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
刘玉玲,女,1964年出生,汉族,无党派。1986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药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药物制剂研究室主任,北京市“药物传输技术及新型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选。
自1998年至今,共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及PCT专利20余项,获授权6项。参与完成的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先后主持承担了科技部十五、十一五、863计划等国家重大基金课题,以及北京市科委创新药物研究、新型微粒制剂专项和十病十药专项等课题。
熟悉国家新药注册及审评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掌握国内外制剂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新药研发过程中各学科的关联性,在深化基础、提升研究水平、构建DDS技术平台的同时,更加强化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及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具有高度的转化医学战略思维,注重以市场及临床为导向的技术集成创新及资源整合模式的创新,成功主持了多项新药研发课题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社会兼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医疗器械评审委员;第九、十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委员;科技部863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工程中心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委员;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等。
工作经历
1986年7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药学院)
1986年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工作26年
1993年:晋升助理研究员
1996年:破年限晋升副研究员
2000年:破年限晋升研究员
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选
1997年:获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同年成功申办医科院药剂学硕士学科点,开设《药剂学进展》等专业课程
2011年: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专业研究领域
1.研究方向
(1)难溶性药微粒增溶及口服促吸收载体构建
(2)载药脂肪乳构建及系统转化的关键技术
(3)肿瘤靶向纳米制剂
(4)蛋白多肽类药物长效注射微球及微针经皮促透
(5)渗透泵控释制剂。
2.研究领域
(1)物理药剂学
(2)生物药剂学
(3)分子药剂学
(4)工业药剂学
(5)新型释药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6)集成创新与新药研发
发表论著,获奖情况,专利等
1.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20余篇
(6)许瑞蒋玲敏贺玖明刘玉玲*,新鱼腥草素钠缩合反应机制探讨及聚合物结构鉴定,药学学报2009,44(6):
(7)蒋玲敏许瑞刘玉玲*,新鱼腥草素钠水溶液的降解动力学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39(8):606-609,2008
(8)赵振宇董武军刘玉玲*,黄芩素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及其组织分布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40(9):687-690,2009
(9)董武军刘玉玲*,HPLC法测定黄芩素静脉注射亚微乳剂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9(12):2120-2122,2009
(10)王洪亮董武军刘玉玲*,桑枝总生物碱提取物中离子交树脂残留物的顶毛细管GC法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41(3),216-218,2010
(11)王洪亮刘玉玲*,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胸腺五肽长效微球中的残留溶剂,药物分析杂志,2008.28(11),1965-1967
(12)赵晓刘玉玲*,莪术醇亚微乳剂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建立,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9),1684-1687
(13)夏学军汪仁芸刘玉玲*,柱前衍生化RP-HPLC法测定桑枝总生物碱的含量,中国新药杂志,2008,17(23),2044-2047
(14)陈伟刘玉玲*,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兔血浆中α-细辛脑的浓度,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0),1364-1368
2.获奖情况
(1)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2009.12.25
“以α葡萄糖苷酶为靶点发现和诠释中草药治疗糖尿病作用及其机理”
(2)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2011.02
“以α葡萄糖苷酶为靶点发现和诠释中草药治疗糖尿病作用及其机理”
(3)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第8完成人,2005.12.19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类创新药丁基苯酞的研究”
(4)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8完成人,2005.02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类创新药丁基苯酞的研究”
(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8完成人2009.12.23
“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
3.发明专利
共申请专利22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17项,PCT专利5项;
目前已获专利授权6项
专利涉及的技术内容:渗透泵控释,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体,新型载药脂肪乳剂,固体脂质纳米粒,脂质复合物,新型纳米囊泡,经皮促透技术,中药有效部位等。
详细信息:略
集成创新与新药研发
(1)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新药证书10余项,临床批文3项
成功主持了多项新药研发课题并实现了成果转化,包括一类新药2项,有效部位创新中药2项,缓控释制剂2项。其中“降血糖有效部位创新中药-桑枝生物碱及片剂”,Ⅱ期临床取得突破性进展,纳入北京G20工程具有国际高水平重大转化项目,成为中央院所科研成果在京落地转化的典范。
主持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制剂“紫杉醇新型靶向纳米乳”和“难溶性药物Nic渗透泵控释片”,突破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国内外未见报道,均属国际首创。
(2)作为制剂负责人,获新药证书2项,临床批文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