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本元生病 邓本元:林药水生态和谐的发展方向

2018-03-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好山好水好风光,数一数二数三明".6月18日,"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大型系列报道联合采访团来到第九站--三明市.三明市委书记

【编者按】“好山好水好风光,数一数二数三明”。6月18日,“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大型系列报道联合采访团来到第九站——三明市。

三明市委书记邓本元接受联合采访团专访,就三明市进一步念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聚”、“新”、“好”“三字经”,做好做强“林”“药”“水”三篇大文章,践行“美丽中国”愿景,大力从基层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百姓生活的价值,造福百姓等进行了深入解析。

访谈摘要:

●三明的山是“绿野青山”,水是“源头活水”,景是“美中胜景”。在这里,可以品味自然,可以寻觅故友,可以感悟历史,也可以修身养性,所以三明的生态优势概括起来说就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数一数二数三明”。

●历史上的三明人就爱植树植绿,今天的朱熹文化园可以看到七八百年前朱熹手植的七棵大樟树,这些大樟树依然茂盛,像这样的传统在三明是代代相传。

●在发展三明工业的同时,我们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三明的总体工作就是念好“聚”、“新”、“好”的“三字经”,协调好产业或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好“林”、“药”、“水”三篇文章。

●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它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保障,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存在的既有优越条件变成一种优势,把这种宝库变成我们生活的价值。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把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好,把项目审批环节程序把握好,把执法监督的管理职能做到位;环保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研究,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该从基层做起,生态市一定要从生态乡镇、生态县做起,最后才能形成生态市,要从环保的基本要素做起,从一个企业环保整治到社区的整治,一步步形成一个大的环保模范城。与此同时,要从体制、制度创新的具体事情做起,保证生态市的创建过程不是走过场、一阵风,这种形式要让大家实实在在地长期受益。

●在所有发展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的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要老百姓受益。

好山好水好风光,数一数二数三明

主持人:首先想请问一下,三明是闽江源的源头,同时她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8%,在福建有“绿色宝库”的美称。您是怎样看待三明的生态优势?

邓本元:正如您所说的,三明给人的第一感知就是:环境宜人、生态环境比较优越。

从整体上来说,第一感觉是三明的“山”是“绿野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76.8%,在沿海可以看到大海,但在三明这个山区可以看到林海、竹海甚至是花海,生态环境优美。第二是三明的“水”是“源头活水”,朱熹名言“问群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三明水的真实写照,三明的水是水量足、水质好、水景也美。第三是三明的“景”是“美中胜景”,既有自然的景观也有人文的景观,也可以说,既有自然美也有外在美、建设美。

在三明景观中,可以品味自然,可以寻觅故友,可以感悟历史,也可以修身养性,所以三明的生态优势概括起来讲就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数一数二数三明。

主持人:您刚才全面介绍了三明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您觉得,这些是否离不开三明人民的共同重视和保护?

邓本元:三明之美,一方面是得天独厚,另一方面是事在人为,这种外在美也是源自内在美。

三明的内在美,第一是心灵美。三明有很多客家人,客家人有个习俗就是敬畏山水、敬服山水;三明也是理学的发源地,理学让大家保护自然、保护山水,所以它的这种灵性,让保护自然美成为人们内化于心的自觉。

第二是习俗美。走到三明各个县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习俗,那就是禁伐禁采,很多村落都有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核心的一条就是不要随意砍伐森林,大家共同来保护自己身边的环境。

第三就是行为美。历史上的三明人就爱植树植绿,比方说,今天的朱熹文化园可以看到七八百年前朱熹手植的七棵大樟树,这些大樟树依然茂盛,像这样的传统是代代相传。如今三明在发展经济时,都非常注意植绿、保土减排,共同维护大家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

发挥生态优势,做强“林”、“药”、“水”三篇大文章

主持人:我们三明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挥它的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变成更好的生态产业来进行发展?

邓本元:生态环境我们要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它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一种保障,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存在的既有优越条件变成一种优势,把这种宝库变成我们生活的价值。

从生态角度来说,有几篇文章要做好。第一篇就是要做好“林”的文章,因为三明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我们的活立木蓄积量也是排在全省前列,“林”是个宝,浑身都是宝,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开发“林”的价值,发展生态型的林业产业。

第二个要做好“药”的文章,三明是个林区,林下经济比较发达,我们的很多品种特别是中草药品种在全国都占有一定比例,也具有很多可开发的价值。比如说,红豆杉在大面积种植后,它的提纯就能用来做中医药,可以成为生物制药非常重要的原料,所以发挥林下经济的作用,大力发展中医药百草园为未来的医药事业奠定基础。

第三个要做好“水”的文章,三明水多、水质好、水景美,我们要靠水来兴业,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石乳甘泉矿泉水。可以靠水兴业,也可以靠水美城,在水系发达的地方开发旅游项目,来美化我们的城市。我们也可以以水生景,包括今天的大金湖,一个水库也就是一个美湖,我们湖的面积是日月潭四倍,只要把它开发好、运用好,它的价值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现有资源运用好,让生态存在变成优势,发挥它的意义和价值。

念好“三字经”,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林、药、水等三个方面再次加深了我们的印象,三明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据我们了解,三明同时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重镇,目前也有很多的工业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工业化的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怎样来解决这个矛盾?

