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大二院王金成 【城市晚报】白炽灯下指尖上的雕琢 吉大二院骨科打造国际标准骨科医院

2018-01-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闻背景:2014年5月14日16时许,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骨科手术室内传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由院长王金成教授领衔的关节外科团队使用3D打印技术,为一名来自长春市九台区的妇女成功实施了双肘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这台手术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属首例.在吉大二院的院区内,映衬着北国的白雪,一幢蓝色的大楼显得格外清新入目,这里就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蓝色,寓意天之蓝,代表着天囊万物;海之蓝,意海纳百川,骨科医院汇集了省内各院选来的精英;梦之蓝,骨科医院将带领着有志向的骨科人,实现世界级骨科专家的

新闻背景:2014年5月14日16时许,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骨科手术室内传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由院长王金成教授领衔的关节外科团队使用3D打印技术,为一名来自长春市九台区的妇女成功实施了双肘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这台手术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属首例。

在吉大二院的院区内,映衬着北国的白雪,一幢蓝色的大楼显得格外清新入目,这里就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蓝色,寓意天之蓝,代表着天囊万物;海之蓝,意海纳百川,骨科医院汇集了省内各院选来的精英;梦之蓝,骨科医院将带领着有志向的骨科人,实现世界级骨科专家的梦想!

近日,《城市晚报》记者走进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零距离接触这支与国际化接轨的专家团队,感受他们背后的付出与汗水,以华夏精神,“精、准”医术,公仆本色,护卫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他们正用指尖上的“雕琢”,在白色的灯光下,共谱“国际标准骨科医院,世界一流医护团队”的蓝图。

王金成

吉林省骨科学界的领军人物

3D打印创造世界第一的奇迹

王金成,1998年留学日本,是当时医院骨科里最早留日的医生。200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创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任职院长。是我国著名骨科学专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关节外科委员会常委、华裔骨科学会关节外科分会理事。吉林省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提到吉林省骨科学界发展,就要说到“王金成”这个名字,不是因为他在骨科医疗战线工作数十载光阴,而是他不可或缺、卓越的医疗、学术成就。由王金成独创的髋关节置换的王氏小切口术式令骨科医生神往,创造了13分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奇迹,髋膝四关节同期置换手术完成8例,是全球四关节同期置换病例最多的主刀医生,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共有22例)。

创造了单日、单人7小时完成关节置换14例手术的传奇,他的患者最大年龄105岁,术后不到3天便可下地行走。

去年他又带领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团队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双肘关节置换手术,让骨科技术与国际正式接轨。那位幸运的患者来自九台区农村,被类风湿病痛已经折磨整整25年,关节严重变形,她的膝关节和肘关节完全不能活动,整个右侧胳膊更是僵直不能动,左侧也只能简单活动,随着膝关节和肘关节的病变,她的生活也变得几乎不能自理,疼痛严重的时候,喝水、吃饭只能家人喂。

在吉大二院该患者通过3D打印接受双肘关节置换手术,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这位幸运的患者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买菜、做饭,样样不耽误,她激动地说:“吉大二院骨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我的生活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患者想截肢 他冒风险治愈患者

在与患者沟通方面,王金成院长常告诉同事和学生们,“医者不是常常去治愈,是常常去安慰”。做一次手术出一次精品,治一个患者交一个朋友。曾有一位29岁的女患者,是位老师,一次车祸后右腿得了骨髓炎,在当地久治不愈,做了6次手术,最后决定来到骨科医院后直接跟医生说想截肢。

在早交班提手术时,王院长仔细看了片子,了解了病史。当听到医生说明天做截肢手术时,他当时喊停了,问为什么要截肢呢?医生回答道,患者及家属要求的,当即院长表态,患者才29岁,截肢后是残疾,骨科医院现在的水平和能力是可以治疗的。

但业内人士都知道,截肢手术是最没有技术含量和风险极低的手术,而要继续外科治疗,花钱不说,治好了皆大欢喜,治不好回头告状的患者也不占少数。

但王院长却将自己所面临的风险抛到脑后,完全站在了患者的立场,把患者和母亲请到办公室,真诚而坚定地对患者说,“我们见过很多像你这样的患者,你还年轻,肢体还是自己的好,你们既然来到了骨科医院,为什么不给我们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机会呢?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的!

