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的子女 吉大以前是这样的——吉大老校长匡亚明的几个小故事

2018-03-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止一次听年纪长点的老师说过,吉大能有今天,绝对要得益于匡校长,他对吉大的贡献是决定性的,然而,恐怕现在只有在吉大40年以上的老同志才记得当

不止一次听年纪长点的老师说过,吉大能有今天,绝对要得益于匡校长,他对吉大的贡献是决定性的,然而,恐怕现在只有在吉大40年以上的老同志才记得当初匡校长为吉大所作的一切。无论如何,匡老在吉大八年,他留给吉大的不仅仅是今天吉大的成就,更在于他塑造了本不存在的吉大精神,我们不应该忘却匡老流传在吉大的故事,笔者收集各方面素材,整理一二,写出来与大家共勉,若有雷同或出入,请见谅。

路是这么走的 匡老是接受过传统教育的,非常注意尊师重教。

有一次,有两位同学在校园里走动,看到匡老,出于敬畏,绕着匡老刚想走开,被匡老叫住。匡老告诉他们,见到老师要行礼,让他们重新再从面前走一边,许多同学在远远围观着笑,两位同学尴尬的不知道如何才好。

于是,匡老向他们认真的示范了一边,两位同学这才胆怯地再从匡老面前重新走了一边。听说,从那以后,吉大的学生见了老师都行礼,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又开始不行礼 了,直到今天有些同学见到老师连招呼也不打了,而这些同学以后很可能是礼仪之邦的未来栋梁。

政令怎么能不行 有一次,匡老在讲话时麦克突然没声了,结果很简单,后勤总务马上被降级,电工被开除,从此以后,匡校长的讲话始终保持畅通,当然,吉大的政令也是畅通的了。

吉大人从此以后不单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政工作也是如此,这也许也能算吉大现在在中国政界高层的领导的层次和水平排名大大靠前的原因吧,出现郑培民这样做领导的共和国干部也不是偶然吧。

吉大的脸是这么丢的 有一次,外单位的一位职工来吉大教务处办事,教务处没人,匡校长见了对这位同志说,很对不起,让你白跑一趟,你先回去,明天我找人去你那里办这件事。回到办公室以后,匡校长马上把门卫叫来,说你去把教务处的牌子摘下来,门卫只好照办。

教务长回来后,看到牌子没有了,四处找,门卫告诉他,你去匡校长哪里找吧,教务长大概也知道脸上无光,低着头去见匡校长,但还是被匡校长狠骂了一顿,说你这块牌子是吉林大学一张 脸,你今天就是丢了吉林大学的脸。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说有一青年教师到校部机关某科室办事,结果去了没找到人,恰巧被匡校长遇到这种情况,老校长当时就告诉那个青年教师:你把他们的牌子摘下来) 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三顾茅庐" 于省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

他在甲骨文、金文释读、古籍校订、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于先生成名很早,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识而不知其造字本意的甲骨文字300个左右,达到了当代古文字研究的高峰,一直到今天能无人出其右。

解放前,于先生曾在京城高校任教,讲授古文字学。解放后,于先生已年逾半百,在北京潜心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学。匡老早知道于先生在学术界的名望,到吉大后,挖 空心思要把于先生请到长春,于是便上演了近代教育史上出名的"三顾茅庐",礼请于省吾先生出山任教。

然而做了半辈子教书先生的于省吾此时更愿意与古物打交道,始终不为所动,但匡老却不死心,竟然许下了一个在那个年代看来后果不堪设想的条件——不参加一切党内政治学习。

于是,那年冬天,于省吾先生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长春市,一直教书到1984年在长逝世。吉大今天的考古学科之所以在全国排行老二,敢于向北大叫板,并建成 了具有国际水准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省吾功不可没,要知道吉大考古学科的发展比国内其他大学至少要晚几十年。

后来,金景芳、公木先生相继到来,吉林大学人文学科才真正发展起来。

这一切都归于匡老,那一年是1955年,匡老刚做吉大校长。 吉大的"圈地运动" 在北区圈地运动中,省里说北区那块地有别的用处,匡老才不管那些,连夜带着学生出动,一定要圈黄金地段,由于老校长年事已高,就搬把椅子往大街一坐,指挥别人开车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