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陈钊 《微观经济学》陈钊 陆明思考题及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第1章微观经济学导论:原理与问题,课堂思考题:,请思考其中可能的原因,答案要点:首先,2.经济学究竟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答案要点:从研究对象上看,

导读:第1章微观经济学导论:原理与问题,课堂思考题:,请思考其中可能的原因,答案要点:首先,2.经济学究竟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答案要点:从研究对象上看,经济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尽管近年来出现的少数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也研究诸如生物种群进化等生物学现象,但人类社会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经济学的主要目标在于用逻辑一致的框架来解释人类社会纷繁芜杂的各种现象,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接近于

第1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原理与问题

课堂思考题:

1.长期以来我国的生育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请思考其中可能的原因。

答案要点:首先,由于发展阶段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工资率水平明显高于我国,这使得在国外生育的机会成本大大高于国内,人们更倾向于减少生育;其次,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生育子女以期在年老后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成为很多家庭的最优选择,这也是我国生育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2.经济学究竟属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答案要点:从研究对象上看,经济学无疑属于社会科学。尽管近年来出现的少数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也研究诸如生物种群进化等生物学现象,但人类社会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经济学的主要目标在于用逻辑一致的框架来解释人类社会纷繁芜杂的各种现象。

与其他社会科学有所不同的是,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接近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经济学也非常重视有关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经济学的定量研究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可重复可控制的实验来进行,但在试图从现实现象以及定量数据中抽象出客观规律这一点上,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是高度一致的。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相似的地方还在于它也采取数学化的表达方式。然而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仅仅是解决了逻辑推演与严密性的问题,数学无助于现实问题的发现与抽象,也不能解决经济学中价值判断的问题。

现代经济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工具,但这些工具所起到的作用都是辅助性的,经济学的“核心”仍然是对社会现象与社会本质的思考。

3.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是否体现了边际决策的原则?

答案要点: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是在边际上进行的,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也不例外。尽管对于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工资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的看法也许并不一致,但在配置有限的时间资源上,最优的决策仍然是边际上的。即便是把工作价值看得很高的人,他在决定花多少时间在自己的工作上时,也是遵循边际决策原则的。

4.假设在一个圆形城市中,所有居民都在圆心处的中央商务区 (CBD) 工作,他们可以在城市中自由选择住房。距离中央商务区越近的住房价格越高,而交通成本与路程成正比。试讨论居民将如何选择住房。交通价格的改变又将如何影响其住房选择的决策?

答案要点:越接近中心商务区,住房价格越贵,但每天上下班的交通成本越低,即对居民而言,选择接近市中心的住房,所获得的收益是交通成本的降低,而成本则是房价的上升。假设房价以及交通成本随着住房到市中心距离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居民的最优决策将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处。如果交通价格下降,那么选择接近市中心住房的边际收益会减小,居民将更愿意选择离市中心较远的住房。

5.考虑教育市场与房产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某些地区所实行的禁止择校,按户籍划片入学的政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要点:在禁止择校,按户籍划片入学后,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附近的房产价格将上涨,收入较低的家庭由于无力购买高价房产而更可能使子女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同时,由于教育存在较强的同群效应 (Peer Effect),附近有较多低收入家庭聚居的学校将更难得到优质生源学校间的差距将被拉大。

此外,按户籍划片的政策将催生以好学校附近户口为目标的寻租活动,这部分租金原本是可以用于改进教育资源的分配效率的,例如在允许择校时,学校可以向学习一

般而家庭收入较高的学生收取较高的费用,用以补贴家庭困难但学习优异的学生,而禁止择校后这一途径不复存在。(参见本章教育政策评论系列。)

课后思考题

1.有的人认为,经济学里一些简化的模型与现实不符,所以,这样的模型不是好模型。也有的人认为,模型要复杂才好。请问你对此怎么看?

答案要点:经济学模型是对现实现象中所包含的经济学逻辑的刻画,因此对现实作一定意义上的抽象是必要的。经济学模型通过一系列比较严格的假设条件,构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以排除某种现象背后一些非本质因素的干扰,说明最为关键的几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理想化”的世界是我们理解真实世界的基准。我们通过放松一些假定,引入其它因素的影响,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因此,简单或复杂不是判断一个经济学模型优劣的标准。

模型采取简化形式或复杂形式应该由其要说明的问题来决定。在一个简单框架下就能讲清楚的机制,完全没有必要用很复杂的模型;但一个简单到把要说明的核心机制都抽象掉了的模型,也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模型。

2.人们常常批评经济学家不能对一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他们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往往不同。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答案要点:经济学家对特定问题的思考一般都依据某种经济学逻辑,强调特定几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往往在于相互影响的变量数目是庞大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渠道是多重的。从某一理论逻辑出发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只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或可能存在的机制之一,而对相同现象的解释也会因根据不同理论而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

因此,综合全面地考虑不同经济学家的意见,甚至其他学科的意见,是政策措施可能获得较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3.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因此,很多人提出应该由政府出资来办教育,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怎样才是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答案要点: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房地产市场来实现的,因此有关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应该重视政策变量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等的主要受害者是家庭收入比较低而学习优秀的学生,政府可以采取奖学金、票证补贴等措施来保证这部分学生获得较好教育的机会。

对于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配置,政府可以采取允许适度的择校费,然后用这部分收入补贴条件较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学校间短期的师资交流等措施来解决。而严禁择校、划片入学、强制性对教育资源实行平均化等措施,由于没有考虑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很可能得到与政策预期完全相反的结果。

4.经济学不能用来分析有关爱情的问题。人们的行为常常不像经济学家所假设的那样理性。对这些看法,你有何评论?

答案要点: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理性,但经济学中所讲的理性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含义并不相同。经济学中的理性强调的是行为人总是在最大化某种目标,这样的假定事实上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许多现实中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很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行为人的目标是什么,他面临的约束又是什么。

5.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伴随着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人认为,这都是市场化改革惹得祸,因此,中国应该退回到由政府免费提教育、医疗和住房的模式上去。对此,你怎样看?

答案要点:政府免费提供教育、医疗以及住房的模式,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其低效已经为我们改革前数十年的实践经历所证实。现在这些领域内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造成的,相反恰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