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 秦时明月汉时关

2018-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雷音殿青场猪拱箐苗营大山主峰七星关建桥的脚步从未停歇古桥桥墩震撼人心的马蹄印<应星桥记>摩崖石刻鸡鸣三省纪念碑七星关古驿道七星卫古城八景图斗转星移,北斗七星的斗柄转动,世间时序和万事万物随之变化.七星关,曾是一个黔地闻名的古代雄关,经历千年战火硝烟的洗礼,因战而生,因乱而名,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将军们一夫当关的气势是多么威武.建关者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关名,会成为太平盛世的一个行政区的名字,这种天差地别,难道不也是斗转星移吗!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 秦时明月汉时

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雷音殿

青场猪拱箐苗营大山主峰

七星关建桥的脚步从未停歇

古桥桥墩

震撼人心的马蹄印

《应星桥记》摩崖石刻

鸡鸣三省纪念碑

七星关古驿道

七星卫古城八景图

斗转星移,北斗七星的斗柄转动,世间时序和万事万物随之变化。七星关,曾是一个黔地闻名的古代雄关,经历千年战火硝烟的洗礼,因战而生,因乱而名,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将军们一夫当关的气势是多么威武。建关者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关名,会成为太平盛世的一个行政区的名字,这种天差地别,难道不也是斗转星移吗!

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七星关是年轻而古老的。说年轻,是就一个县级行政区而言,撤县级毕节市建七星关区还不到十年时间。说古老,仅这名字,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或许说在更早的汉开五尺道时就一直叫到现在的。而上溯到老毕节这个概念,作为中心地域范围的这片区域,更有神奇而未知的隐秘,怎就一个"古老"了得。

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说实话,作为一个七星关人,对家乡一知半解,我是愧疚的。不必说青场老鸦洞,海子街大洞、扁扁洞;也不必说朱昌牛鼻子洞,何官屯大岩洞……在七星关区域内,很多这样一些专家考古确认的古人类留有遗迹的地方,我都没有多少了解,也没有抽出时间来过多地关注。

秦时明月之焚书坑儒 秦时明月汉时关

"神秘的地球"是我国最早的一家科普网,2016年6月,这家网站刊发了一篇消息:贵州省毕节市发现人类化石及伴生哺乳动物群!这篇消息报道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可靠资料,该所专家赵凌霞课题组在《人类学学报》第35卷第一期发表文章,披露了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乡麻窝口洞的考古发掘情况。

麻窝口洞位于黔滇川三省交界,也就是与红军长征中曾召开过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旧址处的相邻之地,七星关区团结乡的团结村村北,正是美酒河赤水河上游的南岸。这个洞是一个三叠系石灰岩溶洞。2008年12月,赵凌霞等人据时任团结乡书记谢品邦等人提供的线索,在麻窝口洞原生地层中首次发现猩猩、长臂猿、剑齿象、巨貘等多种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09年11月,在洞口试掘获得更多的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化石野外调查发掘专项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点部署项目经费支持下,对麻窝口洞进行了发掘,获得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了三颗古人类牙齿。

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三颗古人类牙齿,分别为左上第一臼齿、左上犬齿和右上第二臼齿。这三颗人牙的尺寸大小,均位于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牙齿大小变异范围之下限,在晚期智人和现代人的变异范围内。在牙齿形态上,麻窝口洞古人类牙齿缺少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的原始特征,体现了更多的进步性,与晚期智人和现代人相似。因此,麻窝口洞古人类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或称"早期现代人"。

要知道,对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掘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牙齿和头骨。据有关专家说,在麻窝口洞的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这个时段的空白,为论证东南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增添了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在贵州西部高原地区已经出现,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

今年3月21日,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礼堂,我有幸聆听了赵凌霞等几位中科院考古所教授对毕节考古的专题讲座,知道毕节这个地方是少有的在考古发掘实证上能把古人类发展史连接成线的地方。因为毕节考古发掘的特别意义,中科院考古所还在北京专门布置了一次"洞见毕节"的展览,展示历次在毕节考古发掘的成果。

那段时间,我逢人便说此事,这种来自血脉源头的兴奋和自豪,温暖了我好长一段时间。如此相似的情景,2009年出现过一次,那时我在百里杜鹃挂职,有一天翻阅《贵州日报》,看到一个整版介绍七星关区(那时还是县级毕节市)青场考古发掘情况,眼前一亮,认真阅读:在春秋时期,那里就有了厕所!

厕所,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一直被称为蛮方的贵州,而且是贵州最偏远的毕节七星关区,我们的故乡,居然那个时候就有了厕所,据说还是目前考古发掘中最早的厕所,我觉得不可思议,之后是自豪,是兴奋!

