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最终弃用接班人毛远新(2)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67年5月,毛远新回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了东北的局势.毛远新成了毛主席了解真实基层工作和基层直接传达中南海声音的信息员.毛远新在毛主席的

1967年5月,毛远新回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了东北的局势。毛远新成了毛主席了解真实基层工作和基层直接传达中南海声音的信息员。

毛远新在毛主席的亲自培养下奋发图强,用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五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以身作则,将全部精力投身到到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年仅27岁就担起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区政委等重任。直到1974年,又担任了沈阳空军部队政委、第一书记的重任。

因此,毛远新的革命工作成绩得到了毛主席充分的肯定。毛主席并称赞说:“远新还是有一些理论功底的,虽然比不上春桥、文元、但是,比起有些人来是强多了。他在基层很有一套宝贵的经验,这正是我们中央的某些老爷们最缺乏的。”

1975年9月后,毛泽东身体状况日渐恶化,讲话吐字开始含混,难得会见客人,于是需要一名“联络员”。在这种情况下,深得毛泽东宠爱的毛远新被调到北京担任毛泽东的“联络员”。江青对此欣喜若狂,多年来,她就苦于在毛泽东身边缺了一个耳目。

这耳目应当担负双重任务:一是能够影响毛泽东的决策;二是能把毛泽东的一举一动及时传达到他们的耳中。毛远新是最理想的人选。“联络员”承上启下,上报下达,虽然从职务上来讲并不是封疆大吏,也非中央要员,但他却是能凌驾在政治局之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江青拼命拉他。毛远新在这个“要位”上干了一系列坏事,许多都是在江青的指使下做的,毛远新成了她的“传声筒”。

1975年邓小平复出后进行的全面整顿使“四人帮”恨之入骨。1975年9月底到11月初,他们利用毛远新的特殊身份,多次向毛泽东作了歪曲情况的汇报,使毛泽东对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态度发生了急剧变化。

丰泽园内,毛泽东躺着,身旁一个穿军装的便是毛远新。“外面的情况怎么样?”毛泽东已82岁高龄,再也无法视察大江南北,只靠“联络员”。毛远新看看手中的笔记本,很严肃地说:“我感觉到一股风,比1972年借批极左而否定‘文化大革命’时还要凶些。”从毛远新嘴里,说出了江青的话。

讲到这里,他抬头看了看躺在床上的虚弱的老人,老人眉头紧蹙,双目注视毛远新,看不出什么表情。毛远新咽了一口水,接着说:

“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讲话,我感到一个问题,他很少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很少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文化大革命’怎么看,批林批孔怎么看,主流、支流,三七开还是倒三七开?肯定还是否定?现在阴暗面讲了一大堆。教育革命、文艺革命还搞不搞?三项指示为纲,其实只剩下一项指示,即生产搞上去了。我担心中央,怕出反复。”他把问题提到很高的高度。

毛泽东面露愠色,不再说话。毛远新心里一阵闷喜,他知道,他已经打动了毛泽东。

几天后,还在同一房间内,同样的人物,毛远新就清华大学反映迟群问题一事向毛泽东做了汇报后说:“迟群在执行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上是比较坚决的,十个指头有七个还是好的,现在他们这样骂迟群,您看……” “小平转来的刘冰等批评迟群、谢静宜的信我已看了。

你说得对,邓小平偏袒刘冰。”缓了一会儿,毛泽东接着说,“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对文化大革命有两种态度,一是不满意,二是要算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

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的斗争的反映。”毛泽东又停了一会儿,毛远新则奋笔疾书记录着最高指示。“迟群不能走,迟群走了不是又要搞第二次‘文化大革命’吗?他们骂迟群,实际上是反对我,可又不敢,就把气发到迟群身上。”

“对,对。”毛远新边记边随着附和着。

随后的一个月内,毛远新多次向毛泽东汇报情况。他在汇报中竭力否定农业、教育、文艺等方面经过初步整顿取得的成绩。毛远新的汇报当然是挑拨性的,但却并非尽是谎言。根本的问题在于,毛泽东在全局上始终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方针政策,他在不断听到毛远新等人的汇报及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感到邓小平确有否定“文化大革命”之嫌时,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毛远新口中发布的毛泽东的“最高指示”开始批评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