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天琳简介 傅天琳资料照片简介

2017-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傅天琳,当代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傅天琳,当代女诗人.1946年1月24日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961年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缙云山农场种果树

傅天琳,当代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傅天琳,当代女诗人。1946年1月24日生于四川省资中县。1961年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缙云山农场种果树直到1980年。其间,在诗和生活的感召下,开始尝试写诗。

1978年参加重庆市文学创作会。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1980年出席省第二次文代会,被选为作协分会理事,翌年被选为重庆市文联委员。现在重庆出版社少几编辑室任编辑。先后在《红岩》、《四川文学》、《星星》、《诗刊》、《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全国各地刊物上发表诗作。

她的诗风格细腻,构思新巧。诗集有《绿色的音符》(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二等奖),《在孩子和世界之间》(1983年,重庆出版社)。 另有诗集《音乐岛》、《红草莓》、《傅天琳诗选》,散文集《往事不落叶》、《柠檬与远方之歌》等十余部。诗集《绿色的音符》获1983年全国首届优秀诗集奖,诗集《傅天琳诗选》获2003年全国女性文学奖。 [1]

诗歌《汗水》获全国1979年—1980年优秀诗歌奖,

《苹果园之歌》获1979年—1982年《星星》诗刊优秀诗歌奖,

《绿色的音符》获全国首届优秀诗集奖,

《傅天琳诗选》获全国第二届女性文学奖。

《六片落叶》获2006年人民文学奖。

由日本翻译出版诗集《生命与微笑》,由韩国翻译出版诗集《五千年的情爱》。并被评为《星星》诗刊读者最喜爱的十位中青年诗人之一。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应邀去过8个国家演讲。

2010年10月19日,在鲁迅先生逝世74周年纪念日当天,傅天琳凭借诗集《柠檬叶子》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此次傅天琳参评鲁奖的诗集《柠檬叶子》,收录了2004年到2009年间的近百首新作。鲁奖诗歌终评委员会副主任雷抒雁评价:她内心世界的平和、善良与质朴,在那种富于青春活力与成熟思考的刚性语言里,流溢和散发着一种奇异的色彩和气息。 [2]

上世纪60年代,15岁的傅天琳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重庆市郊的缙云山农场种果树。其间,在生活的感召下,她开始了诗歌创作,并完成了以果园生活为主题的诗集―――《绿色的音符》。 而后,傅天琳又以饱满的热情完成了反映母爱为主题的诗集―――《在孩子与世界之间》,果园和母爱成为了傅天琳的创作主题。

在傅天琳看来,母爱是女性与生俱来的情愫,是人性中最高的光荣和骄傲,它是照耀性的、笼罩性的,它是没有理由的,不分国籍的,甚至是没有道理的。

傅天琳曾目睹过这样一幕场景:一个两岁的女孩不厌其烦地为一只小熊洗澡、剪指甲,并且假装小熊病了,带小熊去看病。傅天琳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小女孩说,因为自己是小熊的妈妈,傅天琳因此断定,母爱是存在于万世万物之中的一种本能。

《在孩子与世界之间》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的傅天琳初为人母。她说,那段日子,她刚刚体验到做母亲的快乐,笔下的诗歌便呈现出了淳朴而天然的面貌。

傅天琳认为,这样的诗句,正是对博大的、无私的母爱最好的表达方式。 2000年,傅天琳退休后在北京带外孙女,整整三年,几乎没有读过一首诗、写过一首诗,她甚至完全断绝了和外界的交往。傅天琳说,这三年她就是一个纯粹的外婆,这样的经历让她再次重温了母爱带来的快乐。

有了这样的感悟后,2003年,傅天琳再次拿起笔,用诗歌的语言记录下外孙女的一颦一笑,以及三年来点点滴滴的感动。傅天琳说,当她把这些诗念给外孙女听时,她的眼眸里居然出现了一种异样的光泽,就像是她一岁时第一次看到一大片蔷薇花时的那种光泽,傅天琳的心为之柔柔一动。

如今,年过花甲的傅天琳对母爱的感悟更加深切。  傅天琳给青海的观众带来的依旧是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短诗。傅天琳认为,回避母爱,就回避了女性最优秀的品质。 傅天琳本身就是一株饱含母爱的苹果树。 [3]

