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书法有法全文 文化南京 | 孙晓云:南京是书法的标杆城市

2017-07-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悉数南京的书法文脉,从"书圣"王羲之到梁武帝萧衍;从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到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从近代以林散之为代表的金陵四家到以现代以孙晓云等中青年优秀书法

悉数南京的书法文脉,从"书圣"王羲之到梁武帝萧衍;从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到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从近代以林散之为代表的金陵四家到以现代以孙晓云等中青年优秀书法家为代表的金陵书坛中坚力量。大家辈出,源远流长。

在第三届南京文化名人即将揭晓前夕,首届南京文化名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孙晓云女士接受了凤凰江苏的访谈,翰墨飘香,深意盎然。

南京是滋养大家的城市,我们应该骄傲

"南京是滋养书法家的地方。"对此,孙晓云的看法十分明确,"严格意义上,南京是十朝古都,古都意味着什么?各地文人荟萃于此,这首先就证明南京必须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以前,每个识字的人都会写毛笔字。科举考试时,首先看的就是书法,你的小楷怎么样。当时的书法已经成了能否在社会中获有地位及尊重的重要标志,字如其人嘛。因此,对那些有风度的文人墨客而言,毋庸置疑,他们之间只存在着谁写得更好的问题。

也或许是得益于他们的驻足,古城仿佛汲取了书法之精魂,延续至近现代。"孙晓云说,"我们自己好像不是太明白,但从‘外面’看,别人一问你哪里的,江苏的,立即反应你来自书法大省;再具体细问,南京的,便会肃然起敬——书法大市。南京其实是书法界的一座标杆城市,我们应该为南京的文化地位、书法地位感到骄傲!"

当然,这种标杆性不仅局限在书法界,整个书画界,江苏都占据了半壁江山。近现代以来,缘起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新金陵画派,让吕凤子、徐悲鸿、张大千、颜文樑等画坛名流云集南京,傅抱石、钱松喦、亚明等艺术大家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将新金陵画派继承与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

"刘海粟、李可染、陈大羽等大家全国闻名,溯源其成名轨迹,都始于南京。再比如,前些日子获茅盾文学奖的苏童,虽是苏州人,但他已长居南京30多年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还是很感激南京的,是她滋养了我们。"孙晓云说。

"南京,其实很值得人去研究,去细细揣摩与热爱。文化氛围、书法氛围这样浓厚,有辉煌的昨天,也必会有灿烂的明天。"对于历史的积淀,孙晓云认为,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忘却,"要知道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薪火相传。

把南京的文化传统坚定地继承下来,要以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中感到骄傲,看我们还能为南京文化古城、文化名城,做些什么,用我们对文化的热爱,对文化的实际尊重,能不能为她添砖加瓦,能不能更上层楼,能不能迈上新台阶。

书法,是民族文化之根

虽为江苏书协成立以来的首位"女掌门",但孙晓云给人的感觉,正好印证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八个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她成长于一个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外祖父是书法篆刻大家朱复戡。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她幼承庭训,从三岁开始习书画,每日不辍。

汉字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最重要的载体,从甲骨文算起,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中国书法基本上与汉字同源,换句话说,自汉字产生以后便有了书法。而在这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几千年都是用毛笔书写,硬笔兴起很短暂。孙晓云认为,称为"写字"那则必定是毛笔,必须是用软毫的弹性把汉字的点、横、撇、捺,一一写出来,若离开了毛笔,书法大概就不能称之为书法了。

她认为,字如其人,其含义远比字面上理解的要深厚。

"那么现在说‘写字’,甚至大家敲键盘都称之为‘写字’。你在干嘛?我在写字——实际上他在敲键盘——都已经把这个宽泛化了。

我认为,真正的弘扬中国传统书法,弘扬中国文化,先别扯远了,还是老老实实中国人先把中国字写好,然后才能谈得上别的东西。你连字都不会写了,你还讲什么呢?说你是中国人, 你的名字是中国字吧,把名字写给我看看。

你不知道该怎么写,这是很丢人的一件事情。‘写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杆,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是否能够继续发展的一个最起码的基础。"

"当然,‘写字’不等于书法艺术,这两者还是有距离的,但可悲的是,我们现在连最基础的‘写字’都不会了,长此以往,这个真正的中国古典书法艺术将可能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晓云说。

在她看来,书法、文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血脉,更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没有文字这种书写方式,那么璀璨的文学和艺术便无从记载,所以有必要将书法置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看待。

"上下五千年,一代又一代过来,汉字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因为哪一个朝代的变化,哪一个社会的巨大变动,而导致汉字的毁灭。所以我觉得,这个特别伟大。从最古老延绵到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超过我们。这样悠久的文字,这样伟大的艺术,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说不写就不写了!"

"书法是文化自觉和自尊的综合标志。文化是民族之根,而书法文字是文化之根。没有文字的书写,何来哲学,何来艺术,何来文学诗歌,历史如何记载流传?这个要从小往大里看。"

书法进校园,关乎民族知识存亡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个文字安全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知识存亡的大事。谁要想灭一个国家,首先要灭它的文字,对吧?在不知不觉中都不写了,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我们在追求书法艺术,追求比较高的艺术境界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最起码的基础,这个不是仅仅能用艺术来衡量的。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孙晓云说。

"我比较反感把书法放在艺术门类或是归属于美术专业,这很不合理。书法当与文字同行。过去古人学汉字,认、念、写三位是一体的,而我们现今的汉字教育却分裂了。"孙晓云解释道,"‘认’由中文老师教,‘念’则是表演系在学,而很多学中文的学生咬字不清、平仄不懂但竟也无妨,‘写’交给谁呢?美术系。

中国现阶段的语文教育往往不能将三者统一起来。"

"我们在观念上存有很多误区,常认为书法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爱好,是选修课,而所谓的艺术又只是一小部分人在做的事,这就导致书法很难融入进教育,更不要说将写字归入到必修科目中去了。"孙晓云说,"但其实,书法进校园很重要,它是学生们陶冶情操的开始。"

"小朋友在学这个字的时候,就要让他们知道,它的正确写法,钢笔毛笔都写,我觉得这一点都不矛盾。一定要从小就开始写,从小学会用毛笔了,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这个是大事,它是公民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汉字是连在一起的!"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近几年,国家对这方面越发重视,一系列中小学书法教材被编写。但怎样如何让大家更有兴趣的‘写字’,让大家把写字的兴趣和生活切实结合在一起,这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孙晓云说到。(邬楠 实习生胡宏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