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的赏析 【校园采风】读诗有什么用?著名诗人郑愁予这样说……

2019-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可是,生命里的很多时刻,我们下意识能够想起的,不正是"床前明月""黄河之水""千里莺啼""万里悲秋""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这些"无用"的东西.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这是前天发生在杭州高级中学的一段对话,说话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他受邀到杭高参加课本名家面对面活动,在钱江校区办了一场"我打江南走过"钱潮诗会.郑愁予错误的赏析 [校园采风]

可是,生命里的很多时刻,我们下意识能够想起的,不正是“床前明月”“黄河之水”“千里莺啼”“万里悲秋”“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这些“无用”的东西。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这是前天发生在杭州高级中学的一段对话,说话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他受邀到杭高参加课本名家面对面活动,在钱江校区办了一场“我打江南走过”钱潮诗会。

郑愁予错误的赏析 【校园采风】读诗有什么用?著名诗人郑愁予这样说……

85岁高龄的郑老先生,戴鸭舌帽,黑框镜,硬挺的衬衫西服,一丝不苟的领结,清瘦矍铄的外表下,眼神温和。他说:“谢谢你们邀请我。我来到杭高钱江校区,这里不一样,建筑的线一条条向上,向未来,一条条都美,都充满脉络感,我看到了传承。”他在偌大的杭高钱江校区走走看看,坚持不坐轮椅。

郑愁予错误的赏析 【校园采风】读诗有什么用?著名诗人郑愁予这样说……

他是杭高人的老朋友,因为两年前,郑老先生就来过杭高,与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近距离交流。一同到来的,还有郑老先生诗歌明信片配画者、著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尹舒拉先生,以及台湾桂冠诗人颜艾琳女士。

这是诗人郑愁予2016年第一次来到杭高,在贡院校区三四进之间留影。

当晚,最兴奋的一定要数几位高一的孩子。因为语文书里那首是个《错误》上周才刚学完,作者郑愁予就到了眼前。

大家欢迎郑老先生的方式,是齐诵他的诗。“你们的声音里有江南的流水声,它是自然的。你们的声音,让我感受到天真永在。”郑老先生这样点评。

现场提问环节

郑老,您是怎样用诗意记录生活的?

诗不是科学的,在座的人都可以是诗人。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情绪化的时候,情绪是流动的。当情绪集中时,你把它表达出来,可以是诗,可以是画,也可以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对我来说,我写诗。

郑老,您怎么处理一个诗人和一个为了生活的人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诗人是一个思维性灵的劳动者,诗本身就是生活。诗人可以退休,可以升级。比如诗仙、诗圣,那是超出一般诗人的。而诗人,不论什么情况下,他 一直在写诗。

您刚才说天真永在,那么随着年岁的增长,您又如何保持纯真呢?

写诗就是把文字组织成有意义的行距,它是一种性灵的方式,‘性’是众生,是自然,而‘灵’则是人所独有的。我认为有性灵的诗就有纯真,它与年龄无关,年龄的增长是帮助它,而非消磨它。

郑愁予还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诗多是在异乡写就的,是赠人的,是与人共享的。我在身体上是一个游子,但在精神上我是一个归人。其实,对世界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永恒的过客。”

我有时候写诗,当时觉得很好,但是回头再看的时候,发现不满意,但此时我的情绪不在了,那还能不能修改这首诗?

你是一个严肃的诗人。我们写诗是希望感动自己,然后感动他人。从古至今,每一个诗人都会修改自己的诗。因为我们的情绪是流动的,当你不满意的时候,就是你日益精进的时候。后来看看,《错误》这首诗,戏剧性我做好了,但是音乐性恐怕还稍弱。改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我在美国读书时,选修过一门课,专门讲爱尔兰诗人叶芝是怎么改诗的……因为诗和散文不同,诗要集中,不能够集中的诗表现力是很弱的。要集中,就要修改。

郑老,您的很多诗都被谱上了曲,能请您唱一唱您的诗吗?

我可以给你们读一读我的诗。我认为最适合表达白话诗的方式不是唱,而是朗诵,它保证了诗的纯粹性……就算我的诗,就算是《错误》,我也要对着稿读。因为句子与句子间的建筑美,需要体会。

接着,他朗诵了自己响彻半个世纪的名篇--《错误》,掀起了诗会的高潮。 郑愁予以庄重而深情的姿态,朗诵着那首“我打江南走过”,手把手地指导停顿,剖析着自己写诗时的感情。那一刻,全场悄然。这也许是教科书永远都不会说出来的话语。

杭高学子为郑老先生赠礼“江畔闻涛”(谐音郑老原名郑文韬)。随后,85岁的他为杭高写下了这个秋天的金句——致杭高:我回归杭州的高处。

诗会的尾声,同学们合唱校友李叔同经典的《送别》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乐声,引得所有人情不自禁地起立唱响。

“李叔同这首歌词,和曲子简直是完美契合了。”后来,郑愁予这样感慨道。对诗音乐性的追求,也是郑老一直以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