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千字文墨迹 关于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的一点疑惑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所传两本智永千字文,一为唐代传到日本的墨本,一为西安碑林本,我把两本字迹对照后发现一些疑点.且只看楷书方面,开始几行损坏不谈,调阳"云"字末

所传两本智永千字文,一为唐代传到日本的墨本,一为西安碑林本,我把两本字迹对照后发现一些疑点。且只看楷书方面,开始几行损坏不谈,

调阳“云”字末点,不知是否为后来人为。“致”字不对,碑本至字没有交插,如果说碑本是楷意更浓,“至”下面部分也是连笔。墨本的横折勾的勾法,两本不是一个笔法。 巨“阙”字墨本的竖笔哪像样子。“称”字墨本三横的行书写法。“李”字墨本勾法不对。即是碑版草书也未见此种勾法。“淡”字墨本“炎”生硬。“潜”字三点水墨本不对,倒是像欧字三点水写法。

两个潜对照一下,不像一人所为。“羽翔”字勾法不对。“国”字里面或字。“虞”字,横勾太大吧。知过必“改”字既是行书何必加一点。“得”却写双人了。“能”字首笔很见功夫,由墨本可见其差。“谈”字哪像智永的功夫:写“言”的时候还没想到“炎”呢,都连到一块了。

这种情况如果在摹写的时候,只顾点画要求,竟忘了全字的关系倒也罢了。“彼”写了一人。非宝寸“阴”字撇明显大了。以下字例多多,不必一一例解。两本整体书风差异很大,石刻本虽失真,然从中尚显智永风神,里面有种静穆之气。而墨本则不然,用笔很焦躁,总感觉不像和尚写的字。

两本不论楷书还是草书,水平都有差异,草书那个“龙师火帝”两本对照水平差距有多大,明眼人一看便知。唐朝的和尚也不见得都精书法,更何况是日本人。传到日本的时候这种本子应该就很少了,模仿者一定大有人在。我个人感觉,要学智永,还要从石刻入手,虽有些失真,总是正脉。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人物生平

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

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年百岁乃终。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智永继承了祖辈学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笔成冢”之说。

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

唐张怀瓘《书断》说智永“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于羊、薄”。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明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明解缙《春雨杂述》谓:“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智永“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智永的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归田赋》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传所书有八百本之多,流传至今,可见有二,弥足珍贵。

今日所见《真草千字文》一为纸本墨迹卷,为日本小川简斋氏所藏。文凡二百行,已有残缺。书中不避隋唐帝讳,又有数字与唐以来传本不同,如“召”,后世本作“吕”等。据考此卷于唐代传入日本,著录于日本《东大寺献物账》中。

近人杨守敬等以为是唐临本。以书法论,此帖雅有六朝遗韵,艺术性极高,今有影印本行世。另有《真草千字文》刻本,宋大观己丑(1109)刻于今陕西西安,又称“陕西本”。凡八石,每行十二字,原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据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

其中唐讳如“民”、“基”等字皆有缺笔。《楷书千字文》笔力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

教育弟子

智永禅师晚年时,有天正在指导一位小沙弥练字,几位年轻书生慕名来寺谒求大师的墨宝,并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笑答,赠字不难,但秘诀实无,不过老衲可奉送诸位四字:“勤学苦练”,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

书生闻言,大失所望。智永禅师便耐心开导他们: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献之公为例,羲之公以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洗砚曾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

献之公学书曾用尽18大缸清水,老衲学书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众书生听后,并未尽信。智永禅师便命小沙弥打开后院门,带领他们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 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

书生们大惑不解,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

偌大一座坟冢,贮满秃笔头,书生们看罢,惊愕不已。小沙弥告诉书生,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