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与三峡 潘家铮:三峡水库绝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2017-06-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据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姚润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峡库区泥沙的预计情况.预计数量完全在控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姚润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三峡库区泥沙的预计情况、预计数量完全在控制之中,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介绍,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三峡实际入库(清溪场站)悬移质泥沙6.26亿吨,出库(黄陵庙站)悬移质泥沙2.51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泥沙3.75亿吨,水库排沙比为40%,来沙情况和排沙情况均优于设计预期。

李永安分析认为,据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的分析,来沙减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干流上游或支流上的水利工程拦沙、减沙作用;二是长江上游被列入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区,经过数十年的综合整治,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有了明显减沙作用;三是长江上游暴雨与强产沙区重合较少;四是人工挖沙的减沙作用。

潘家铮表示,尽管现在蓄水还没有到达最后的水位,运营的时间也比较短,泥沙的影响将仍然需要长期监测,但是他认为三峡水库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达到平衡的时候,它的有效库容绝大部分都能够保留下来,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三峡水库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

三峡工程26台机组发电每年可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峡办主任汪啸风27日表示,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要少消耗5000万吨煤炭,向大气少排放1亿吨的二氧化碳。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汪啸风说,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