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拉的儿子 我的英国范儿你们都躲哪去拉

2017-09-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lz提到的那些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商业电影,其实除了Guy Ritchie之外,很多优秀的从广告业出身的导演.不妨看一下Alar Parker.Ridley Scott.Tony Scott的作品.英国电影一直有纪录片传统,现在比较活跃的Ken Loach呀,Mike Leigh呀,搞的也是戏剧纪录片风格的那一套东西,在感情上克制得很,但并不妨碍它的深刻.要不就是Peter Greenaway和Derek Jarman.上述都属"艺术片"(这个概念有待商榷)导演啦. 提到老的经典的

lz提到的那些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商业电影,其实除了Guy Ritchie之外,很多优秀的从广告业出身的导演。不妨看一下Alar Parker、Ridley Scott、Tony Scott的作品。

英国电影一直有纪录片传统,现在比较活跃的Ken Loach呀,Mike Leigh呀,搞的也是戏剧纪录片风格的那一套东西,在感情上克制得很,但并不妨碍它的深刻。要不就是Peter Greenaway和Derek Jarman。

上述都属“艺术片”(这个概念有待商榷)导演啦。 提到老的经典的,英国电影除早年布莱顿学派以降,引起国际范围内注意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纪录片运动”开始。以格里尔逊为代表的一些为政府服务的纪录片工作者提倡道德宣教,当然在美学上还有前几年一直被国内某些人一直提到的“纪录片态度”,以集体创作的面目出现。

那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电影有《漂网渔船》《夜邮》《锡兰之歌》《我们现在的生活》等,以非常优美平实的手段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叶的“自由电影运动”和“英国电影新浪潮”开启了个人化的自由表达,当然这中间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愤怒的青年”派,比如《愤怒的回顾》《周六晚上周日早上》《如此体育生涯》《撒谎者比利》,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同时期的法国新浪潮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主人公们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年工人,而且,好玩儿是,几乎对女性的态度都粗暴无礼——大概是对英国中产推崇的绅士风度的有意叛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