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导演的作品 电影亲爱的剧情剧评 2014陈可辛导演作品

2017-05-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电影亲爱的整个片子到赵薇蹲在那里哭笑不得,荧幕上出现“陈可辛作品”字样,片子告一段落——导演和编剧的话讲完了.以后的故事人物原型的出现,是导演认同人物原型的做法

电影亲爱的整个片子到赵薇蹲在那里哭笑不得,荧幕上出现“陈可辛作品”字样,片子告一段落——导演和编剧的话讲完了。以后的故事人物原型的出现,是导演认同人物原型的做法——爱孩子的人不只是他们的生身父母。

中途三次泪点,一次田文军被坏人抢钱跳下大桥掉入河水沉溺时,一次娟在“鼓励鼓励”中自责说出孩子是被她不小心丢时,一次在找到孩子的公安局田文军坐在楼梯痛哭时。

结尾亲爱的小孩响起时,赵薇的原型人物出现在荧幕前,便是泪奔时。想起前几年微博拯救被拐儿童事件,如此被深刻的搬上荧幕,触动,希望所有的天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愿这个世界能有更多的善良。

说说电影吧,期待了那么久。 选择和一个自己品味不同的人去看对我对他来说都是错误的,我一直就没有怎么融进去感受很多细节,因为不是电影院里煞笔的笑声就是他给我说话或者就是顾打电话进来…我决定还要再去看一次(有三个情节我现在能清晰再现的:报案后去派出所看录像回放,出门口郝蕾和黄渤纠缠那声嘶力竭的歇斯底里;哥哥去福利院看妹妹时见面的拥抱和并排坐在长椅上谁想妈妈,然后哥哥那小男子汉的承受和担当;赵薇偶遇小鹏鹏被那些丢失小孩儿的父母们围殴,跪在地上那双手合十的歉意到近乎无力的崩溃!

) 很多深刻我觉得我没有体悟到,我哭完第一波决定自己一个人再去看一次…

想说这部电影留下的,最深刻的是几处父母痛苦的表情,剧中满满的情绪,像拉满的弓箭,无处不是欲喷薄而出的力。 丢失的孩子,4年后重新找回,不认得亲生父母,父母痛苦的心情,对儿子期待,而时光丢失,记忆丢失,没有留下共同轨迹的日子,越走越偏离。

而对与日夜相伴的养母依赖倍增,难以割舍,模糊了关系的错位的爱。对与不知情的儿童贩子的妻子,是最立体,最复杂人性,同时又最简单的。对孩子简单彻底的爱,主导着她所有的行为。

结局她有了自己的孩子,蹲在墙边,屈膝不知所措。 上帝给你的是礼物,还是匕首,无从知晓。面对生活,难以展开双臂迎接时,只有站立在风中,让日子被风吹过,吹过……阳光在,心总会暖。

相对于亲爱的小孩,在看完这部片子后我更加深有感触的是亲爱的父母。观影的时候想起了很多小时候的事。 第一件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也是我最顽皮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到同学家去玩,忘了时间,回家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八点,到家就看见了气急败坏的父母,那天他们把我狠狠揍了一顿,老实说是我自己玩忘了所以自知理亏的,可是从那以后他们就再也没让我跟同学出去玩了,直到大学才放放宽,我心里一直埋怨他们管得太严。

现在想想那是亲爱的他们对我最深沉的爱吧。在我不知所踪的那几个小时里,他们一定也是那般的焦急和不安,慌张恐惧,才会那样的愤怒吧。

第二件也是在那个年龄段吧,在自己家楼下玩,间隔四五栋楼有一个陌生的叔叔向我招手示意我过去,我犹豫了好一会去不去,然后毅然决然的转身上楼回家。妈妈回家的时候从小卖部阿姨那听到这件事(小卖部阿姨看到了之前那一幕),回到家再三叮嘱我不准靠近陌生人,也不要再一个人在楼下玩,后来我基本禁足在家。

想想那个时候我真是机智啊,要是过去了我这会儿指不定在那个山沟沟里。不管怎么样,能安全快乐的成长至今,都亏父母所谓“严格”的管教,小心翼翼的保护。而现在我们从小孩变成大人,我们也要小心的去呵护亲爱的他们。 最后大家要多多关注走失的小孩子们,希望亲爱的小孩能一个一个回归到亲爱的爸爸妈妈身边。

