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王瑶卿 【京剧谭鑫培】京剧名家谭鑫培介绍(下)

2017-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谭鑫培 早期的京剧舞台上,老生行当较多地占据着中心地位,京剧流派,最初就是在老生行当里形成的. 最早的"老三派"大约产生在清代道光末叶至咸丰初年,创始人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第二代老生三大流派创始人就是谭鑫培和汪桂芬.孙菊仙.其中,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莫过于谭鑫培的谭派了. 在前三派创始人中,程长庚是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人,生于1811年,卒于1880年.他的声腔以徽调为基础,时人称他为徽派老生;余三胜是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1802年,卒于1866年.他的声腔

谭鑫培 早期的京剧舞台上,老生行当较多地占据着中心地位,京剧流派,最初就是在老生行当里形成的。 最早的“老三派”大约产生在清代道光末叶至咸丰初年,创始人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第二代老生三大流派创始人就是谭鑫培和汪桂芬、孙菊仙。

其中,流传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枝叶最为繁茂的,莫过于谭鑫培的谭派了。 在前三派创始人中,程长庚是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人,生于1811年,卒于1880年。他的声腔以徽调为基础,时人称他为徽派老生;余三胜是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1802年,卒于1866年。

他的声腔以汉调为基础,时人称他为汉派老生。 谭鑫培是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昌)人,原名金福,字望重,堂号英秀,生于1847年4月23日,卒于1917年5月10日。

他的父亲谭志道是汉调老旦演员,艺名谭叫天,所以谭鑫培早年的艺名为小叫天。 谭鑫培出色地继承了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派、汉派的艺术精华,他文武兼擅、昆乱不挡,唱念做打全方位发展,并且开“韵味派”的先河,使京剧逐渐趋入了精美的境界。

他对老生行当中各种类型的剧目都有丰富的创造。他的安工戏如《群英会》中的鲁肃、《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衰派戏如《南天门》中的曹福,靠把戏如《定军山》、《阳平关》中的黄忠等等,都有精绝的表演。

老生行各不同服饰、不同身份的人物,如《汾河湾》中穿箭衣的王公大臣薛仁贵、《打渔杀家》中穿老斗衣的平民百姓萧恩,他都能生动地体现出其不同的性格、气质。 谭鑫培的成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他的艺术道路是相当曲折的。

他6岁随父亲在戏班里练功、学戏,7岁随父到天津郊区演出,17岁进北京,一直学武生和老生。不久倒嗓变音,只得又回到乡村,参加野台班演出,武生、武老生、武丑都唱,生活极其艰苦,一度甚至以替人家护院保镖为生,但他从没有停止练功,在武戏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功底。

1870年底,谭鑫培24岁时返回北京,进入了由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当时他主要还是演武生。

爱才、识才的程长庚对他十分器重,给予了精心的栽培,使谭鑫培的艺术日益精进,不久,成为“同光十三绝”之一。在清代画家沈容圃绘制的著名的《十三绝》画像中,谭鑫培演的还是武生:《恶虎村》中的黄天霸。

在程长庚的亲自指点下,谭鑫培才正式改演老生。为了深造,1880年,谭鑫培34岁时又正式拜余三胜为师。他不仅精心地学习、研究、汲取程、余所代表的徽、汉两大流派的精华,而且采取择善而从的继承方法,对前辈老生如王九龄、张二奎、卢胜奎的长处无不吸收。

于是,他成为老生艺术的一位集大成者。 谭鑫培对京剧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他享名之盛,与他长期在清宫演戏也有不小的关系。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谭鑫培44岁时,被挑选入升平署,成为清宫的所谓“内廷供奉”,而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特殊赏识。

他经常在颐年殿、纯一斋、宁寿宫、颐乐殿的戏台上为慈禧、光绪和王公大臣们演戏,还经常到各个王府里面唱堂会。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有机会与许多鉴赏水平很高的官员、太监们一起切磋技艺,有时还同台演出,清宫廷最高统治者对唱腔、表演各方面的高标准、甚至是苛刻的要求,所提供的优越物质条件,以及在文化上的帮助,使谭鑫培等一批京剧艺人将自己的艺术普遍地进行了精工雕琢。

富于天才与功力的谭鑫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将《四郎探母》、《洪羊洞》等一批剧目琢磨成艺术精品的。在他的总体风格中,虽然带进了感伤的情调,但艺术上更为圆、美、灵巧,经得起品味了。

后来他回到民间,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谭鑫培留下的资料很少,除了我们几幅照片、画像,弥足珍贵的还有他1907年以后两次在百代公司灌制的唱片共7张半,虽仅仅15面,只有50多分钟,却也可以使我们大体领略他【西皮】、【二簧】、【反二簧】唱腔的风格特色。