”母女俩被王院长的一片真诚感动了,泣不成声。安静后,娘俩互相看了看,母亲说,“王大夫,那我们就试一次,好赖都认了。”医患同心,其利断金。骨科医院真的没有让她们失望,出院时母女俩又流泪了,这次是感激的泪,幸福的泪。

王金成教授总是这样告诉学生们,手术病例、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制度,是骨科医院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健康权益的一把利剑。是一代代优秀骨科专家、教授科学管理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而这项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身为医者的诚信,在于对执业操守的坚持,在于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尊重!诚实守信,善莫大焉!

杨小玉

美女博士后撑起患者脊梁

每天上演与死神和病魔的较量

美女博士后撑起患者脊梁

每天上演与死神和病魔的较量

杨小玉,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委员会基础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医师骨科协会吉林省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脊柱脊髓损伤协会委员。现任吉大二院骨科医院副院长。199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7年留学于瑞典Kaluolinsika医科大学,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资深专家Urban和Rune教授,专修成人复杂脊柱疾病(诸如颈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肿瘤、脊柱畸形等)手术治疗,分别于2009-2015年与丹麦Aaborg大学共同完成脊柱脊髓神经功能可塑性等多项目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回国后与同道开展“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工作。在见到杨小玉之前,记者在网上搜索了关于她的故事,几乎所有关于她的都是曾被她救治的患者写下的感谢之言。

那些朴实的字句没有极美的修饰,却字字发自内心,看了让人忍不住去感叹,究竟是怎样一位强壮有力的医生能如此坚守在手术台前六七个小时,只为与时间赛跑让一个个素不相识的患者能从就此瘫痪的下半生中站起来,恢复尊严人生!

见到她那一刻,真的不敢相信,她,竟是一个如此纤弱秀丽的女医生。每天与病魔和死神赛跑着,而且一跑便是二十几年,她用最美的年华去捍卫着每一位患者的生死、健康与尊严。杨小玉出生在医学世家,她的父亲杨铁曾是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院长,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校长。

母亲是原吉林大学预防医学院放射损伤专业教授,爷爷曾在一家上海教会医院当医生,四代西医,医学世家。儿时4岁那年,杨小玉还是个懵懂的小女孩,看着眼前父亲身上的白大褂,心里便不由得喜欢,每周末父亲都会惯例去医院巡视、查房,“我就在门口等着,看着父亲和每一位患者交流,像对待亲人一样微笑、叮嘱,再和主治医生询问、指导,父亲的一举一动,是我这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

”几年前,父亲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肺癌晚期手术后依然坚持上班,最后突发大咯血不幸去世。

“母亲纪辉则是全国最著名资深专家之一,钻研放射性血液病和放射性皮肤损伤,在1966年氢弹爆发时,母亲是当时医疗专家组的现场指挥及负责人之一,由于圆满完成任务及后来在放射损伤事业中工作业绩突出曾接受过周恩来和李鹏等2位总理的亲自接见”。

杨小玉说,如今母亲已90岁高龄,直到去年刚刚退居在家,依然有患者来到家中询问医治良方。应该说,父母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医学救死扶伤事业,在杨小玉幼小的心中,“医生”是个很伟大的字眼,也是这样的耳濡目染,让她从小就立志做一位救死扶伤的医者。

让患者的尊严与生活并存

让患者的尊严与生活并存

如今杨小玉的愿望实现了,子随家业,依然是一位著名、优秀的国家级骨科医生。“让患者告别瘫痪从此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这是我们脊柱外科每个医生的期望。”不久前,一位被当地医院诊断为高位截瘫的男性患者回来复诊,那位患者因高空坠物颈椎砸伤后确诊为“颈椎骨折脱位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来到吉大二院骨科医院时也没抱任何希望,只是希望不留遗憾。

