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人民日报》逝世消息汇总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同志却不幸与世长辞了.1987年12月17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中国大百科全书》刚刚屹立在世界百科之林,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同志却不幸与世长辞了。1987年12月17日,他在北京被癌症夺去生命,享年75岁。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大礼堂里响起哀乐。首都各界群众近千人今天上午来到这里,向这位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著名的翻译家和编辑出版家沉痛告别。***、***、***、***、***、***、***、***、***、***等领导同志送来了花圈,***、***、***、阎明复等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姜椿芳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19岁加入共青团,20岁加入中国***。“九一八”以后,他在东北积极参加抗日社会活动,主编过《满洲青年》和《满洲红旗》。后来,他转移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曾主编《时代》周刊。这个刊物当时对浴血奋战中的中国人民给予了很大鼓舞。抗战胜利后,他在党的领导下创办了《时代日报》,团结和吸引各界人士去迎接新中国的黎明。

全国解放以后,姜椿芳带头创办了上海俄文学校,为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外语人才倾注了心血。之后他担任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副局长,参加组织领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工作和《***选集》及中央重要文件外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中,姜椿芳身陷囹圄仍然胸怀国家未来,曾在狱中拟就了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构想。1978年,他以66岁高龄挑起了筹组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编辑大百科全书的重担,把晚年的主要精力无私地献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事业。

姜椿芳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他从事的社会工作十分丰富。他是全国***第五届第六届常委,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的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还是中国地名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

出席姜椿芳遗体告别仪式的还有宋健、杨静仁、康克清、钱昌照、周培源、赵朴初、钱学森等。送花圈的还有伍修权、李一氓、***、***、严济慈、荣毅仁、黄华、楚图南、叶圣陶、巴金、雷洁琼等。中央有关部门、有关群众团体、姜椿芳工作过的单位及姜椿芳故乡江苏省和武进县的领导机关等也送了花圈。

(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乃俊同志在石家庄逝世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河北省委主任委员、河北省原副***杨乃俊1987年10月29日在石家庄逝世,终年83岁。杨乃俊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1月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杨乃俊同志是河南省封丘县人,解放前在山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任水利工程师和教授,194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南京军管会水利部、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中央水利部工程师、河北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副厅长、河北省副***等职。他曾当选河北省人大代表、省***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常委、河北省委主委。198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杨乃俊同志是一位爱国民主志士。解放前夕,他在国民政府水利部任职,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水利建设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他把全部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在河北省的水利建设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后,他不顾年高,不辞辛劳到各地视察,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了不懈的努力。

杨乃俊同志逝世后,有关方面在石家庄为他举行了追悼会。***、阎明复、陈丕显、许德珩等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共中央统战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和河北省党政领导机关等送了花圈。

(1988年1月9日《人民日报》)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军民深情向何长工同志遗体告别

据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郭殿成)严冬的鲜花翠柏簇拥着为革命扛了一辈子长工的老战士——何长工同志的遗体。他身穿军衣,覆盖着中国***党旗,神态安详。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持枪为他守灵,近200个花圈编织成一条绚丽的彩带,绕过他的遗体伸向总后礼堂外的广场,在吹送着哀乐声的寒风中抖动。广场上,肃立着党政军领导同志和首都各界群众。

向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何长工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

***、***、***、***、***敬献了花圈,并赶来向遗体告别。他们瞻仰何长工同志的遗容,深情地行三鞠躬礼,并向他的子女表示亲切慰问。

***、***、***、***、***、***、***、***,也敬献了花圈。赶来向何长工同志遗体告别的不少是戎马生涯五六十载的老战士。何长工同志为革命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和崇高品德,是他们相互交谈的话题。

他们谈到他在白色恐怖中把党组织营救他妻子、儿女用的黄金,用来营救被关在敌人狱中的战友,自己的妻子、儿子、妹妹及其他40多位亲人惨遭反动派杀害;

进入新时期以后他主动辞去党内外一切职务,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率先垂范。

他的几位老部下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挽联:胸怀坦荡为国为民,气度豁达能屈能伸。