9月26日上映的电影《亲爱的》,由陈可辛导演,赵薇,黄渤,佟大为一票内地一线明星主演,是一次可以说的上是一次“接地气”的成功。本身题材就很有“中国特色”,打拐、孩子、亲情的重拾与伤口的愈合,这是一个全新的、没有电影语言所正式展现的一个题材,非常现实,也非常催泪。

此片在九月初与《闯入者》、《黄金时代》选送了威尼斯电影节,不过没有进入主竞赛单元,而是进入了展映单元,前期反响很好,主演们的群体演讲的爆发,因此有媒体不吝赞美之词,形容赵薇是中国的“朱丽叶比诺什”,承认其演技与气质的成熟与对角色的驾驭能力。

导演陈可辛我不是很了解,但之前有《甜蜜蜜》、《中国合伙人》摆在那里。今天看完亲爱的,我觉得该补补陈导的片了。电影真实事件发生在09到12年,而14年一个如此成熟的催泪片就上线,而且各方面都做得很足。作为一个香港导演,能让内地刁钻的观众感觉信服,很真实,甚至很感动,确实不易。

影片一开始就把视角聚在了深圳的一个小旮旯里,拍了各种细节,电话线、猫、网吧,娓娓道来孩子失踪的过程,然后小孩子失踪后,黄渤主演的角色就受到各种接地气的诈骗,打电话的、要先汇钱的、假装找到小孩的,对其已经事业失败离婚足够落魄的生活雪上加霜。

其中有一个场景甚至跑到河北,一个从找骗子,到发现被骗,反被骗子追。一个长镜头跟着铁路线跑,挥刀相向,最后跳河,沉入海底。影片前四十分钟是符合情理的丢失孩子的心急如焚的父母的反应,是在预料之内的发挥,甚至主演赵薇都没有出现。

赵薇是以接受被拐儿童的农村大妈形象出现的 。从进入派出所的难以接受孩子失去的现实,到入狱半年后保释,踏上南下深圳的艰辛寻子之路,赵薇是以一个短发背着背包土里土气的形象在城市的洪流中苦苦奔走的。一个农村妇女,死了丈夫,就连两个亲手抚养的孩子被生生夺走,无依无靠。

她到福利院理论,合租在招待所,请求农民工正如,寻求法律证人,只为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寄养权。影片情感的爆发点在于与孩子重见一幕,结果被一帮被拐走孩子的父母拳打脚踢。

黄渤:“我能做到的是不恨你,这已经到头了!”这是两方的态度。同样是为了孩子,有着同样的苦楚。影片的温情点是赵薇说的这孩子对桃过敏,与前文黄渤的寻子启示上的话不谋而合,体现其对孩子的用情之深。

想来想去,为什么影片花了挺长一段篇幅,来塑造佟大为饰演的律师这个形象呢?可能不仅仅是缓解影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情之深吧。这个律师听倒霉的,上司的冷眼相向,家里的母亲的老年痴呆,甚至连法官都吐槽他老接破案子,导演刻意编排他的失意之处,可以说他和黄渤赵薇一样生活周转不顺。

从一开始的没钱甭提的态度,到后来慢慢转变,站在高楼前感叹城市之大,然后还回赵薇的五千元,决定免费法律援助赵薇,帮其寻子。他也是为赵薇所感动。

影片的海报便是三个主要人物的头像,与《中国合伙人》相似,展现的是三个人面对现实打击作为一个个体的无奈与命运,而不仅仅聚焦于打拐这个题材,让影片的现实性升华更加立体。结尾本是到了矛盾的高潮,孩子进入了新的成长环境,寄养权法庭上没有争出具体成果,赵薇被告知怀孕,然后是面部变化特写,镜头拉远,亲爱的小孩主题歌曲响起,连片场观众都非常惊讶,这么就结束了吗?我们都习惯于大团圆的完美结局。

但打拐这个题材远没有这么简单,它除了法律上的纠纷,还有小孩子的受教育与长远的成长,还有包括父母一方的心灵恢复与自我疗伤之路。

导演聚焦于个体的无力与对现实的奋斗,而不是社会公知般大讲特讲打拐,大批现实的黑暗,给观众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才是其聪明之处,才成就其一次“接地气”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