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捞》唤醒的是金曲更是时代价值

2018-05-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音乐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以"打捞"老歌为卖点的<金曲捞>无疑是另类的.谁也无法想象,到底应该用何种方式将这些在岁月长河里蒙尘金曲唤醒,来收获年轻观众的认可.而它却用实际行动给予了所有人答案--以"工匠精神"的名义. "工匠精神"最早源于手工业,特指手工业从业者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本质特征在于从容独立.勤奋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如今"工匠"的涵盖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工

在音乐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以“打捞”老歌为卖点的《金曲捞》无疑是另类的。谁也无法想象,到底应该用何种方式将这些在岁月长河里蒙尘金曲唤醒,来收获年轻观众的认可。而它却用实际行动给予了所有人答案——以“工匠精神”的名义。

“工匠精神”最早源于手工业,特指手工业从业者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本质特征在于从容独立、勤奋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如今“工匠”的涵盖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工艺制作领域,开始衍生扩展到精神创作方面,音乐就是其中重要的领域。

出自《周礼》的《考工记》如此叙述工匠精神:“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六材既具,巧者和之”。这里的“述”与“守”,彰显的是工匠的“艺”与“诚”。所谓“艺”者,技术也,泛指一切领域范围内的技术和记忆;所谓“诚”者,“工匠精神”之核心也,体现着追求完美、孜孜不倦的钻研之心。就音乐综艺这种节目类型而言,在这个不缺乏眼球经济的时代,“工匠精神”的意义远比单纯的形式创新更有价值。《金曲捞》的节目创意者指出,华语流行音乐历史中,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歌坛的鼎盛时代,许多优秀的原创歌曲根本没有获得流行,被埋没,被浪费。《金曲捞》意在搜寻并重新演绎这些作品,重现其光芒。在打捞金曲的同时,音乐的“工匠精神”传递给了观众,也从老一辈艺人传承给了音乐新人。

前两周来《金曲捞》打捞《拆穿》的林志炫除了是嗓音高亢嘹亮的情歌王子,更是“手工音乐”的坚定拥趸。他崇尚摒弃华丽的修饰和电子的点缀,单纯依赖人的声音、钢琴的声音、小提琴的声音、手指拨动木质吉他这些本色的声音,来还原音乐最简单和最原始的部分。林志炫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他对于自然真实的渴望,体现在对于“艺”的极致追求之上。

两度在节目中担任唤醒师的音乐教母则以身体力行践行了“工匠精神”之“诚”。欣然接受邀约来到南京艺术学院为学生教唱的她不仅无私传授唱歌技巧,更以满腔的热情诠释一名专注音乐的匠人所必备的素养。对于学生如何才能够快速成名的提问,杜丽莎的回答发人深省:“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我最不喜欢的。因为你太想得到掌声,你是肯定不会有进步的。有很多人唱得很好,但是就是没有观众缘,你一定要有信心,对自己的每一次付出就一定有进步。”

无论是林志炫还是杜丽莎,这些老一辈歌手对于音乐的潜心追求,正是“工匠精神”的直白体现。他们专注在自己的歌唱专业,几十年如一日热情未曾有丝毫改变。他们以极致完美为目标,力求从每一个细节上改进、改善,最终取得的成就也足以让人仰望。这些前辈音乐匠人共同汇集于《金曲捞》这档节目之中,将这份气质与坚守进行传承。他们为真正的音乐发声,同时激励着那些真正爱音乐的音乐人创作出更多回归音乐本源的作品。无论是同样对于做音乐异常执着的薛之谦接棒偶像张信哲的唤醒,还是新生代创作人汪苏泷对Ramp;B教父陶喆的接力与致敬,作为歌手的职业荣誉感使得新老匠人的传统屡屡在这个舞台之上上演,这个舞台也见证了这些音乐匠人薪火传承的历史责任。

现在的许多音乐节目要么是迎合观众的追星心理,要么就是追梦心理。但音乐本身应该有更广的听众维度,如何突破音乐节目只能取悦于某一个受众群的桎梏呢?兼顾了情怀性和时代性的《金曲捞》,用电视人的“工匠精神”将二者实现了有机地统一,成为一个可以将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观众都能喜欢的节目。年轻人感叹于谭咏麟与张国荣曾经的光辉岁月,而年长者也惊讶于诚如薛之谦、汪苏泷这样的乐坛新势力在音乐上的造诣超出之前的想象。

毋庸置疑的是,“工匠精神”对于电视行业、音乐创作乃至周边行业而言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所谓“技近乎道,艺可通乎神”,《金曲捞》通过严格把控再创作每个细节的把关,找到音乐专业性与节目综艺性之间的权衡点,用极其敬业的“工匠精神”赋予这些沉睡作品新时代的气息,使得这些蒙尘金曲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普及华语音乐过往历史,在补救性的“打捞”工作中释放情怀。就像当梁咏琪唱起《沉迷》,那简洁的梁式唱腔,即刻让人回想起了刚刚上大学时的80后,在新的环境中寻找另一个自己;25岁的陈慧娴为了求学在歌唱事业巅峰选择隐退,如今52岁的他在节目再次唱起《千千阙歌》依旧那么潇洒......每首金曲的背后都有一些人的青春,一代人的情怀。

无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包括音乐在内都趋同于速食,《金曲捞》依旧以“寻找最初美好”的情怀来打捞老歌,正是不忍于这些幕后制作以匠心完成的作品无人问津,以及作品背后的不与他人说。如同文物保护的“修旧如旧”,节目对于蒙尘金曲的改编基于作品的原生形态,保留其情感内核,加入符合当下时代风貌,通过有序的传承和不断的改进,最终完成一首能够联接起时空两端的艺术作品。这种有意识的再现时代记忆符号,技术性的重构具有共鸣性集体记忆,并赋予其全新时代内涵和审美趣味,使得时代审美和岁月情怀实现高度统一。至于那些因歌曲蒙尘而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更是经由“时代修复”后重新演绎,散发出经历岁月沉淀后的动人心魄。在当今新歌难出、好歌不多的时代,老歌翻唱避免不了审美疲劳,唱功比拼又免不了曲高和寡,《金曲捞》节目将老歌唱出了新感觉,真正做到了用音乐连接起了过去、现在与未来。这种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将老歌不断创新,以一种对作品负责的态度传递有理想有价值的音乐,才是《金曲捞》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收视表现和节目口碑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