何长工同志的功绩永垂青史,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逝世的噩耗传出后,800多封唁电从革命老区、解放军营房、偏远的地质队飞向北京,表达了千百万军民深深悼念之情。他的故乡湖南省华容县人民特意送来家乡的泥土掩埋英雄儿子的忠骨。

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全国委员会、中央组织部、国防部、地质矿产部,解放军三总部、***办公厅、国防大学,湖南省及华容县、江西省峡江县党政机关等单位送了花圈。

参加向遗体告别并送花圈的领导人还有:***、***、***、***、***、***、***、***、***、***、***、***、芮杏文、阎明复、***、王平、***、***、肖克、陈丕显、***、***、姬鹏飞、黄华、康世恩、***、王任重、阿沛·阿旺晋美、周谷城、严济慈、廖汉生、楚图南、***、谷牧、陈慕华、王丙乾、宋健、郑天翔、杨易辰、杨静仁、康克清、胡子昂、钱昌照、陈再道、周培源、包尔汉、马文瑞、钱学森、汪锋、钱伟长、洪学智、***等。

何长工同志生病住院期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前往看望。

何长工同志的遗体今天在北京火化。他的骨灰将在满山开遍映山红的日子里,移至井冈山安放,让他的英灵安息在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安息在与他患难与共的人民之中。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石生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新中国劳改劳教事业的创建者之一、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石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李石生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陈丕显、***等以及中央***员会、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等单位送了花圈。***谷牧以及政法部门的领导同志和李石生同志的生前友好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李石生同志青少年时期就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投身革命运动,1936年11月加入中国***。

李石生同志从事政法工作40余年,历任公安部劳改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司法部副部长、中国劳改法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为公安、保卫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为劳改、劳教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8年1月17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南昌1月16日电 中国***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省人大副主任、省***副***、省顾委筹备组副组长罗孟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举行。

罗孟文同志是1月7日在南昌逝世的,终年81岁。

陈丕显、康克清、王恩茂等送了花圈。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吉林省委等也送了花圈。

罗孟文同志是江西赣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武装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参加过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曾任省苏维埃委员。红军离开苏区后,他领导指挥了杨赣地区红军游击队,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赣县工委***、临时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长等职。他作为党的“七大”候补代表曾参加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吉林省蛟河县委***、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全国解放以后,曾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常委、省监察委员会第一任***。并当选为一至四届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二、三届省***副***。1975年恢复工作后,任省委统战部部长、五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届省***副***,五届全国***委员。

罗孟文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在***中,他遭受诬陷和迫害,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表现了***人的崇高气节。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江西省和南昌市各界群众500多人参加了向罗孟文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1988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向廖梦醒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等参加并献了花圈

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首都各界300多人,今天下午前往北京医院向中国***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六届全国***委员廖梦醒同志的遗体告别。廖梦醒是民主革命的先驱廖仲恺、何香凝的女儿,是***同志的胞姊。她因病于1988年1月7日在京逝世,终年84岁。

***、***、***、***、***、阎明复、***、杨静仁、康克清、钱昌照、周培源、马文瑞、雷洁琼、汪锋等同志参加了向廖梦醒的遗体告别的仪式并献了花圈。***转达了***对廖梦醒亲属的慰问。献花圈的还有:***、蔡畅、***、***、刘澜涛、程子华、庄希泉、胡子昂、吕正操、王光英、赵朴初、屈武等同志,全国***、全国妇联、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广东省各有关领导机关。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还有全国***的在京常委、委员、正副秘书长,全国妇联的副***、***处***,中央和国家机关一些部门的负责人,廖梦醒同志的生前友好马海德夫妇等。

