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怎么读 再读张中行的《怎么读》

2017-09-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中行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人称"杂家".他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正因为如此,他的著作多为经典,其中<作文杂谈>文风朴实,见识深邃,指导性强,我多次读后,收获颇丰.每每与家长.学生交流时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读了不少书,却写不好作文?其实这是读书方法出了问题.张中行在本书中<怎么读>章节中传授了具体的方法.考虑到大家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我就利用放假期间,重读了

张中行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人称“杂家”。他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正因为如此,他的著作多为经典,其中《作文杂谈》文风朴实,见识深邃,指导性强,我多次读后,收获颇丰。

每每与家长、学生交流时常被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读了不少书,却写不好作文?其实这是读书方法出了问题。张中行在本书中《怎么读》章节中传授了具体的方法。考虑到大家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太多时间,我就利用放假期间,重读了这本书,摘录其中观点以及自己的感受与家长们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习语言,学的是表达习惯,方法是熟。要“多”(量)吸收“好”(质)的表达方法,融会而储存之(熟),等待时机一来,让它自己跳出来应用。

作者这个观点很明确,就是要多读“好”的,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下,那就不用说了。这与学书法,学音乐一个道理,学习者临摹、弹奏的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的经典,你一开始就学这些,路子一定很正。所以买了一堆书却不看,或高年级了还读文字极少的书,他的表达能力,表达习惯就可想而知了。

2、那种浮光掠影或浅尝的“看”书方法,只能是玩赏故事,只能是应付考试,至于记叙故事的文字,用什么样的词语,语句怎样连贯,有什么妙笔值得欣赏等视而不见,读得再多,所能吸收和融会的也是极少的。

这个观点很好解释了为什么看的多,进步却不大的原因,根源就在于想的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就是人们变得不爱思考了,因为一切都“傻瓜化”了。这其实还解释了现在的畅销书即使是给成年人看的,也加大了图画的分量,减少文字表述的原因,就是为了迎合了现代人“傻瓜化”的要求,这时看书如看电视一般,不需要多思考,快速浏览,被动接受即可。

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读书方式作为休闲放松是可以,但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有待商榷。

3、所谓读书的正确方法,除了了解文字意义之外,还要把文字所含的思路条理和语言条理引入脑中,成为熟套的一部分。想做到这样,就必须全神贯注或一面吟诵一面体会,由慢而渐渐快地读若干遍,直到熟了,能尝到其韵味为止。

读书,读书,就要读出来,可是有多少人认真地做到这一点了?教学过程中,我每天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15分钟,可能坚持做到的,寥寥无几。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其实一点都不过时,面对现在多如牛毛的新方法,我们一定要“不看广告,看疗效”。

我个人的体会是,每教学一篇课文,我都会轻声朗读几遍,其中重点片段还会反复多次,这时情感、韵味自然就感受到了,随之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浮现于脑海,这种感觉不读出来是体会不到的。平时看书时,精彩的妙论、优美的词句等我也会反复读读,感受大不一样。听一位教钢琴的老师说弹琴前读谱、唱谱很重要,音乐会上看很多大师弹琴时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是否同样的道理?

4、学作文,必须先学会精读。这也许不是省事的办法,但它决不是既无味又无效的办法,只要按部就班,持之以恒,渐渐就会兴趣增长,积累增厚,总有一天,会获得水到渠成之乐。

还是那句话,方法对了,就不要急了,慢慢来!

5、读书时间的安排,原则是分比合好,多比少好。

很简单的道理,不要一口吃成大胖子。学任何东西,最怕“打鸡血”的人,那种一天读六七个小时,六七天不读一个字的孩子不少,所教过的学生中,每天手不释卷的,持之以恒的收效就大,那种别人一推荐什么书,买的比谁都快的,往往到了期末,书还是崭新的,最后只能“空悲切”!我的经验是,书放在自己随手能拿到的地方,每天都坚持读一点,三十分钟左右,收获就来了。

6、读物的安排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先主干后分支。

前面两点不用多解释了,关于“先主干后分支”就是说先读与作文关系密切的,换句话说是要学以致用的。可以从这些角度考虑:(1)先读课内后课外。(2)要先散文(广义的,包括记事、说理等作品)后小说、诗歌。(3)要先选本后专集。

(4)要先名家后一般作家。(5)要先今后古。(6)要先中后外。曾听说某班级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看优秀作文选,结果作文成绩有所提高,真是“学以致用”啊!虽反对这种“打激素”的办法,但这个现象也说明了读物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以上说了那么多,各位还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资质、兴趣、时间等因素进行调整、变通,但唯一不可变通的是必须持之以恒,难而不退,如此而已。这一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