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演员芦变嫦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芦变嫦

2018-04-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芦变嫦,女,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解原村人,国家一级演员,晋剧名家牛桂英高徒.专攻青衣,其唱腔沉稳质朴.温和委婉.细腻和润.韵味清纯,表演情真意切.端庄大方.雍容

 芦变嫦,女,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解原村人,国家一级演员,晋剧名家牛桂英高徒。专攻青衣,其唱腔沉稳质朴、温和委婉、细腻和润、韵味清纯,表演情真意切、端庄大方、雍容华贵。是唯一一位在职的牛派声腔艺术的继承人。

芦变嫦(国家一级演员),山西忻州人,1972年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主攻青衣花衫。在校期间受到了牛桂英与田桂英等老师的亲历传授,七年坐科,三年实习,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先后主演了《打金技》《箅粮》》《教子》《芦花》《走山》《祭桩》等传统剧目,由芦变嫦主演的《红娘子》在刘元彤先师的执导下,1979年赴北京参加了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汇演,获得了从艺以来的第一个表演奖项,同年加入了山西省戏剧家协会,1982年,芦变嫦以优异的成绩荣凋到山西省晋剧院,从此步入了一个人才济济,名家荟萃的艺术殿堂。

芦变嫦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谦和亲善的品德深受长辈、老师、同行们的厚爱,在省晋剧院长达29年的时间里,她以端庄大气的扮相,雍容稳重的表演和颇具韵味的演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为了提高演唱水平,使自己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归入名门流派,于是在2006年正实拜在牛桂英门下,当人们看到牛派艺术薪火相传,一个素有"云遮月"之雅寓的牛派声腔又添一位弟子的时候,梨园界无不称喜道贺,从而芦变嫦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芦变嫦在从艺的三十多年里,先后主演了大小剧目几十出。1982年荣获全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1984年荣获振兴晋剧调演二等奖,同年被省文化厅推荐为第六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

芦变嫦很少言谈,从不张扬,为人亲和,扎实勤奋的艺术品德,在同行中,有着很好的人缘。被人们称为是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

近年来芦变嫦精心专研牛派艺术,她的演唱越来越受戏迷观众的喜欢和爱待,同时也得到了师傅的肯定,牛桂英老师在众多第子中把芦变嫦列为首选传承人,如今她虽以人到中年,但为了牛派艺术的传承她以然做着坚持不泄的努力。

艺术经历

1972年,12岁的芦变嫦从忻州考入山西省戏曲学校(今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表演班。主攻青衣闺门旦。牛桂英时任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并兼任老师,芦变嫦的传统戏剧《打金枝》从吐字、发声,到眼神、指法、身段,就是牛桂英的口传身授。并为芦变嫦编排了晋剧《芦花》《走山》等戏。她在戏校7年坐科,3年实习打下了良好的演艺基础。1982年,芦变嫦以优异的成绩调到山西省晋剧院。

1984年,山西省晋剧院组建中路梆子青年培训班,芦变嫦以青衣主演入编。但由于工作需要,她被留在老团。这期间,芦变嫦大部分时间都是为王爱爱、田桂兰、马玉楼、冀萍、刘汉艮等老艺术家配戏,但她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同年四省振兴晋剧调演,田桂兰、王宝钗主演《杏花仙子》,变嫦扮演菊嫂一角。尽管参赛名单没有她,可评委一致通过给变嫦评了二等奖。之后在田桂兰主演的晋剧《审冦珠》中,芦变嫦扮演了李妃。当时演李妃的小旦演员生病没人能上台,田老师就亲点了变嫦。

因为从没演过小旦,芦变嫦有点担忧,但田老师却说"我知道,你能演",这充分表明了田桂兰对变嫦的信任与肯定。芦变嫦并没有因一次次错过了得奖机会而出现心理累赘,而是始终按照人民艺术家的标准,坚持在一线演出。芦变嫦曾说过:"我不后悔,在老团能和更多老艺术家们同台演出学习,让我终身受益,同时也学到了别人没有机会学到的艺术精髓。"

艺术风格

芦变嫦经过潜心向牛桂英老师问艺,加上自己从艺以来的积淀,在继承牛派声腔上突飞猛进,许多唱段已习练到"乱真"的程度,受到了诸多专家的好评和众多戏迷的热捧。

芦变嫦扮相端庄,身段规范,唱腔从容,除演出过许多传统剧目外,还在从艺早期(22岁)移植演出过京剧张派(张君秋)名剧《望江亭》。《失子惊风》(饰胡氏)是芦变嫦的代表剧目,为表现胡氏"得子"、"失子"、"寻子"时的那种"喜而急"、"急而惊"、"惊而疯"的神情与心绪,她运用了大量疯步功、眼神功和水袖功,达到了"看过一次,半月夸口"的艺术高度。

她不争角色、不抢戏,无论遇到什么角色都会认真琢磨,被老艺术家们评价为"演戏得体大方,吐字清晰,刻画人物准确"。

艺术传承

芦变嫦在其爱人山西省晋剧院资深鼓师田晋平的支持和鼓励下,一直追随着牛桂英老前辈精湛的表演艺术,她根据自身条件,悉心学习、苦心钻研,虚心求教,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芦变嫦对"牛派"艺术的理解日深,在《打金枝》《算粮》《教子》等戏中,观众都能明显体味到"牛派"艺术的风韵。被誉为与栗桂莲、杨爱莲、陈转英齐名的戏曲明星。

2006年初冬,芦变嫦在原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戏剧理论家郭士星的支持和协助下,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山西省晋剧院等部门和单位的关心下,于2006年12月正式拜在了晋剧前辈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的门下,开始成为晋剧牛派艺术的正宗传人。

年近半百归正途,这是芦变嫦本人和梨园界的一件盛事。芦变嫦对待晋剧艺术的态度一贯是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精艺求精。新专辑的出版发行不仅是她个人的殊荣同时也是牛派青衣行旦中的荣耀。

而此次拜师,也让芦变嫦有了对"牛派"艺术传承的责任感,2010年将师傅的精典剧目(二度梅)之丛台排出,搬上了舞台。2011年又将师傅60年前演过的一出(东宫扫雪)传承了下来。芦变嫦表示"一定要苦学苦练,绝不能让‘牛派’艺术失传"。

晋剧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于2007年12月29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6] 青衣牛派艺术是与须生丁派艺术(丁果仙)同时代产生的晋剧流派之一,影响十分广泛。牛派艺术在芦变嫦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繁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