廖梦醒同志是广东省惠阳县人。早在青少年时代,她就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追随孙中山、宋庆龄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军阀的革命斗争,1924年加入中国***。1925年她在岭南大学读书时,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留学法国期间,她在中国***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她1930年与中共党员李少石结婚,并在香港建立秘密交通站,担负中央苏区和党中央所在地上海之间的联络。1931年她加入中国***,1933年在我党的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中国工人通讯社”中担任英文翻译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在何香凝主持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工作,1938年在香港协助护送白求恩、柯棣华等人往解放区,随后她和***、邓文钊一起筹建由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任宋庆龄秘书,同时她还负责***与宋庆龄之间的联络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她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9年春她参加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筹建工作,同年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她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妇联执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廖梦醒同志入党50多年来,对共产主义事业忠心耿耿,默默无闻地埋头为党工作。她不计个人安危,严守党的纪律,为党的秘密联络工作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她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坚定地执行党的对外政策。半个世纪以来,她为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

廖梦醒同志在“***”期间,饱受“***”的打击迫害,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进行了坚决抵制。她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非常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在长期患有严重疾病的情况下,仍广泛地同港澳和国外的亲友进行联系,宣传党的政策,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

廖梦醒同志品德高尚、禀性清廉,为人正直谦虚、热情、诚挚,平易近人。她一生为党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但从不居功自傲,不争名誉地位。她对于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不仅身体力行,而且以此教育后代。她好学多才,善书法,精通日、英、法多种语文,她既是革命家又是翻译家。

(1988年1月19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成都1月20日电 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副***李振,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10日在成都逝世,终年88岁。

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参事室送了花圈,中共四川省委负责人和民革中央负责人也送了花圈。

四川省党政负责人1月16日参加了李振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

李振同志1949年在成都率部起义,为川西地区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与党真诚合作,不愧为中国***的忠诚朋友。

李振同志是广东省兴宁县人,生于1900年,历任***军队师、军长和兵团司令等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随部参加了北伐战争。“七七事变”后,他在广东积极投入抗日战争。解放后,李振同志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副司令员、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四川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全国***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第一、二、三届常委,四、五届副***,民革中央委员和民革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1988年1月21日《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1月22日电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汽车专家孟少农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孟少农是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的。终年73岁。

***、***、***、***、***、***、张劲夫、段君毅、严济慈、***、谷牧、宋健等同志以及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机械委等单位送了花圈。

孟少农同志是中国汽车工业创始人之一,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曾在美国一些大汽车厂任过工程师。1946年回国,在清华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汽车专业。1947年加入中国***,是清华大学教授中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历任过中央重工业部技术室主任,第一汽车制造厂总工程师、副厂长,陕西汽车厂革委会副主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东风汽车联营公司副董事长等职。他亲自主持了“东风”载重汽车、“红旗”轿车和越野汽车的开发工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汽车开创了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孟少农同志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忘我地创造性地工作,建立了光辉的业绩。

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孟少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他功绩卓著,高风亮节,赢得了中国汽车界和学术界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衷心爱戴。

宋健、***等同志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1988年1月24日《人民日报》)

一生坎坷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 陈企霞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200多名文化界人士,今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向自己行列中一位优秀人物——陈企霞,作了最后的告别。他因患肺癌于10天前离开人世。

***、***、***、芮杏文、***、程子华、***等同志以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作协、中国文联等单位为陈企霞送了花圈。

作为一名无产阶级文艺战士,陈企霞早在30年代初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是“无名文艺社”和《无名文艺》的创办者之一,并通过小说、评论等创作活动投身于左翼文学运动之中;1940年到延安之后,又为开展解放区的文艺事业忘我工作。新中国诞生仅两月之余,他和丁玲一起创办了《文艺报》,并担任副主编。

一生坎坷的陈企霞在50年代中期“丁陈反党集团”的错案中成了主角之一,1957年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有着坚定信念的陈企霞在如此逆境中仍默默地为党工作。活跃于文坛的陈企霞消失了,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却多了一位诲人不倦的严师。

1979年之后,恢复了被历史错误扭曲了一切的陈金霞,焕发了他晚年最后的热情,为新时期文学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74岁的陈企霞在他临终前为他所挚爱的祖国作了最后一次贡献——他的遗体捐献给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