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子女等革命烈士后代在1947年

2018-02-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这是一张珍藏了六十二年的照片,看得出相纸已经泛出黄色.照片上共有十三个孩子,或坐或站,姿态各异,他们大多是当时在山东渤海区的部分干部子女.其中,有邓子恢的子女;有从奴隶到将军的我军杰出军事家罗炳辉的子女;有我军高级指挥员张元寿的子女;有时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周骏鸣的孩子;有英年早逝的我军将领谢祥军家的孩子,照片拍摄时间应该是1947年8月左右.阿姨被甩下马车据笔者所知,后排站立者,左二是邓淮生,左四是邓湖生,前排左二是邓涟生.其余的是,罗炳辉家的孩子罗新安及其妹罗鲁安.张元寿家的两个孩子.

    这是一张珍藏了六十二年的照片,看得出相纸已经泛出黄色。照片上共有十三个孩子,或坐或站,姿态各异,他们大多是当时在山东渤海区的部分干部子女。其中,有邓子恢的子女;有从奴隶到将军的我军杰出军事家罗炳辉的子女;有我军高级指挥员张元寿的子女;有时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周骏鸣的孩子;有英年早逝的我军将领谢祥军家的孩子,照片拍摄时间应该是1947年8月左右。

阿姨被甩下马车

据笔者所知,后排站立者,左二是邓淮生,左四是邓湖生,前排左二是邓涟生。

其余的是,罗炳辉家的孩子罗新安及其妹罗鲁安。张元寿家的两个孩子。周骏鸣家的孩子周东延,谢祥军家的孩子以及仲苏山、仲铁军等。

照片上剩下的人就不知其名了,可怜这么小,他们当中有一些已成了烈士子女。

照片上的孩子几乎都是"方颅",简单说就是缺钙,战争年代不可能保证母乳喂养,更没有钙片可吃,能存活下来就是万幸了。真希望能看到这张照片的哥哥姐姐们,快快前来对号入座吧。

这里承载着你们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断,记录着你们经历的苦难与欢乐。

如今你们都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当年从淮北到山东渤海,你们随着部队转战南北,在马车上颠簸了几乎一年的时间,那段战火硝烟的年代,想必给你们那幼小的脑海里留下极为深刻的痕迹。在漆黑的夜间行军时,那颠簸的马车上,躺在阿姨温暖怀里酣睡的你们,是否还能记得,过于劳累的一个阿姨打了瞌睡,被马车一个急转弯甩下车去,其他人都吓坏了,赶紧停下车一看,阿姨头上磕出了一个大包,可是手臂里紧紧搂着的一个小男孩,还闭着眼睛呼呼大睡,他浑然不知刚才的危险。

那位大哥哥,你还有印象吗?在乡亲们用秫秸秆烧起的热炕上,你们高兴得翻滚打闹,喜笑颜开。阿姨们看着你们健康活泼的样子,乐在心头!

用板凳和床板做滑梯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一个当时被派去照顾你们的阿姨,她姓马。

她对我讲述了她与你们同甘共苦、转战南北的亲身经历。那时,你们的父母或是在前方作战,或是另有重要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亲生子女,由后勤部门统一组成一个机构,全程护送这些孩子转移。

马阿姨那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年龄,曾经在白区工作,还在粟司令任校长、刘英同志任政委的抗日救亡学校工作过。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阿姨来到淮阴,负责同志对她说,年轻人受孩子们喜欢!就派她去幼儿园帮助工作,照管十几个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当时的幼儿园长是学教育的吴莲玉,人既文雅又漂亮。)

自此,马阿姨做起了孩子王。

每天带着孩子们玩,教他们学唱歌。她曾经给我讲了一件当时的趣事,那时候没有玩具,为了让战争中的孩子们也能玩上城市里才有的滑梯,他们就用板凳和床板搭起了一个。孩子们轮流爬上去,站在最高处发表自己的宣言。大部分孩子都是学着大人的模样喊着:同志们向前进,冲啊!

最有特点的是一个男孩子,其父亲时任后勤处长。他站在最高处对大家说:你们要不听我的话,就叫我爸爸不给你们发钱。在一旁观看的阿姨们都笑得前仰后合,连眼泪都笑了出来。这位最具创新精神的哥哥,你现在哪里?对自己当年的豪迈宣言,可能早就忘到太平洋去了吧!

