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见疾病】幼儿常见疾病有哪些

2018-03-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幼儿常见疾病 小儿感冒,小儿中暑,小儿呕吐,小儿便秘,小儿麻疹,小儿便血......这些都是幼儿常见的疾病,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宝宝若患上了这些疾病难免会手足无措,这样子不仅会使宝宝难受,对其病情也不好.本专区,将为你介绍各种幼儿常见疾病,让妈妈们更清楚了解各种疾病的基本信息,及时给宝宝进行正确的护理! 小儿用药误区 宝宝各脏器都尚未发育成熟,体质有别于成人,生病了不能乱吃药,妈妈最好遵医嘱给宝宝用药,同时,还要避开6大用药误区: 误区1:熟人推荐药物不会错 在宝宝生病时,一些缺乏经验的妈妈喜欢向

幼儿常见疾病

小儿感冒,小儿中暑,小儿呕吐,小儿便秘,小儿麻疹,小儿便血......这些都是幼儿常见的疾病,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宝宝若患上了这些疾病难免会手足无措,这样子不仅会使宝宝难受,对其病情也不好。本专区,将为你介绍各种幼儿常见疾病,让妈妈们更清楚了解各种疾病的基本信息,及时给宝宝进行正确的护理!

小儿用药误区

宝宝各脏器都尚未发育成熟,体质有别于成人,生病了不能乱吃药,妈妈最好遵医嘱给宝宝用药,同时,还要避开6大用药误区:

误区1:熟人推荐药物不会错

在宝宝生病时,一些缺乏经验的妈妈喜欢向其他妈妈询问治疗方法,甚至使用别人推荐的药品。但实际上,每个宝宝的生病情况是不一样的,病因也不一定相同,正确做法是按医生指导用药。

误区2:进口药比国产药好

国内药品安全问题频出,导致有的妈妈在选购药品时专门购买进口药品,这也是错误的,因为进口药存在两大风险,一是监管力度没国产药品大,质量难保证;二是进口药物说明书多为英文,妈妈们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药品的用途和用法。 ...

小儿肾结石的形成原因

一般来说,宝宝在夏天出汗多,体内水分少,排尿也相对减少,这往往给了肾结石形成的契机。除了季节原因,以下这些错误的带娃方式也是宝宝肾结石形成的诱因!

1、吃了三聚氰胺奶粉

虽然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不排除劣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宝宝如果不慎食用过多的问题奶粉,极易导致三聚氰胺在肾脏中沉淀,形成结石!

2、用矿泉水冲奶粉

宝宝肾脏娇嫩,不能承受过量的矿物质,但矿泉水含矿物质多,若长期饮用,易引发肾结石。所以说,妈妈用矿泉水冲奶粉是错误的,宝宝喝了会增加宝宝肾脏负担,加大患肾结石的风险。 ...

宝宝流感症状

流感比普通感冒危险多了,不仅感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也容易诱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如果宝宝患上流感,妈妈要及时分清,更别耽误治疗时间。一般,流感是要经过医生的全面检查才能确诊的,但确诊前,妈妈仍可以从症状入手,做简单的辨别:

流感症状:

流感秋冬季高发,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全身症状明显,常见症状有急性高热(37.8度以上)、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呼吸不畅,还容易合并肺炎,伴发咳嗽、咽痛、呼吸不畅、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明显比普通感冒严重。 ...

宝宝流鼻涕的原因

年幼的宝宝鼻腔本来就分泌物较多,加上鼻腔通道较窄,流鼻涕时很容易被堵塞。那么宝宝的鼻涕流个不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各位妈妈应学会通过观察鼻涕的颜色、浓度来判断病因。

病因一:感冒

感冒引起鼻腔粘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形成鼻涕。开始为清水样,3-5天后渐为脓涕,以后逐渐痊愈。

病因二: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会让宝宝常流清涕,并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等症状,尤其清晨起床后更为明显。

病因三:鼻腔有异物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3岁左右的宝宝,因为好奇,常不小心把纸张、豆类等异物放入鼻腔内,若家长不及时发现,时间一久,可导致鼻腔有臭味,流脓涕,甚至带有血丝。 ...

小孩喘息性咳嗽

在孩子3岁以前,各种感冒、发烧、咳嗽会不厌其烦的纠缠他们,毕竟体质太弱了。当孩子到外面吹吹风,回家后就有可能会感冒,假如感冒加重就有可能变成咳嗽,最烧心的是,孩子咳嗽起来没完没了,咳嗽时还喘息,爹妈们也不淡定了。

小孩喘息性咳嗽家长可要警惕了,当孩子久咳不愈,喘息性咳嗽有可能会演变成哮喘。喘息性咳嗽有可能是感冒引起的,也可能是过敏了,一些粉尘、动物毛毛、花粉有可能会刺激到孩子呼吸道,令孩子从咳嗽过度到哮喘。 ...

小儿便血

小儿肛门所排出的大便带血,不管是大便带血还是全为血便,都可称为便血。那么,引起小儿便血的原因有哪些呢?

据专家介绍,引起小儿便血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肛裂。肛裂这种情况多发生于2岁左右的婴幼儿。肛裂所引起的便血特点为小儿的肛门有少量点滴鲜血,同时伴有排便痛感、哭闹不安、大便干硬等。引起肛裂的原因包括先天性肛门狭窄、排干硬大便时撕裂肛门以及肛门有损伤或感染。

2、直肠息肉。直肠息肉这种情况多见于3~6岁的小儿。直肠息肉所引起的便血特点为小儿排便终了时出现少量鲜血,且不与粪便混杂在一起。息肉通常长在肠壁的黏膜上,就像一个带蒂的肉疙瘩,如黄豆或蚕豆大小。位置较低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就像一个红色的“肉球”。若小儿为单发性直肠息肉,可采用手术摘除而治愈;若为多个息肉,则要分次进行手术摘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