想的孩子眼中,明星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是成功的标志.这时家长或老师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告诉孩子明星的背后有一套运行机制,他们往往被商业公司投资包装而成的,在靓丽帅气的外表之后他们也非常普通,从而消除孩子赋予明星不切实际的耀眼光环,拉回到现实之中.

2.有意识地与孩子谈论一些明星话题

父母可以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告诉孩子自己喜欢的明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借此了解他所喜欢的明星,找到一些共同话题.有时可与孩子交流各自所喜欢明星的原因与想法,让孩子知道媒体中所出现的狂热场面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在沟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模仿与接受一些较为成熟与理性的追星方式,从而对偶像崇拜这个情感经历有所自我控制,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淡化.

3.有问题尽早进行心理咨询

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个具体明星异常痴迷倾向时,家长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最好不要单方面采取激进的劝阻,这样一般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倒由于青春期孩子的判逆心理造成更大的沟通障碍,激化矛盾.心理咨询专家属于交流第三方,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与逆反心理,加上专业的心理学技巧容易让孩子打开心扉,找到痴迷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及时地抑制住心理病因,避免情势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