而在杨小玉医生团队根据脊髓损伤具有可塑性恢复的医治理念,打破以往常规治疗理念:如急性期手术风险高、死亡与瘫痪不恢复共存风险,一般建议先保守平稳度过危险期后再手术等常规理念,杨小玉医疗团队勇于挑战高位颈脊髓损伤是否急性减压手术,根据“骨筋膜室综合征”治疗理念,不单纯进行脊柱骨折脱位复位,而是脊髓广泛减压,使得尽快挽救损伤的脊髓神经功能,使其在短期内有效的和可塑性恢复,获得成功。

这个得到治疗的患者来看杨小玉团队,而且现在行走自如。

这次回来复查,见到杨小玉,患者和家人就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对于这家而言,杨小玉和她的同事们就是救命恩人。高位截瘫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知道,不仅要从此瘫痪而且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份负担何等之重,对于一个只有三十几岁的男人更是难以接受。面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杨小玉很欣慰,因为一个人能直立行走这意味着从此他可以有尊严地活下去,还是对生命和社会最好的回馈。

在杨小玉的记忆中,还有几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在其他医院进行手术后下肢仍然瘫痪不缓解,后来到二院骨科医院就诊后,经过详尽检查发现原来胸椎管生长肿瘤而进行手术切除,病人瘫痪近一年的下肢重新站立。这样病例已经很多,她已经不记得最后一次休假是在何时了。似乎已经习惯了与病魔和死神赛跑,时间对于他们而言就如生命般珍贵。

每天,走在医院的走廊内,这里的床位都满满的,家属和患者让整个住院区显得有些热闹,而对于杨小玉这个亲切和蔼的女医生,大家都很熟悉。

“杨院长您好……杨院长,谢谢您……杨院长我现在的情况很好……”不仅所有人都认识杨小玉,关于每一个患者的情况杨小玉也如数家珍一样都很详细地记得。

走到一位患者床前,杨小玉耐心地让她伸手动动手指。杨小玉说,这位患者来的时候是被抬进来,整个人从颈椎以下是毫无知觉的,此前在其它医院确诊就是截瘫。然而在看了她的情况后,专家组认为病人的情况可以治疗。原本已经不抱有任何希望的家属对于杨小玉的介绍并不完全相信,因为经过漫长的治疗,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患者将躺在床上过下半生的说法,家属坦言,真的就是死马当活马医他们也有点不太相信,因为如果患者能被治愈这就是奇迹。

其实杨小玉和同事们都知道如果这样的手术失败了,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后果,不仅患者家属会埋怨他们,而且他们内心也将遭受沉痛的打击。“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因为我们看到她的片子后,我们有信心。”就这样,如今这位患者在杨小玉和她的团队的努力下手已经能自如活动了,状况一天比一天好。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在杨小玉看来,这都是她应该做的,因为让患者有质量地活着而不是活着,这是医者的责任,他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

吴丹凯

让患者感受家的温度 他们的微笑是对医生最好的回报

“我是一个普通农民,名叫李凤侠,因患骨髓炎于2015年1月入住吉大二院,吴丹凯主任为我做了手术。吴丹凯主任不仅医术高超,态度更是和蔼可亲,他的微笑和他的眼神都让患者倍感温暖和亲切,对患者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治疗,大大增强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吴主任组的医生们各个都是好样的……”当在网上输入吴丹凯的名字,出现的都是普通患者那真情流露的感谢信。

吴丹凯(博士)是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创伤骨科·微创骨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青联委员,长春市青联委员,长春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中青年委员,吉林省骨创伤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吉林省分会委员,吉林省创伤学会委员,吉林省骨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对四肢创伤及骨折疏松治疗具有较深的造诣,在全国,他在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方面已经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199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系五年制并留基础解剖教研室任教,2002年硕士毕业留校任骨科医师,2004年晋级为主治医师。2009年在德国参观学习3个月,师从德国著名骨科专家Jerosch教授,系统学习了四肢骨折的微创手术。

