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京剧节振国 谭元寿:我不是国宝 京剧才是国宝(组图)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除了天分和勤奋,作为一名京剧演员的自身修为中最不可缺少的是什么?谭: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最不可缺少的是"精神"二字.精神和全身心寄托在舞台上

-除了天分和勤奋,作为一名京剧演员的自身修为中最不可缺少的是什么?

谭:作为一名京剧演员,最不可缺少的是“精神”二字。精神和全身心寄托在舞台上,这是我最大的乐趣。按道理说,我这年龄无所谓了,不练练功、吊吊嗓,也没关系了,但我酷爱这个京剧艺术,这是我的精神支柱。

-京剧无国界,但它却有年龄之界,中老年人喜欢多一些,青少年喜欢少一些。您觉得京剧会不会有沦落、消亡的一天?

谭:只能争取让青年观众接受京剧、懂京剧,年轻人实在对京剧没兴趣,随他吧,这个不能强求的。让他们自然地去爱、产生兴趣,主要是送戏下乡、送戏进校园也好,传播京剧艺术,只能是这样。但是我相信京剧绝不会消亡的。

-京剧界有些声光电的创新,这些现代化手段会不会引起争议?

谭:新编历史剧都很好,比传统戏迈进一大步。完全是传统戏,青年观众也接受不了。创新,我个人看法,首先要继承,没有继承,就谈不到创新。传统戏有它的缺限,需要改革,改革也得在继承的前提下。我主张,戏校青年学生开蒙,还得拿传统戏启蒙,老戏一出不会,上来就是新戏,有很大缺限。

-对京剧进课堂怎么看?

谭:我认为这举措还是很好的,但要在同学们愿听、愿看的前提下,不要强硬灌输,要让青年学生知道京剧的来源和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

-现代社会科技日益发达,京剧也越来越走向边缘化,有些中老年人对一些年轻人扮的“老生”总有质疑,认为不地道不够味,不如谭派。

谭:允许人家这样看。慢慢渗透,就懂得京剧了。

-您一生扮演的人物众多,最满意的角色是什么?最拿手的作品是什么?

谭:哪出戏都喜欢,当然我最喜爱郭建光这个角色。我没有拿手的杰作,我就是根据老先生怎么教的、我怎么学的,我就怎么唱。当然在唱和念方面,也有所改动。

-您饰演《沙家浜》郭建光令人难忘。“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这样的精彩唱段,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谭:是啊。我们那时排《沙家浜》时,设计唱腔不是我设计的,有个唱腔组,以李慕良为首的很多人,大伙一块研究这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导演把话本和唱腔写下来、挑出来,唱腔组根据词意和导演要求,再把这唱腔创出来,反复多次改编。

-《沙家浜》是样板戏,你演郭建光“高大全”的形象心情舒畅、愉悦吗?

谭:当然高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还能让我们演出,难得啊!当时都是破四旧,把我们家全抄了,那种环境和情况下,排出《沙家浜》不容易呀。

我顶多算“著名京剧演员”

-您对“京剧表演艺术家”这个称号怎么看?有人说,谭派掌门人谭元寿是国宝,您听后反驳说“京剧才是国宝,我只是—个演员而已”。

谭:“京剧表演艺术家”这种称号我不太同意吧,因为我们要是成了“京剧表演艺术家”,那么梅兰芳大师应该叫什么呢?杨小楼先生、我曾祖谭鑫培那该叫什么呢?没有必要抬得那么高。

我觉得“京剧表演艺术家”要从观众中来,观众认可的才行。没有观众基础,自封是不行的。我不是国宝,京剧才是国宝,我顶多够一个“著名京剧演员谭元寿”。我父亲教育我要实至名归,我始终记着这句话。

-梨园行素有“五世而斩”的说法,即传承不过五代人,但谭派艺术至今已有了七代传人,艺术界就有“一页谭氏家族史,便是半部京剧发展史”之说。您走上京剧之路,是基于传承家族衣钵的责任感,还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谭:最主要的是责任感。我父亲不在了,我就得扛着这杆大旗。谭派艺术一代代能够传承下去,这是我的责任,责无旁贷。

-听您说,孙子谭正岩五六岁时就被带到后台看戏,虽然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很好,但为了家族传承的这份责任,还是让他入戏校学戏了。谭门艺术传男不传女?

谭:对,谭门艺术传男不传女。谭派艺术发展到今日,各种因素都有,全靠天赋不行,没有天赋也不行。有天赋自己再刻苦、练功、学戏,你就能够成为很好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