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瑗杨伟成 杨绛杨伟成是咋样关系 钱瑗第二任丈夫杨伟成资料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除了对钱瑗先生生平的补记外,这本书还对她的婚姻生活作了澄清.因为<我们仨>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引发读者诸多猜测,而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但因各种原因有诸多不尽不实之处.<我们的钱瑗>中杨绛先生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分别撰文讲述钱瑗这段婚姻始末,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一段温暖而又辛酸的经历.另外,钱瑗的继子继女也在书中撰写回忆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的家庭生活.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浓笔重彩之处,写的都是平常人的"家常话",但是读起来却让人备觉温馨平和.

除了对钱瑗先生生平的补记外,这本书还对她的婚姻生活作了澄清。因为《我们仨》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引发读者诸多猜测,而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但因各种原因有诸多不尽不实之处。《我们的钱瑗》中杨绛先生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分别撰文讲述钱瑗这段婚姻始末,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一段温暖而又辛酸的经历。另外,钱瑗的继子继女也在书中撰写回忆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的家庭生活。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浓笔重彩之处,写的都是平常人的“家常话”,但是读起来却让人备觉温馨平和。有的很细小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按有人居然能把一些很细小的原则坚持了一生,让你不由然生发敬佩之情。钱瑗先生的魅力当然在于其人格,在于其人格所蕴含的情操和学问。

显然,钱瑗的学问自然比不上其父母,如果说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的魅力在于“立言”的话,钱瑗先生的魅力则在于“立功”、“立德”,于是立功立德者往往由他人代之立言,流传后世。如杨绛先生所言:“她既然只要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一个人的价值能被大众所承认,当然好。但是真正有胸襟得人其实只在于能否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带来幸福。如果能让你身边的每一个接触过的人都永远记得你,把你内化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那这个人就可算是“不朽”了。这种人必须有宗教情怀才能为之,有大悲悯,才能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树为一个坐标,渡人救世。

借用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的苏东坡的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哪复计东西。

不能进入他人记忆的人的生活,是失败的。“我”必须成为身边的“我们”的有机分子,成为“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才能成其为“我”。

另外,从这本书到《我们仨》,到钱、杨两位先生的家庭与学问,乃上至于他们的家族史,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思考切入点都是很多的。

其一是所谓“最后的贵族的消逝”。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曾以“最后的贵族”为题来回忆康南海的女儿康同璧的晚年生活,然而由于对康氏“奢华”生活着墨过多,许多人对“最后的贵族”一说颇有非议。但有一点可以得到共鸣的是,有一种很珍贵的、很文化的、很民族的东西确实消逝了,离我们远去了。

我们只能在前人的“故事”中,在人们的追忆里,才能触摸、体味到那种我们似懂非懂的世事人情和文化脉搏。

钱氏的家庭命运或者说家族史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一个缩影,是传统书香门第的百年变迁的一个标本,是传统人伦情怀的一块化石。从这个家庭里,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中国式生活,有学问、有教养、有趣味、有追求;这个家庭里,永远没有像近现代家庭中出现的把“革命话语”内化为家庭话语的情况。

其二是辜鸿铭先生所谓的“中国人的精神”问题。这个打算以后专文论述一下。有兴趣的可找到辜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来看一下,你一定会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