他的演唱艺术,具有悠扬宛转、刚柔相济、注重情韵的特点,一直脍炙人口,普及面极广,一时有“无腔不学谭”之说。 谭鑫培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并发展了民族传统的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了,基本稳定了京剧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剧生活中,上至宫廷王府,下至乡镇村野,占领过当时中国各种样式的舞台,赢得了各种层次的观众。

他创造的谭派艺术多方面地代表着我国戏曲的传统风范。 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近代的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重要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谭氏一家是梨园中的名门望族。

谭鑫培的许多子孙,都是京剧名演员或名乐师。尤其第五个儿子谭小培(1882.2.7.--1953.10.7.)一支,传承谭派艺术,业绩辉煌。谭小培后辈中的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几代人都学谭派老生,有的还兼习武生。

从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算起,谭门已有七代人从事京剧事业,这在戏曲史上也是少有的。 谭富英 在传承谭派的历史进程中,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成就。特别是谭富英(1906.

10.15.--1977.4.19.)从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长期在京剧界占有重要地位,是影响深远的杰出老生艺术家。他幼年入富连成科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出科后在多年实践中继承家学又吸取了余派艺术成果,形成了新时期谭门的新风格,具有酣畅淋漓、质朴大方的特色,世称“后谭派”或“新谭派”。

谭富英在1956年拍摄了《草船借箭》影片。这个剧目中的鲁肃,是谭派安工戏的一个代表作,是谭鑫培从程长庚那里继承下来又经过他个人创造形成谭氏风格的。

谭元寿 谭富英的长子谭元寿,是当今谭门的代表人物。他生于1929年1月,幼年也入富连成科班坐科,兼学武生和老生。他较全面地继承了后谭派的艺术风格,又借鉴了余派传人李少春的一些表演特色,是一位文戏武戏都有坚实基础的艺术家,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具有自己丰富的创造。

近年,他为父亲谭富英的《定军山》录音配制了全部录像。《定军山》是谭鑫培从余三胜那里继承下来又经自己大幅度加工创造的一出靠把老生戏。

是谭门靠把戏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全剧体现着谭派艺术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重要特点。“讨令”一段。其中的【西皮二六转快板】唱段,是谭派经典名曲,谭富英的演唱,清健、爽利,突出地表现着他的个人风格。

黄忠在马上向三军传令的一段戏,是谭派边唱边舞表演的典型范例。这段【西皮快板】尺寸极快,要唱得干净利落。本不容易,与此同时,演员又要扎着大靠,执马鞭跑圆场,身段相当繁重,工架非常讲究,歌和舞还要浑然一体,显然必须具备相当的功力,才有可能胜任。

谭派艺术家正是靠真功夫、靠综合运用各种高难度的表演技法,创造出老黄忠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的。 黄忠在与夏侯渊决战前夕考虑战略战术的一段戏,这里的【西皮流水】唱腔,在结构上也有鲜明的特色。

谭元寿先生演出谭派戏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很有心得。 《桑园寄子》是谭门衰派老生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谭鑫培的传世精品之一。最早也从余三胜那里学来。

这出戏写西晋末五胡十六国时,因为遭逢石勒的兵乱,邓伯道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邓伯俭的遗孀、遗孤一起逃难,行至中途,他与弟媳被乱军冲散,两个小孩都劳乏不堪,他又年老力衰,只有背着一个孩子逃走的可能性了。

邓伯道经过极为痛苦的抉择,写下血书,把自己的儿子绑在桑树上,带着弟弟的孩子去了。 戏里,谭鑫培创造了大量感人的【二黄】唱腔,又综合运用身段、眼神和衰派老生特有的一些台步以及耍髯口等功夫,把邓伯道的艺术形象刻画得丰满、厚实而又生动。

谭元寿先生秉承家学,以娴熟的技艺,成功地表现出了这一经典名剧的丰富内涵。 谭元寿先生的儿子谭孝曾,现在是北京京剧院的演员,常演各种类型的谭派名剧,元寿先生的孙子谭正岩,也已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正式学戏。 谭鑫培派

老生“新三杰”之一的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张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谭鑫培对于前人艺术的继承,作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结合自身的条件择善而从,无论是否名家、大家,只要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他就加以吸收和借鉴,化为自己所有,因而形成了远远超过前人的表演体系。

如唱腔方面,《碰碑》的大段反二黄学余三胜,因余三胜在其中有许多新的创造,曾被誉为“绝唱”,经谭鑫培以自己的风格演唱之后,更突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表现了老将粮尽援绝时回天无力的处境。

