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清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副校长黄云清 :立足优势学科 着力夯实基础学科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湘潭大学是全国首批重点综合型高校,请简要谈谈学校人文社科的总体发展情况.黄云清:学校人文社科基础深厚,学科齐全,大家云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湘潭大学是全国首批重点综合型高校,请简要谈谈学校人文社科的总体发展情况。

黄云清:学校人文社科基础深厚,学科齐全,大家云集。说起复办之初的迅猛发展的状态,我们现在仍然感到自豪。学校自1974年开始,陆续引进了全国部分高校的骨干教师,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研究队伍与浓厚、融洽的研究氛围。到1978年时,学校开设的两个专业走在了全国前列,其中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另一个是环保。当时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另一所高校是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环保专业的是清华大学。

学校发展过程中,不能不提到文学院,因为文学院大家辈出,如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汉学专家姜书阁先生、词曲学专家羊春秋先生、著名七月派诗人彭燕郊、萧艾先生(古汉语文字学家、中国文学史家)、词汇学专家王勤先生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铁夫教授长期从事苏俄文学研究,并以其在普希金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获俄罗斯政府颁发的普希金纪念奖章。

20世纪八十年代后,学校拥有湖南省最早设立的法学专业。目前,湖南省公检法系统有很多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法学学科成为了学校新兴学科中发展势头较好的学科之一。

目前,湘潭大学学科覆盖10大门类,并形成了一批特色比较突出、优势比较明显的学科专业群体,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计算数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诉讼法学、中国哲学、政治经济学、公共管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科学工程、化学工程等一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其中,流变力学、消费经济学还是学校首创,并从这里走向全国。

能有这样的学科发展态势,主要在于学校建立之初定位就是向文理工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由此,学校学科综合性发展是天然形成的,没有任何刻意,这种天生的融合对学科交叉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少而精 基础学科稳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鉴于目前的发展形势, 学校未来人文社科发展的重点在哪里?

黄云清:由于人文社科学科特点,相关基础学科不可能大规模发展。但依据学科特点,仍要保持一批高水平、精炼的队伍。少而精是学校发展基础学科的做法之一。学校一直坚持“三高”政策:出高水平的成果,拿高级别的项目,建高级别的平台。

秉承这一理念,新时期,学校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思路与目标,即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的同时,着力夯实基础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经过“十二五”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综合性大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夯实基础学科方面,《计划》提出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计划,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由此,学校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所涉课程的任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分类分级培训研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

拟设立“马工程”研究课题专项项目,进一步提升学校马克思理论研究水平。

在深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对策研究。鼓励老师多承担科研项目,但对于不同职称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国家级重大项目培育项目”主要面向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国家社科基金种子项目”则面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或博士(含在读博士)进行培育。

创新体制 推进社科研究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为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发展,学校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哪些举措?

黄云清:人文社科对于学校人文气息氛围的营造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此外,人文社科相对纯粹,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有兴趣、有耐心来从事学习与研究。

为了保障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大环境,学校着力从待遇和科研条件两方面保障基础学科的发展。学校正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学校根据计划首先转变创新发展模式,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进科研管理和组织创新模式改革,整合学术、学科、基地等科研资源,探索建立学科建设、学术研究、队伍建设的科研管理创新体系。

按照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的总体思路,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能力。

其次,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专职科研岗位制度。结合定岗定编和聘任制,全校设置专职科研岗位,通过面向优秀博士、面向校内教授、面向校外特聘教授等方式,在经费、政策、环境、条件等方面适当倾斜,引导和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申报专职科研岗位。强化聘任机制与科研机制有机结合,科学、合理、高效的配置科研资源。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