远古人类的故事离我们太远,先人们如何敲打石器打猎捕鱼的事,已是跫音杳杳。而世事沧桑之后的这份古意,又是多么的捉摸不透和耐人寻味。

几年前,离城不远的一个胡姓家族建了个"盛世文化苑",用于展示宗族的历史文化,以祭祀祖先和激励族人后辈奋发向上。应主人邀请撰联,那时距建七星关区还没有几年,仰望苍穹,受到七星的启示,有感于胡氏传承的厚重家史及族人的古道热肠,激发了我的灵感,撰了一联:

古月映七星一轮万代;

兹心汇四海千载六合。

上下联均以拆字开头并一语双关,"古月"既是月之古老,也是"胡"的拆字;"兹心"既是表白非彼心,无二心,又是"慈"的拆字,意在表述胡姓家传古老而一心向善;"七星"也双关,既是北斗七星的实指,也可解作七星关的地名;"四海"意即胸襟宽广而包容;"万代"既是过往的远古洪荒,又是今后的绵绵长长;"六合"即天地覆盖下的东西南北。

月映七星,乃物象,心汇四海,乃意象;心连广宇,天地物象与人心合一,我自感联意深远,而今再品此联,依然自我陶醉。

于我,撰写这样的联也并非简单地信手拈来,其实也是潜意识里对七星文化的认同,大概已然植入血脉,是灵魂里的东西了。因此我每每谈及,敬意便油然而生。

"山拥七峰,周回北拱,有如斗舆之丽辰垣,即地灵以证天宝,象亦宜然。"站在七星关的关坡上,顺着当地老人们的手指,看七星山,想着地上的七星山与天上的北斗七星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上才可以一一相对?当年,那个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是如何仙风道袍地在此设坛祭拜?如何地点亮他的七星灯,令天地感应而让内外七星山灵动起来?如何祭旗之后,把那柄象征军权的大斧子在交接仪式上颁发给了关索?看着秦称濛水、汉名延江的七星河,河水滔滔而流,在古战场的刀光剑影里,是否也是如此的沉着与宁静?思潮澎湃,心灵往历史的深处游弋起来,要追问的悬疑很多,愈是没有答案,给人的想象空间竟然愈加丰富。

现在的七星关,不同时段的几座桥梁是一道特别的景观。七星关古时曾有渡口,传说古代的七星关桥曾是木桥,桥头曾立有"黔南第一桥"的石碑。木桥因战乱被毁,多次重建,后改建石桥。相关史料说明,七星关桥还曾经是铁索系木船的浮桥:"铸双柱立于两岸之中,横缆于中,分索持航,布船为梁,以便行旅。"

解放前后的那个时期,七星关桥是座石桥,因仅略高于河面,河水一涨就被淹没,常常影响去云南的交通。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异址建桥,本世纪千禧之后的几年里又建了一座大桥。最新的一座,是前几年毕威高速的七星关大桥,也是最高、最大的七星关桥。

十几年前,在桥头一位老奶奶家听她闲聊的场景浮上心来:叮当,叮当……那年头听得最多的就是马铃,天不亮就响起,直到深夜。这种热闹景象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看上去宽宽的驿道,挤满了马队,学生放学时走路要靠边走,不时要跳到路坎高处避让拥挤的马队。

老奶奶家曾是开马店的,她母亲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忙碌。马的嘶鸣声常常比鸡叫还早,而她的母亲,在马叫之前就要起床,做饭给赶马哥们吃……

七星关关坡古驿的石阶可以算得上当时的地理标识,当地人说有三百多道石阶,要问更精确的数据,上年纪的老者深深吧嗒一口旱烟:你得去问问昆明那边赶过马帮的老马哥们,这里是川盐入滇的必经之地,他们上上下下不知走了多少趟,每道石阶上都有他们的汗水,每过一趟都当落魂!石阶不仅是过往的茶马古道,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云贵两省人民数千年斗米斤盐的艰难吃盐史。

我们还可以看到,驿道的有些石阶上,马掌踏出了深深的脚印,很深而且很光滑。后来,不谙史事的放牛娃们,说那是"仙马脚基"。

七星关不仅是关,这里还是毕节市范围内最早的古城。七星关城分上、中、下三街,有武宁门和大定门两个城门。城内有城门洞、过街楼、川主庙、文昌阁、武侯祠、关帝庙、杨泗洞、三官庙等建筑,有象鼻搅水、印浮水面、斧柄仙境、鱼跃龙门、狮子把门、石柱挡阳、仙人脚板、长虹卧波等七星八景,三条古街现在仍然可看到大致的形状。

七星关城里有专门的将军衙院,里面住着镇守七星关的将军,衙院内有戏楼,戏楼里住着的戏班子常年唱戏,以丰富将士们的文化生活。七星城内有八大商号。明朝初年,在现在七星关区辖区内设立两个卫,即毕节卫和层台卫。层台卫卫城遗址在今七星关区层台镇,遗址处好像已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了,而今知道的人也已不多。