邓本元:三明是个老工业城市,工业是三明的基本元素,有些人客观地说,工业是三明的DNA,这话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在发展三明工业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努力培植生态优势。这两者之间应该说在某个阶段、某些条件下会有碰撞和摩擦,但如果从总体上把握好、统筹好,也可以化合出新的优势来,实现工业发展和生态优势并存、和谐并进的局面。

我们的工作总体来说是念好“三字经”,把这“三字经”念好、协调好产业或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第一个是“聚”字,一是企业要向园区集聚;二是资源要向龙头企业集聚,不浪费资源;三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减少大面积对自然的覆盖。

第二个是“新”字,一要引进新的项目,就是要生态型的、可以解决就业问题的项目,我们也在积极打造这类项目;二要转新,就是要加强技改,我们已经准备对规模以上的大企业用三年时间对它进行技改,让它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再一个就是创新,包括创新我们新型的业态,创新新型经营的模式,创新我们运用科技的体制机制,培育成一种新的业态,有利于环境保护。

第三个是“好”字,所谓的“好”,就是要发展我们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资源再生的力量,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社会认可赞成的项目和产业方向发展。

主持人: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难题,或者说有没有遇到刚才您所提到的一些矛盾或冲突?能不能给我们举个例子?

邓本元:在建设过程中,协调好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两者关系,我们也会碰到一些困惑和矛盾,或者说平衡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我举个例子,三明因为处在山区,平地面积小,现有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小微型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年也发展了不少小水泥厂、小造纸厂这些小微工业。现在我们要做保护生态,就要努力淘汰这些旧的工艺、旧的设备、旧的生产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减少我们的工业产值、减少就业机遇,某种程度上说也减少了一些收入。

但是为了环境,我们还是要从长远着眼、从大处着手,在发展过程中,努力创造以旧带新的格局,我们淘汰一批企业,把淘汰下来的空间留给那些先进企业,特别是环保能够完成污染物集中处理的、能够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能够实现资源再回收利用的企业,再实现一新一旧、以新代旧,努力解决发展过程中左右手的腾挪问题,既让经济平稳发展,又能在发展过程中把环境保护好。

因生态保护出现的“得失”,要看是否对百姓、全局和长远是否有利

主持人:如果要淘汰掉一些企业,还是会出现一些阵痛。正如您刚才提到的,也许我们会收入减少,也许我们的GDP会有所降低,也许会给我们造成一些经济发展长度、速度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您作为当地的地方领导,您的执政理念是怎样的?

邓本元: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得有失、有取有舍,我们关键是看这个“得”,是对老百姓、对全局、对长远是不是有利,还要看这种“失”是局部的、暂时的、是不是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与失、取与舍始终存在,我们从古代农业文明到今天的工业文明、信息社会,实际上也都不断面临取舍难题。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经济发展也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理解含义是多重的。首先,生态文明是高标准的,这种文明应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容和要求,不是简单的保护、简单的禁止,而是要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在发展动态中实现更高的文明形态。

其次,生态文明要靠建设。文明不是上天掉下来的,也不是历史随时可以继承的,要靠几代人或者是主要靠当代人努力实现新的文明形态,是慢慢积累的。作为当代人,要对历史进行修编、对现在立足的社会进行创造、对这个历史的现代进行结合,文明要靠建设,我们就要把历史的、外在的、自然赋予的美要保持住,与此同时要靠人为的努力创造一种美,这要把建设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

最后,文明还要靠主体。需要确立主体来解决我们为谁服务、为谁发展、为谁保护的问题。这里应该突出老百姓的利益、突出老百姓的关切、突出老百姓的福利,这样才能够把五位一体的要求,在日常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践中体现出来。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很多地市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些企业能够给当地一方经济带来很大的提升或者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或者留下一些后患。三明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邓本元:你说的这种情况在现实当中应该会遇到,某些产业或者某些地方可能还会经常遇到,我们要面对的就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一定要树立低碳、环保这样的发展理念,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应该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宽这个理念或放低这个理念的追求。

在干部当中要有合理的、严格的考核机制,干部要解决执政、施政的理念问题,在项目运作当中,要解决审批或者准入关的问题,在执法过程当中,也要把好法规监管到不到位的问题,要多个方面一起努力。

坚持这个原则性,你就得把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好,把项目审批环节程序把握好,把执法监督的管理职能做到位。在具体运作当中,也需要策略的灵活性,因为有些问题并不是说不能解决,环保问题应该是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环保的技术水平、环保的手段、环保的队伍、环保的管理等等也是在不断前进。

就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样,事物都是共生共伴同时发展,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实现我们的理念,同时又能兼顾发展兼顾项目的生存。比如说,搞园区就是要企业相对集聚,减少公共排放、公共服务所需要的大面积排放,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建设集中排污设施解决排放问题,又比如说,通过时间或者节序的调整,来解决有些排放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性,这个理念不能变,大方向不能变,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我们项目的具体情况、技术的水平、现有管理能力进行具体情况具体研究,我相信,只要把握得当,环保与建设是可以兼顾的。

生态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由小而大逐步呈现

主持人:现在正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对于三明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契机?

