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周大新 周大新谈《湖光山色》:我一直在回望故乡

2018-03-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第四个获茅盾文学奖的南阳籍作家     ●4年前的故乡之旅促成了这部小说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湖光山色>正在热拍     新华网河

●第四个获茅盾文学奖的南阳籍作家     ●4年前的故乡之旅促成了这部小说     ●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湖光山色》正在热拍     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30日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刚刚凭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南阳籍军旅作家周大新说,南阳籍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宗璞的《东藏记》都获过茅盾文学奖,他是第四个。

    现为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的周大新为邓州构林人,1952年出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小说、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600余万字。

《小诊所》、《汉家女》曾接连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由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香魂女》获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长篇小说《第二十幕》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及上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走出盆地》、《21大厦》、《战争传说》,中篇小说《银饰》、《向上的台阶》等。他的小说以故事见长,好看,好读,充满人性的光辉。     周大新说,获奖当然让人高兴,这是对军队作者的一种鼓励。

作为从河南走出去的作家,他很感谢家乡父老乡亲对他的关注和关照,他是故乡的儿子,对故乡的回望是他一直在做的事。     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周大新,小说大多以南阳盆地为背景。

2006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中的湖便是指的丹江湖,山即伏牛山。小说以丹江口水库为地点,描述了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

生活在依山傍湖的楚王庄的她,在穷困苦痛中因一段楚长城的意外发现,而走上了一条新路。小说写的是春种秋收、择偶成家、生病离婚、打工返乡、农村旅游这些当下乡村寻常的生活事件,展示的却是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运作的崭新思考。

在这部充满悲情和暖意的小说中,周大新以他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当代气息,同时也发现了乡村中国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

    他说,这是酝酿在他心中十几年的故事,“每次返乡看到乡村的变化,我都在思考,中国的农村该向哪里走?欧洲的田园化已经消失,中国还能步其后尘吗?”“在今天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就任由房地产商无尽开发吗?”周大新希望将自己对当代农村的思考融进小说中去。

    说起这部小说的创作经历,周大新谈起了他2004年夏的故乡之旅。

那次,他在家乡领导和文友的陪同下,看了九重山上的楚长城。他原以为楚长城只有一公里长,谁知道竟然长得看不到头,蜿蜒很多山头,规模那么大,看起来那么雄伟,经历几千年的风雨,还有一人多高,当年房子的地基、练兵场都还在,真是让人惊诧。

可以想象当年该有多么威武雄壮了。     后来他又到淅川香严寺、丹江湖(即丹江口水库)看了看,沿着湖走了很久,还到农户家和乡亲们拉了家常。

他感慨今天的农民和过去确实不一样了,种什么能多卖钱,心里都有数,是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新型农民。从小就好胡思乱想、爱给小伙伴们编故事的他,心里便有了想为故乡的父老乡亲写点什么的愿望。于是,便有了30多万字的《湖光山色》。

    10月20日,根据《湖光山色》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淅川开机。从电影《香魂女》开始,想在家乡寻找外景地却一直未能如愿的周大新,终于圆了将家乡的山水摄入镜头的梦。     周大新正在写一部表现当代军人生活的长篇,他说他会以获奖为动力,努力写好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