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法后台 究竟是“后生可畏”还是“后台可畏”?

2018-0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上周,我们发表了两篇有关干部升迁.人才流动的社评,发出警示:不能对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的新趋势掉以轻心,尤其不能对

编者按:上周,我们发表了两篇有关干部升迁、人才流动的社评,发出警示:不能对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的新趋势掉以轻心,尤其不能对“拼爹提拔”现象视若无睹。意义在中央党校一篇《最危险的是穷人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中有充分阐述。

权力失范传导而致的民间戾气,不是简单的不安和躁动,其蕴藏的破坏动量不容低估。代际继承性反映的社会不公,减损社会生机和活力。人们所质疑的这些官员,并不仅有着高官父辈的背景,他们拥有平庸的学历、简短的从政经历,依附在亲属权力势力范围内,却有着火箭般的提拔速度。

“举贤不避亲”,关键在“贤”而非“亲”。我们观察社会,关注点是合理、公正、顺畅的社会流动,可以保证处于弱势的群体通过努力改变生命轨迹,而不是仇官似的“群体歧视”。最近几起禁不住“推敲”的“拼爹提拔”事件告诉我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要监督机制不要戴“有色眼镜”

干部子女从政一直是公众话题的焦点,似乎80后官员的背后总隐藏着特殊的关系、复杂的背景,暗藏着选拔“猫腻”和任用“潜规则”,以致一旦当选或者“破格”提职便会备受各方质疑而被推上风口浪尖,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这对年轻干部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当然得承认,在干部子女的成长中,或多或少占据着特殊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快速为官升迁也不是没有捷径可寻。

事实上,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已是大势所趋,只要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选人用人导向并符合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可不必无限制地放大干部子女的特殊人脉关系,也完全没有必要带着仇官心理去看待。无中生有地怀疑,千方百计地“挑刺”,甚至恶意诋毁、暗箭伤人,最终只会弄得“两败俱伤”寒了干部心,迷了群众眼。

面对年轻干部,我们要的是监督机制,而不是“有色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