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志唢呐 唢呐《好汉歌》 郭雅志 演奏

2017-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好汉歌>是歌手刘欢演唱的一首歌曲,由赵季平作曲编曲,易茗作词.采用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曲调所作而成.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是由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创作的,歌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赵季平在<好汉歌>创作之前广泛的鉴赏民间音乐艺术,从90年代的社会中广泛的汲取了民间艺术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崭新的艺术发挥和创造,创作出了这首跨世纪的乐曲. 唢呐  简介 唢呐,波斯语名称为sur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

《好汉歌》是歌手刘欢演唱的一首歌曲,由赵季平作曲编曲,易茗作词。采用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曲调所作而成。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是由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创作的,歌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赵季平在《好汉歌》创作之前广泛的鉴赏民间音乐艺术,从90年代的社会中广泛的汲取了民间艺术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崭新的艺术发挥和创造,创作出了这首跨世纪的乐曲。 唢呐  简介 唢呐,波斯语名称为sur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

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

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唢呐流传于波斯,金元时期传入中国。

根据文字记载,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中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