邓本元:美丽中国的建设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加以推动,从三明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个方面,要努力发展生态型企业,这类产业刚才已经说过,要低耗能、低排放、低碳的产业。发展这些生态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们的实力,也有利于环境的长期保护,三明也在努力研究我们自己的特色产业,已经基本梳理了产业发展的方向。

第二是要发展生态型城镇,我们不搞千城一面。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个性,但是所有个性都要体现生态的要求,像我们的泰宁县,已经走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路子,应该说,在泰宁基本上做到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活也比较安乐。

三要大力推进生态型流域。三明有包括金溪、沙溪、尤溪在内的三条主要流域,把它做好,是景观也是城市生活的部分,我们现在正努力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土地平整开发工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贫困地区搬迁造福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沿着流域,努力把每个村落、每段流域所在地,建成一个美丽的小流域。

第四要推进生态型景观建设。三明好山好水好风光,要让人家领略到、享受到,而且能够欣赏它。要大力来推进旅游的建设,在我们的沿江、沿路、沿湖,构造有益的、可欣赏的景观体系,努力来培育旅游的产业。

通过以上这些工作,努力把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在一个村落之内、在一个流域之内、在一个景区之内体现出来,由少而多、由小而大逐步把它呈现出来。

提倡三个“城”建设,要管旧城、建新城、修故城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这个村落成片还有小城镇的建设,您让我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观点,“生态文明”这四个字不是浅层意义上理解的保护好山和水,还存在一个“文明”在里面。我们在村落建设过程中,有没有注入或者有意识引导一些文明、文化的建设?

邓本元:在城镇或者景区建设中,我们鼓励大家积极创造,鼓励大家传承历史又有所发展,城市改造、城关改造或者县城改造,我们提倡三个“城”建设。

第一要管旧城。每个城关都有自己的老城、旧城,旧城的特征就是“脏乱城”,我们要通过管理、植绿种树、规范摊点、统一广告牌,让它美起来、有序起来、干净亮丽起来。

第二要建新城。现在建的新城就要有时代的特征,要有生态的要求,就要透绿、亮绿,就要彩化、美化。新的东西在我们这代人要努力做好,能有时代特征、显现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三要修故城。三明很多县城都有历史,短则几百年多则上千年,我们有必要在老城中传承我们的文化,让大家能感悟三明的历史,所以在城市中我们提倡修故城。比方说,尤溪是朱熹的诞生地,陈朱理学有些思想发源于此,所以在城关建设过程就鼓励,要把朱熹文化园在原有基础上修缮恢复起来,改观城市面貌也复原理学文化的基本要素,在建设过程中既把建筑的硬环境做好,同时也把理学文化的深层次因素发挥好。

发展目的是让老百姓受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活也安乐

主持人:三明有这么好的绿色资源,如何转化为绿色福利?如何让老百姓通过这绿色资源来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邓本元:在所有发展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发展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让老百姓受益。我感觉,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要靠改革确立主体、只有让老百姓掌握了自己的资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很多理念才能真正落实到位。这几年三明进行的林业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明晰了产权也让林农成为经营林地的主人,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确立了生产主体,农民就会有创造性,所以,首先还是要靠改革来确立这个主体。

第二个是要靠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如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社区,大企业不少,富裕的人也不少,我们提倡在龙头企业发展、少数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要让更多的劳动主体能够共同富裕起来。这就要对组织生存方式、经营方式进行改造,让它有实现共同富裕的机会。

对农民来说,他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工资性收入,他作为资源的持有者,应该得到财产性收入。这就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文章,让老百姓成为既是主人又是劳动者,有机会通过各种形式增加财富。

第三要通过保护来惠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不能光讲大道理,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实在、具体的,归属于一个环境、一个单位。我们在每个关系群中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注意保护,提供好的生态环境,让空气新鲜、水也干净,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吃上放心饭。

主持人:“十二五”期间三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有个怎样的目标?如何来达到这个目标?

邓本元:“十二五”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是繁重的,我们总的追求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具体的载体就是,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生态市的创建工作,第一步就是要成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对于这些工作,我们都已经进行了部署并且提出要求,现在需要一步步扎实推进。

推进过程中,首先应该从基层做起,生态市一定要从生态乡镇、生态县做起,最后才能形成生态市,要从环保的基本要素做起,从一个企业环保整治到社区的整治,一步步形成一个大的环保模范城。

与此同时,要从体制、制度创新的具体事情做起,保证生态市的创建过程不是走过场、一阵风,这种形式要让大家实实在在地长期受益。我相信,“十二五”我们如果能达到目标,我们的经济实力应该会更加富足,我们的生态环境会更加优美,我们人民生活也应该更加殷实,真正实现省里提出来的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的目标要求。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