顺着床板滑下来的孩子有时会磕一下小屁股,或是朝前摔个跟头,脸上多处蹭满了泥土,像个大花脸,可你们根本顾不上擦一把,爬起来接着滑。

大家每天玩得很开心,百滑不厌。天晚了,当滑梯的板凳被拿来坐着吃饭,做滑板的床板该搬去架好睡觉的床位时,你们拦着阿姨哇哇大哭,舍不得拆掉自己心爱的大玩具。这些生长在艰苦战争年代的孩子们,那么一个简陋的滑梯都恋恋不舍。当我听着这些故事时,脸上笑着,眼睛里却涌出泪水,心里充满了辛酸。我们这些长在新社会的弟弟妹妹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那种经历,那也正是你们所拥有的最值得骄傲的宝贵财富!

去年,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我和马阿姨及其女儿合了一张影。

马阿姨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了,仍然精神矍铄,爱说爱笑,衷心祝福她健康长寿!

喂孩子喂得两腮疼

我的母亲当年曾带着哥哥姐姐跟随着后勤部队一起转移,她给我讲过一件事。

那是1946年秋,内战之火再次被点燃,家属和孩子们都随着党政机关从苏北撤退到山东。那里的老乡们都是吃又干又硬的高粱煎饼,你们稚嫩的牙齿咬不动,饿得大哭却因为嚼不动而无法下咽,小小的牙床被磨出了血。行军途中没有热水,母亲和阿姨们就将饼放进自己嘴里,用自己的牙齿作为工具,把煎饼嚼碎,再用自己的唾液将其润湿,然后像燕子妈妈喂小燕子一样,一口又一口地喂到你们嘴里。

母亲说,为了给你们嚼煎饼,她们自己常常累得两腮疼痛,至今都不再想吃那种坚硬的煎饼。

听着母亲的讲述,我好像看见在那炮声隆隆的征途上,母亲们忍着饥饿和疼痛,一口又一口地给孩子们喂煎饼。我是医生,我知道人分泌的唾液被大量耗费后,对人体是有损害的。母亲们、阿姨们没有任何犹豫,因为她们心中只有孩子,全然没去考虑自己。哥哥姐姐们,我很想知道,你们还记得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战火弥漫的硝烟吗?还记得那被母亲们喂下去的湿软可口的煎饼吗?

战火中成长的哥哥姐姐们,战争锻炼了你们坚强不屈的意志,你们与共和国一起经历了暴风雨的考验,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你们付出了自己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

童年时期的记忆是有限的,许多事情你们可能早已忘怀。但我知道,喂养你们成长的苏北面糊、山东煎饼早已溶入了你们的血液里,你们与老区人民情同骨肉的亲情永远不变。在你们心里,那就是你们的第二故乡。每当听到老区人民有困难时,你们及早伸出援助之手,奔走在各部门之间,讲述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呼吁大家关注老区,请求当地政府给老区以最优惠的政策,扶持老区,支援老区。

你们多方奔走,找到资金,为老区的孩子们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让老区的孩子们都能学好文化,掌握科学技术,用自己的知识为建设老区美好幸福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如今,你们都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你们还在惦记着老区,惦记着那些用自己活命的口粮养大你们的大爷大娘和他们的子孙后代。逢年过节时,你们会送上真心的问候和祝福。当你们捐建的希望小学落成时,你们和老房东拥抱在一起,望着那青砖红瓦的校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现在,你们又各自战斗在新四军研究会的岗位上。为了将父辈的革命传统发扬光大,为了更好的宣传新四军的奋斗精神,你们放弃了在家中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四军老战士那种无私奉献的延续。在你们身上,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子承父业,什么叫血脉相承!

父辈的革命情怀鼓舞着你们,为了更好地宣传新四军,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新四军,你们迈着匆匆行进的脚步又踏上了新的行程。岁月令你们两鬓染霜,但你们血脉中流淌的热血永远鲜红。虽然你们已经年过花甲,可是你们依然步伐坚定,斗志昂扬,在弘扬铁军精神,再创辉煌的征途上,你们永远是行进在最前方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