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赏析《雷锋之歌:贺敬之》

2017-1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3年3月,沈阳军区某部战士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在报纸上登载出来以后,特别是3月7日***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在全国范围内掀

1963年3月,沈阳军区某部战士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在报纸上登载出来以后,特别是3月7日***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雷锋的热潮,一时间文艺作品如遍地开花。诗人贺敬之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雷锋之歌》。

诗人以及其饱满的革命热情,以一种无限崇敬的心情,以一种极其抒情的笔调,歌颂了雷锋、雷锋精神、时代精神,号召群众向雷锋学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伟大的一生。

由于当时同题材的诗歌太多,作者不咀嚼他人之口,必须开辟新的创作思路才行,于是诗人从时代入手,把雷锋致于广阔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之上,畅想壮丽的未来。

诗人在发问,在思索,发问和思索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揭示了个人的生命价值,昭示了中国美好灿烂的明天,把个人和党和人民交织在一起,把历史、现实、未来交织在一起,气势磅礴、催人奋进。

全诗分为六章。第一章写中国的雷锋,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度,***,一个英勇光辉的称呼。第二章写雷锋的中国,面对雷锋我的思索时代的呼应,雷锋感染了我感染了整个时代,各条战线学习雷锋的热潮迭迭而起。雷锋震动了我的心灵,也震动了整个中国。

第三章写对于雷锋的思索,对人生的思索。第四章当前学习雷锋精神的必要性、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学习雷锋的方法。先总写了旧中国的苦难和英雄们的舍身斗争,再写现在的中国新貌,以及新一代人的某些落后思想现状。

说明了学习雷锋、雷锋精神对于现实的教育意义。第五章深入剖析雷锋精神的成因、内容和作用。雷锋精神形成于雷锋苦难的经历,热爱党和党的工作,憎恨敌人,热爱人民、为平凡的人民服务,同时雷锋对当对人民这份热爱铸造了雷锋精神,也铸造了雷锋光辉的生命。

第六章分析雷锋精神的伟大价值,号召全国全民向雷锋同志学习,用雷锋精神这把不朽的武器,开拓新中国的美好明天。雷锋精神是我们创造新世界的法宝。有了这样伟大的党和雷锋精神的武器,让我们振奋起来,行动起来,让我门出征吧,我们必胜。

首先韵脚自上而下押“中东”韵,气势磅礴又不失于散漫,押韵时灵活的隔行押,并非句句都用,既整体又不死板。诗体呈现一种律动,不仅是装饰也是一种节律的舒张,和阅读口气的急缓。诗的句子简短而有力,几行采用一个标点,表示一个汉语构成成分。常用的词汇有“呵、请你、在、吧、让、去、是”等等。

诗中由雷锋引起的联想和连着想,都时刻与雷锋联系着,这也是一种语言技法。诗的语言的连缀安排也很独特,如“呵,念着你呵,-雷锋,呵,想着,你呵,-革命,一九六三年的,春天,使我们,如此的,激动-,历史在回答,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以上这一小部分的正常排列顺序应该是这样的:一九六三年的春天,我激动的想着雷锋,思索着人生、、、,但是作者把它倒置过来,形成一种铿锵的气势和浓郁的诗味。

诗的语言是形象化的、感情化的,描写也不例外,如诗人在写自己受到雷锋的感化的心理时,”、、、仿佛一刹那间,越过了,千山万岭、、、呵,我像是,突然登上泰山,站立在,日观峰顶、、、我看见,海浪滔滔的,母亲怀中-,新一代的太阳,挥舞着云霞的红旗,上升呵,上升、、、”。

一种总写式的具象在诗中的运用,如“#8213;#8213;在黎明前的,一阵黑暗中、、、,你带着,满身,燃烧的血泪,好像在梦中一样,扑向,党呵-,温暖的,温暖的,母亲怀中、、、,、、、就是这样,雷锋,你站起来,接受,共产主义新战士,#8213;#8213;党给你的,命名。

”、、、以上写的是一个具体的人像,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动作过程,而它具有着以少总多以明喻暗的效果,它是雷锋从艰苦的生活中经过千万艰险,被党和革命的战士搭救,并参加了部队,这一个历史事件的缩写,但是,我们看出他并没有影响意思的表达,反而很优美。

诗中的排比句子,不光是在一节中句子语句子之间,也有节与节之间的排比,形成一种复沓加重的艺术效果。如“、、、呵,马上去,给大娘浇地#8213;#8213;,现在,麦苗正在返青、、、,、、、呵立刻把,自己省下的存款,寄给公社#8213;#8213;,支援,受灾的农民兄弟,、、、唔,快准备,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明天是,队日活动、、、,、、、唔,必须把,赶路的大娘,护送到家#8213;#8213;#8213;,现在是,夜深、雨大,路远泥泞、、、”。

同时,以上的事件,作者叙述时都进行了简化,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叙述,又带有浓重的抒情气氛。可见故事入诗,必须经过诗人口的过滤才可以成为诗。

诗的语言有很浓的议论色彩,但因为是诗,作者时刻不忘把议论的意义掺入形象中,进行表现,如“让我说,我们是,一母所生#8213;#8213;,我们的血液的源头,在四一二地,血海里,在皖南事变的,伤痕中、、、,早已,几度相逢、、、”。

在这里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其实雷锋也不是神仙,雷锋精神也并不神秘,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着共同的国度,我们有血肉一样的联系。而作者把我们和雷锋比喻成“一母所生的”兄弟,把共同的历史经历比喻成血脉的源头“在四一二血海里”。

这才是诗的语言,才有诗味。又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你却是正真的,勇士呵,你永远在,高举红旗,向前进攻。”其实雷锋的举旗前进的形象也并非实像,而是意象,是在说明他对于工作的热情,对于事业投入的那种心情和作风,但是作者用一个鲜明的动态的形象告诉了我们,多么动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