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书法作品 经典解析祝允明 小楷《千字文》

2018-12-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祝允明(1460-1526),明英宗天顺四年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名门,字日希哲,又作晞哲,晞喆,号支指生,枝指生,又号支指山人,枝指山人,枝山,枝山道人.祝允明以其草书的磅礴气势鼎立于明代书坛,他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作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才气,当筵疾书,思若泉涌,尤工书法,此卷自署书於成化二十三年.纸本,小行楷书四篇,凡一百十三行,计一千六百三十七字.祝允明书法作品 经典解析祝允明 小楷<千字文>长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为祝氏二十八岁所书,是其传世墨迹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也是其传世

祝允明(1460-1526),明英宗天顺四年生于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名门,字日希哲,又作晞哲,晞喆,号支指生,枝指生,又号支指山人,枝指山人,枝山,枝山道人。

祝允明以其草书的磅礴气势鼎立于明代书坛,他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作诗,稍长,博览群集,文章有才气,当筵疾书,思若泉涌,尤工书法,此卷自署书於成化二十三年。纸本,小行楷书四篇,凡一百十三行,计一千六百三十七字。

祝允明书法作品 经典解析祝允明 小楷《千字文》

长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为祝氏二十八岁所书,是其传世墨迹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也是其传世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小楷作品。帖后有文征明,王榖祥,周天球、彭年阁,文逸等题跋。文征明晚年在此卷后跋云:“支山先生文章名世,尤工书法,此四文成化丁未岁作,于时专法晋唐,无一俗笔,非若晚年大草烂漫,人可学也。

祝允明书法作品 经典解析祝允明 小楷《千字文》

王榖祥亦跋云:“支山逝矣,其字迹流布海内,若草书大笔,往往而是。至于真行小字,未可多得。此卷亦谨见耳。当是其佳品也已。”

从风格上讲,此作中流动着王书的精神,流淌着王书的血液。 从技法上来讲,此时的祝允明技巧已纯熟,情感的跃动比较均匀,持恒,没有大起大落或脱节,犹如一个蓄水池,其水流潺潺缓缓,绵绵不绝没有牵强,每一个字都闪动着情感的光泽,有着活生生的神采。

祝允明书法作品 经典解析祝允明 小楷《千字文》

从用笔上来讲,以巧为主,许多横画切笔直入,有的甚至没有切笔就露锋直入,因而显得率真又有精神气,其后期的草书作品也常用此法,而收笔多回锋且力送笔端,每一笔的起讫乃至游丝都勾勒得十分清晰,其游丝更显示其用笔的功夫。整卷用笔以中锋为主,用了许多弧形线,大圆小圆大转小转熟练之至,恰到好处,尤其是使转多圆线条不滞不糙,更显示其用笔的精妙。

从章法上来看,纵有列而横无列,字时大时小,有长有扁,字的结构以左低右高为主,偶有左高右低,如第三行“斩”字,因势取形,不拘于常法,上下呼应,在既定的形中,看到活泼泼地来往不定的势,从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明人“尚态”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所谓:“字高巧处在用笔,犹在用墨。”此作品用墨以润为主,通篇一气呵成,简直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地方重新沾墨,一路潇洒而去,毫无焦渴,滞涩之感,使线条富有弹性和张力,这与其后来草书用笔苍茫,时见刷笔用墨方法大相径庭。

作品最后下了四行半题记,盖了两个白文印:一是祝氏枝山,另一枚是祝氏允明印。 祝允明此时正处在雄心勃勃地追求功名之时,楷法以晋唐法帖为主,也是此间打下的娴熟技巧和文化修养,才有后期天真烂漫的草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