同年晋升为副教授。每年高质量完成手术近千例,且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参与了4项国家级、4项省级及1项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并参与6部著作的编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0余篇,获得吉林大学医疗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在采访中,正赶上吴丹凯带领团队的医生们查房,对待每一位患者,他总是以招牌的微笑对待,那亲切的笑容顿时抵消了患者的恐惧和无助。每到一个病房,吴丹凯都细心询问患者目前的状况,以及恢复情况,更挨个提醒患者需要注意哪些。

在病房内,一个女学生因出门摔倒致右足内外踝骨折住院,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一直是同学来照顾,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差一些,经常会哭。吴丹凯和他的团队马上为女孩打石膏固定受伤的右脚并为患者进行CT检查,主要是为彻底检查患者的伤脚是否可以接受保守治疗。吴丹凯说,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以最对患者有利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吴丹凯已经从医近20年,提及为何从医,他说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位医者,后因其他原因改行。而父亲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学医,治病救人,自己学医也是为完成父亲的心愿。

在采访中一位前来复诊的患者告诉记者,吴丹凯主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他所带团队的医生们都十分负责。“我入院时根骨粉碎性骨折,那时候听人家说根骨手术特别容易坏死,而且不好愈合,这与医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听说吴丹凯主任多年来根骨手术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就慕名而来。我已经出院而且恢复得很好,而且无论什么时候有疑问,吴主任都会很耐心地解答,态度温和,让我觉得心里特别的温暖。”

在采访中,吴丹凯笑着说,让患者康复出院是每一个医生最大的愿望,患者脸上的微笑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镜头

三天三夜守护在危重患者身旁

这支已与国际化接轨的专业骨科团队,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们,他们年富力强, 耳聪目健,头脑镇定,心地像赤道一般火热,他们虽然年轻,但却像老艺人一样“雕琢”着每一台手术,只为对生命的敬重与护卫。

在记者采访接近尾声之时,有几个微镜头,让人不得不驻足,都说“医患”关系紧张,但记者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医生与患者之间那份生死之托的信任,还有那无私奉献的关爱。

在医院的病床上,今年46岁的王女士紧紧握住苗巍巍医生的手,说了一句“是你和朱大夫给了我生命。”然后又忍不住泪流不止,“我来的时候命都没了,我离婚了,来自松原农村,有一个女儿才19岁,一分钱也没有,当时出了车祸,肇事者没有钱,紧急送到医院,都是素不相识,医院在我没交钱的情况下就给我做了手术,保了一条命,需要输血时没有血,苗大夫到别的医院帮我联系血,到现在我还欠着医院钱,我欠医院的太多。”

负责这台手术的就是苗巍巍医生,一位年轻有为的医者,“这位患者从11月1号出车祸,10多个小时被送到医院,发现下肢亏损伤非常严重,首先就是保命,所以直接开了绿色通道给她做手术,到12月11日,一共已经做了5次手术,有两次手术中直接休克,血压测不出来了,一次性就需要输3000多毫升血。

”就是为了救这位王女士,苗巍巍三天三夜没回家,守在医院,为患者24小时不间断治疗,考虑到家庭实在困难,截至目前,医院竭尽全力为患者减免费用,只为一条鲜活的生命,生命至尚。

镜头

手术台前紧张14小时终于救活那只手

完美的手术并不单指表皮缝得平整熨帖,它要求所有的过程光滑而富有结果。这位不爱吱声的年轻医生田恒,他追求的就是如此,不仅要让四肢存活,还要让四肢有功能。用同事的话说,田恒永远拿患者当自己的亲人,“他们是很信任我们,才来到医院,我们不能让患者寒心。”

