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研究室黄守宏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黄守宏

2018-0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浪财经讯 2008年12月20日,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和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共同主办的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坛暨第八届中央国家

新浪财经讯 2008年12月20日,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和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共同主办的中央国家机关青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坛暨第八届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酒店世纪厅隆重举行。

论坛以“再过三十年”为主题,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以及青年朋友的成长道路,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明确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展示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进而团结号召广大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为开拓美好未来,为下一个三十年而努力奋斗。以下为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农村司的司长黄守宏黄守宏发表讲话的内容。

黄守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青年朋友,大家上午好!

30年前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它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由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刚才陈雨露校长讲,在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是现代化国家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时候,首先应看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变化。最近很多报纸杂志对于“三农”的变化进行了多角度、多视野的回顾,做了全景式的描述。

我们在座很多的同志都是80后的,对30年前农村的状况、农民的命运没有直观的了解,没有那种切肤之痛的感受。对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讲来,回望农村30年的变化,留在记忆深处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数字、恢宏壮观的篇章,还有一桩桩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农民生活生存条件的变化。

30年前的农村,饥饿与贫困伴随着农民。那个时候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是一百多块钱,一个月平均只有十来块钱,三分之一的农民处在绝对贫困之中。当时,绝对贫困的标准是每年四十块钱,一天只有不到一毛钱,很多农民吃不饱肚子。

我那时生活在农村,那种饥饿的感觉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农民穿的很多是粗布衣服,还有一些地方贫困的农民穿的是用化肥袋做的衣服。对当时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人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概括,说当时农村通信基本靠吼,行路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耕地基本靠牛,点灯基本靠油,还有吃饭做饭基本靠柴。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农民,没有享有作为公民应有的基本的权利。比如说,农民没有生产经营的自由,都是由生产队安排,种什么种多少什么时候种都由队里说了算;农民没有迁徙的自由,你出村去城里面办事情去看病,也要到村里和乡开介绍信,不然你住不上院、住不上店;更没有择业的自由,所以农民的孩子,如果不是参军、考学的话,那你基本上就要是在农村呆一辈子。

回想起当时那种农业生产停滞、农村发展落后、农民生活贫困的状况,当时那种政治运动不断、整天搞斗私批修、农民积极性受到压抑的状况,我想我们这些过来人现在依然是记忆犹新。

毛主席他老人家讲过,穷则思变。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为生活所迫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秘密签订了搞“包干到户”的“生死状”。党中央体察民情,顺应民意,领导农民群众对农村经营体制进行了改革。

80年代中央发了五个指导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号文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根据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又发了五个一号文件,今年又召开了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30年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的命运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变化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很多角度的观察。从农业生产上来看,有了大发展,农产品的供应可以说是极大的丰富,我们到市场去看一看,各种农产品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冬天可以吃到夏天的水果,北方可以吃到南方的蔬菜。

在今年的世界粮食危机中,全球粮荒,中国不荒。从农民的生活水平来看,30年农民收入增长了30倍,90%的农民家庭有了彩电,一半的家庭有了洗衣机,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了冰箱。

随着这几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农村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梦寐以求的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花钱的愿望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很多地方的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吃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平价电。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农民现在不仅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有了迁徙和择业自主权,现在有两亿多农民务工就业,其中到乡镇以外的有1.2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