层台卫的历史,只能看到志书里的轻描淡写,现实中,就如小学生们做错的作业,被时光老人的橡皮擦涂得只有一个模糊的印痕了。

毕节城则不一样,虽几经风雨,一经建成即繁华至今。兴建毕节城时,七星关的八大商号就搬到了毕节,这些商号在毕节城里仍然是最大的商号。七星关最兴盛的时候曾经"十里两座城,五里两个屯",除了七星关城,相隔十里地,还有一座周驿站城;两个屯就是相邻的江南屯和对江屯,两个屯的屯兵,都受将军衙院调遣。

周驿站城是个什么模样,上年纪的老人们也都不知道了。让这个名字至今还保存下来的是一个茶场——周驿茶场,属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范围。为什么叫周驿,因为驻守的驿丞姓周,据说就是当地周姓族人的入黔始祖。

拱拢坪景区现在已是国家4A级景区,其中的吞天井、雷音殿等景点极具特色,每逢节庆假日,总会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观赏和休闲。记得景区内有个景点叫落花溪,花开之时,蜂蝶飞舞;谢花之季,落红入溪。花顺水漂流,景随时变迁。美则美矣,不过名字似乎显得有些凄凉,正如这七星关,历史上是何等的风光无限,而现在,留给人们的是追寻,是遐想!

七星关因武而起,却因文而传。古时曾与可渡关、盐津关并称南丝绸之路三大名关,后来又与娄山关、胜景关并称黔中三大名关。诸葛孔明之后,傅友德、蔡锷、朱德等历史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长征中,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在这里不幸溺水身亡,河岸上立有夏曦烈士纪念碑。

清同治年间贵州巡抚曾壁光在其文《重建修七星桥记》中说:"……考其地界在滇黔,庄蹻、唐蒙行径都无所验,惟颍川旧垒,犹得与丞相星台历历可指。不特此也,凡东北各省至蜀来者,有事南诏,无不由斯毕会,诚水西一大关键也。"元人李京也留下《过七星关》诗:

七星关上一回头,遥望乡关路阻修。

欲上云山攀北斗,不辞鞍马过南州。

两山堑壁连天起,一水飘花出洞流。

闻道清时无瘴疠,行人经此不须愁。

明著名文学家、明正德六年状元杨慎,元代著名诗人、宋史编修冯福可等名家和林必达、黄宅中等古代官员,都在这里留下过墨宝。明人刘子翀曾有《七星铁锁桥记》,文中有云:"道之难者蜀也,蜀道西南关之险者七星也。七星之城,在于山巅,四壁悬崖,摩空屹立,中有七山,绣错如龙弩虎撄之状,下临长江,古道盘旋而上,曲屈如北斗,遂传今名焉。

"杨慎的《七星桥记》亦云:"……在天半空,去地千尺。星梁斗柱,楮云汉以横陈;雪浪云涛,拖玉虹而曲抱。"

关坡上有多处摩崖古迹,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这里是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筑坝后的水淹区,有关部门只有采取保护措施,把这些古迹封存于水底了。

我到关坡顶上那年,还算是个年轻人,空手上山也出了一身热汗。当看到"黔伏雄关"、"奉命建坊"等散落于地的残碑时,及时俯身细看,心生惋惜竟忘了疲劳。传说上面曾是纪念诸葛亮的牌坊,牌坊上书"汉诸葛",在清咸同年间苗民起义军与官兵的战争中被炸毁。

后于民国四年复建,碑文是云南军阀首领唐继尧的副官左手书写。在关坡上,我们还看到"万人坟",据说也是苗民起义时的战死者集中埋葬之处。有史料载,1860年5月,陶新春、陶三春兄弟在赫章韭菜坪发动农民起义,兵分两路,一路直指威宁城,另一路则攻要隘七星关。

攻下七星关后,七星关至垭关一带都住满了义军,扎营九十余里。"万人坟"作为一个历史遗迹,印证了当时攻下七星关的艰难。可以说,攻关的胜利是用尸骨堆砌而成。

在七星关,这只不过是千百次战争中有史可查的接近近代的一次,千百年来,有过多少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在此发生?

古关无言。

俱往矣!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过也就一张泛黄的历史底片了,所有的沧桑其实也就是生动地诠释着斗转星移的规律。关坡上抬头望去,半天中且高且远,飞架于两山之巅的,是毕威高速的七星关大桥。桥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千年的古代雄关,瞬间即过,车上的人根本来不及细想,这就是经历过多少战火硝烟、有过多么辉煌历史的七星关哩!(刘靖林 徐 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