今年56岁的李凤新,12月8日左手除大拇指外四只手指全部被锯切断,损伤非常严重,“病人刚来时,我以为手术并不难,但检查后发现,正常骨折截面是平行的,这个是斜切断的,所以损伤特别严重,缺的特别多,光清洗切断的手指就清洗了一个小时。”

紧接着在手术过程中,发现难度比想象中更大,横竖伤比较多,肌肉损伤很严重。要保证患者手指成活还要实现手指的术后功能,医生们在整整14个小时手术后,接了17根血管,神经接了七八根,非常复杂完成了这台手术。

手术很成功,目前,李凤新的手指成活率很大。“很多案例都是将这四只手指存活就行,但是这样存活了,只剩下一只大拇指,那什么事都干不了,几乎丧失全部手部功能,这样的手术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不光存活,还要有功能,这是对病人的负责。”田恒就是这样一位忘我、沉稳的年轻医生。

一切都是为了病人着想,他们知道病人进来时那种无助绝望,他们永远奋战在手术台的第一线,平均每天四五台手术,他们很辛苦,很疲惫。唯一的放假是春节期间,他们还要利用国外时间差,到欧美地区做学术交流学习。他们说,这么忙,家人理解,在他们心中,家是第一,但是病人心中,可能更需要他们。

这是一支充满真诚和朝气的队伍

用“精、准”医术和人文关怀为生命保驾护航

博学慎思,精诚致远。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从建院至今,一直秉持着打造国际化标准骨科医院,创建世界一流医护团队,目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医院有在职医生76人,研究生8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2名,教授10名,副教授15名,出国留学人员比例52%,50岁以下全部为硕士,博士比例98%。

总护士长1名(高级职称),护士长1名(硕士),副护士长6名(硕士或硕士研究生),护士共计131名。编制床位249张,自成立以来,骨科医院都是满床位运转,月手术量突破400台。

医院共有六大科室,七大中心,一个骨科研究所。六大科室包括关节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功能外科、微创创伤骨科、运动医学关节镜科、手足外科中心、骨康复疼痛科;七大中心有显微手术中心、微创手术中心、吉林省脊柱外科治疗中心、人工关节治疗中心、断肢再植再造中心、功能康复及随访中心,疑难病例会诊中心;骨科研究所包括临床分子诊断实验室、干细胞治疗实验室、骨生物力学实验室、骨库。

手足外科中心还包括手外科、修复重建外科、足踝外科。其中,足踝外科是省内唯一一个专门针对足踝疾病而设置的专科。

夫为医者,当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手术室内为安抚小患者医生为他举着手机播放动画片;准新娘结婚前脚趾被割掉,医生紧急救治接活脚趾让她做最美的新娘……这样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着。

杨院长说,吉大二院骨科医院始终追寻着“精、准”二字,首先“精、准”体现在技术上的精准,之前提的3D打印技术,就像三维成像一样,让病人通过打印出和自身体内病变骨骼一样的模具,向患者客观、实物展现患病情况,3D打印私人定制假体,实现手术的精准匹配。更加提高患者安全和生活质量。

除了正常医疗治病,每星期骨科医院还走进社区宣教,义务宣传教育、科普骨科知识,包括骨科常见病,关节置换等问题,此外,每年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关节镜科、足踝外科每个月都有韩国专家免费义务为患者义诊、做手术,病人不多花一分钱。此外,骨科医院还免费给联盟医院医生培训,做学术交流,普及全省骨科医疗技术。

感言:医家有割股之心!这是,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曾写下的句子。割股则是割大腿上的肉来给病人治病。就是说医生恨不得割了自己身上的肉给病人医病!的确,在北国长春,这座被白雪笼罩的城市里,就有着这样一群医生,他们每天奔走在生命线上与死神抢夺生命,让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得以重生。每天,这里都在延续着医患间暖暖的故事和浓浓的真情! (记者 任胜章 陶彬 张添怡 李艳/文 赵毅亮 付林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