傅天琳在童诗集新作《星期天山就长高了》里,对诗里的主人公,不称小朋友而称“妹妹”。诗里的故事都与妹妹有关,妹妹就是傅天琳的外孙女。

妹妹的爸爸妈妈都是外交官,经常出国在外,爷爷奶奶已不在人世,所以妹妹一出生,照顾她的重任就落到当时还在重庆出版社工作的外婆身上。

提前退休,放弃诗人的头衔,离开重庆的生活圈,只身到北京去带这第一个孙子辈,傅天琳说她当初是抱着“自废武功”的心态去的。女儿家只有60多平方米,傅天琳没有房间只能打地铺,没有多余的地方请保姆,傅天琳就一手一脚地把妹妹拉扯大,陪她玩、哄她睡,给她煮饭、教她认字。

.“妹妹3岁之前我的生活里都是琐碎,没摸过一句诗,没参加任何活动,没给任何朋友打过电话,几乎与世隔绝,在诗歌界凭空蒸发了3年。”难怪当初有朋友劝她:“你就甘愿这样‘堕落’,一心当个保姆?”

傅天琳的确当了3年多“全职外婆”。她每天买菜、带孩子,小区里从左邻右里到管理员没有人知道她诗人的身份。有一次,傅天琳抱着妹妹在大院里和别人家的保姆拉家常,竟也被当作保姆,被问道“你们主人家一个月给你多少钱?”这事一时成为笑谈,为此,她经常自嘲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

还有一次,傅天琳的信箱里收到一笔上千元的稿费,更一时间成了小区里的大新闻。大家纷纷揣测:“神秘外婆莫非是哪个级别的高干?竟有本事收到这么大一笔钱?”傅天琳也乐得玩这种真人不露相的游戏,任由大家好奇和猜测而始终低调,不透露身份。

直到妹妹上幼儿园,傅天琳繁忙的生活一下子空闲下来,写诗的手便痒痒了。当她用诗性的眼光回味3年来的时光,妹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妹妹的眼神妹妹的动作都自然而然涌了出来。

接下来的8天,傅天琳以行云流水的速度一口气写了30多首童诗,一本关于妹妹的成长诗歌日记出炉。用傅天琳的话说,这本诗集“完全是带娃儿带出来的”。 不过,这些诗完全没劳烦傅天琳冥思苦想,也不用像写成人诗那样为一个用词推敲几天,因为绝大部分诗句都是妹妹的原话,她所做的只是发现了这些诗意,稍作修饰,就很美。“所以我告诉妹妹,这本诗集的作者应该是妹妹,外婆只是代笔。” [4]

“前不久,重庆一所小学叫我去给小学生演讲,学生们觉得很神秘,互相打听‘这位诗人是咋样的?’我告诉她们‘诗人就是大街上的老婆婆’,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流传着这句话。” “作为诗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触角。

留心生活处处有诗意,靠你去捕捉、去琢磨。我们的眼睛要珍惜所看到的一切。我对树有特殊的感情,诗也像株树一样,要有树杆、树枝、树叶、树根,要立得稳,飞得起,降得下。我不喜欢想像丰富的诗,这些诗总是飞呀飞的,飞到空中就降不下来了。诗要写得深入浅出,要把话说清楚,要使人看得懂,诗人都说不清楚,谁说得清楚?诗不是一种描写,是一种状态,沿江的灯,你不是去写那些灯火,而是去写河中的影子。” [5]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 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 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 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 孩子你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 我守候你从滑梯一次次摔下 一次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 如果有一天你梦中不再呼唤妈妈 而呼唤一个陌生的年轻的名字 那是妈妈的期待妈妈的期待 妈妈的期待是惊喜和忧伤 在田野, 母亲 你弯腰就是一幅名画 粘满麦秸的脸庞 疲劳而鲜亮

银色夜晚的柔情 来自一座草房 我们家永远葱绿 来自母亲的灵魂 永远地开放

儿孙般的玉米和谷穗 一代代涌来 将你围成一座村庄 在母亲博大的清芬里 我只有一粒绿豆的呼吸和愿望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