《乌盆记》的大段反二黄则学王九龄,因王九龄的唱腔流利婉转,且多走低音,更适于表现冤魂哀苦无告的情境。

《空城计》的西皮唱段宗卢胜奎,卢胜奎所演的孔明戏独擅胜场,向有“活孔明”的美誉,他的唱腔明快舒展,经谭鑫培加工之后,也成为谭派的名唱。

他流水板、快板之俏唱则取自冯瑞祥。谭鑫培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他一反老三派的质朴雄浑、黄钟大吕,而大胆地融入青衣、花脸的唱腔和曲艺中的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等唱法,创立了圆润柔美、巧俏多变的新风格,并且由于他所借鉴、吸收的新的成分都经过充分的融会贯通,完全纳入京剧声腔艺术的规律之中,因而浑然一体,毫无生硬支离的感觉。

谭鑫培的另一创造,是变徽音为鄂音,大量使用湖广音的结果,是增加了字的读音,字音的多读,带来了唱腔的灵活多变,丰富了演唱的表现力。

他的唱工到晚年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较之中期的华丽繁缛更显得简洁精致而有凝炼之美。谭鑫培的唱腔、唱法只是全部谭派艺术的一个主要部分,他的做工也有着很高的成就。

首先,在继承方面以其一贯的原则加以选择,如《状元谱》以程长庚为范,《天雷报》则学周长山。靠把戏如《镇潭州》取程长康的端凝肃穆,《定军山》则具余三胜的圆润丰腴。尤其讲究体会剧情,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方面他对前人的表演艺术有重要的发展,如《问樵闹府》,表现范仲禹因惊痛交迸而致疯癫,演来层次分明,逐步推向高潮,所以真实可信。

《卖马》刻画秦琼在困顿之中仍不失豪气,而又显出无赖性格,酷肖公门老吏作风,也极其自然贴切。

谭鑫培的表演得力于坚实的武功根底,几乎每出戏中都有特殊的演技以加强其表现力,如《连营寨》火烧一场的扑火、《打棍出箱》的踢鞋与铁板桥、《碰碑》的甩盔甲、《南天门》的甩罗帽等,种种技巧都举重若轻,而《卖马》的耍锏、《翠屏山》的耍六合刀、《定军山》、《珠帘寨》的刀花也都新颖别致,与众不同。

谭鑫培的嗓音被称为“云遮月”,圆润甜亮,略有沙音而益增其美,行腔时高音刚而不直不硬,低声柔而不沉不懈,嘎调又宽又亮,并且具有很高的润腔技巧,这些,是他创制新腔的有力保证。

谭派的剧目极为宽泛,老生戏除因扮相清癯,不常演王帽戏之外,其余举凡安工戏、衰派戏、靠把戏、红生戏、箭衣戏以至武生戏,无所不能。

《盗宗卷》、《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太平桥》、《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长沙》、《捉放曹》、《搜孤救孤》、《当锏卖马》、《桑园寄子》、《碰碑》、《洪羊洞》、《乌盆记》、《四郎探母》、《镇潭州》、《王佐断臂》、《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状元谱》、《失印救火》、《清风亭》、《一捧雪》、《南天门》、《桑园会》、《武家坡》、《汾河湾》、《打渔杀家》等均为杰作。

他还移植了其他剧种、其他行当的剧目,如《珠帘寨》改花脸应工为老生应工,《连营寨》改梆子为京剧、《翠屏山》改小生扮演(石秀)为老生扮演,等等,而诸凡各剧一经他演出,也就成为公认的谭派剧目了。

由于谭鑫培在继承、发展和革新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致使很长时期京剧老生行当有“无生不谭”的现象。

他的传人早期有刘春喜、李鑫甫、张毓庭、贾洪林、贵俊卿等人,多学其早、中期的唱法。子小培、婿王又宸宗谭氏中期的唱法为多,只有余叔岩、言菊朋等,对谭氏晚年的唱法有较全面的继承。

至于私淑者则不计其数。学谭而较有成绩的有孟小茹、罗小宝、贯大元、吴铁庵等。票友界宗谭者也占有最大的比重,其中红豆馆主(溥侗)、夏山楼主(韩慎先)、王君直、孟朴斋、乔荩臣、陈远亭、秦碬庵、顾赞臣、王庾生、孙养农、程君谋、罗亮臣、王雨田、恩禹之等,都有很深的造诣;陈彦衡、陈道安等更以琴师身分广泛传艺,影响很大。

此外,由学谭起家,个人进行了创造发展而形成了新的流派与风格者,余叔岩之外有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亦受谭派很深的影响。

谭鑫培之孙富英乃余叔岩弟子,以谭派嗓音唱余腔而自然有谭氏神韵。谭派的艺术还影响到京剧武生行中的杨小楼、旦行中的梅兰芳、程砚秋等派,对曲艺中的京韵大鼓的发展亦有很大的作用。

谭鑫培所留音响不多,有《卖马》、《洪羊洞》、《战太平》、《打鱼杀家》、《乌盆记》、《碰碑》、《桑园寄子》、《捉放·宿店》、《探母·坐宫》等唱片传世。做为一个以唱、念、做、打全面技艺综合而成的重要流派,当今在舞台上仅唱工有较多的体现,其他的表演多已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