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读经教育评价 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二)

2017-08-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假如读经教育真是按照了"一个目的两种性质三个原则四个标准",则必定会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这些特性我把它归纳为五项,称为"五特质".第一个特质是理论的根源性,第二是内容的完整性,第三是操作的简易性,第四是效应的笼罩性,第五是验证的广大性.先说理论的根源性,我们读经的理论的根据是深远的,是从一种原则而来而服从原则的.我们从一般人对于教育普遍的嚮往开始,一步一步地往后追溯,追溯到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再一步步建构起整套理论.譬如我们从一般人对品学兼优的嚮往,

假如读经教育真是按照了“一个目的两种性质三个原则四个标准”,则必定会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殊性。这些特性我把它归纳为五项,称为“五特质”。第一个特质是理论的根源性,第二是内容的完整性,第三是操作的简易性,第四是效应的笼罩性,第五是验证的广大性。

先说理论的根源性,我们读经的理论的根据是深远的,是从一种原则而来而服从原则的。我们从一般人对于教育普遍的嚮往开始,一步一步地往后追溯,追溯到教育的本质;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再一步步建构起整套理论。譬如我们从一般人对品学兼优的嚮往,推到人文与科技的学术规格,再推到中西文化的全面发展,最后归结出人类理性的本具的能力和永恒的要求。

然后从人性下放到文化,依文化看出教育的责任,依教育的文化责任和学习心理的发展两面开出三个基本的原则,最后从教育的三原则落实为合情合理且简易有效的全套读经理论。所以读经教育的理论,不是突发奇想,乃是步步为营的思考结论,它的理论富有原则性、深刻性。

第二个特质是内容的完整性。不是读经本身即是完整的,而是因为这理论对人生有全面的考量,因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考量,强调以终为本以本为主的原则,但不忘知终亦知始,从本以开末。所以读经教育理论不限于读经,而是以读经为核心,而具有全方位的扩展性。

首先,我们说读经的“经”之意义,是广义的,即举凡人类智慧高明的成就,人性应该开发的所有生命内涵,都属于“经”的范围。而凡是按照人性而教学,也就在他恰当的时机,以经典的眼光来选取教材,依照最自然的方法来教他,就可以叫做“读经”。

在文字的经典方面,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典,西方文化的经典,印度文化以及其他重要文化的经典。中文经典不只是儒家,也包含道家,乃至于文史诗词歌赋,乃至中文佛教译典。西文经典也不只是英文,乃至古希腊文、拉丁文、德文、法文等。

印度文化经典则以梵文经典为主,其他重要文化经典则包括古典阿拉伯文经典,日文经典等等。以经典的诵读为本,带动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所以中国语文要好,要从读经开始;西方语文要好,要从读经开始;乃至任何一种文化的语文要好,要从读经开始。我们近一百年来学英文,学得非常痛苦而学不好,就是因为外文教育採取了错误的政策,不从高度的教下来,而从低度的教上去。

教学的科目除了文字之外,其他各种课程也都是读经关照的的范围,也都可以运用读经的观念去做高效的教学。譬如:音乐、美术乃至体育、数理等。所谓音乐美术读经,就是认定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艺术的心灵。而艺术心灵以能鑑赏为本,能操作为末。

所以艺术的读经教育从听看名曲名画开始,先培养出高度的鑑赏能力,将来要学技巧,也就有了良好的根基了。所谓体育读经,也就是做对身体最恰当的教育,所以体育不仅是运动,应该比运动更深一层,也就是除了外练筋骨皮之外,还要内练精气神。我们建议的体育读经有两种,一种是中国武术,一种是印度瑜珈。

至于数理怎麽也可以读经呢?因为如果数理是按照人性的发展而教,就可以叫做数理读经。人类的数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认识心灵自然就有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认识世界的好奇心,所以数理应该是最容易的,甚至是不必教的。

而且理解能力会随著生命的成长与日俱增。既然愈来会愈聪明,数理的教学就不必那麽著急了。所以我们就建议不要提早强灌数理功课,而应该善于鼓励和等待,依照每个个体当下的理解能力而做适性的教学。每个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数理是不可以整班教的,当然更不可以全国同样年纪的孩子都学同样的课程,最恰当的教法是让每个人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数理,教师只是从旁辅导。

我的这种数理读经理论跟现代中国的数理教育完全相反。不过,如果中国想成为科学国家,非得如此做不可。

第三个特质是“操作的简易性”。这个操作是非常简便的,为什麽?因为它合乎人性,顺乎自然,所以就简易了。只要观念上了解了,真的及早了,加上老实和大量,就好了。一来老师不必有学问,二来学生不必有程度,因为老师只是看著书念书,学生只要跟著老师念。

如果书上的字又注了音,则没有不会读的字,多念就多熟,念到很熟就能背,教育工作就完成。而此完成,不只当时即有效──直接有增进语文程度之效,间接有开发聪明之效,更有深远的文化陶冶之效。

当然,我们不是故意要找不良的老师。只是说即使老师没程度也可以教,教得也很有效。我们不是专挑聪明的或笨的学生,只是说本来聪明的孩子读了经,就更聪明;不聪明的孩子读了经,也会聪明起来。所以读经的操作很简易。

我每到一个读经的私塾或班级,都要问那些老师:你们教读经是愈教愈困难呢?还是愈教愈简单?如果愈教愈简单的,就做对了,如果愈教愈困难的,就一定做错了。这麽简单的教育模式,富人家可以教,穷人家也可以教;城市的学校可以教,偏乡的学校也可以教;父母老师文化程度高、有善巧的教学技术,可以当读经的老师;阿猫阿狗朴实无华的人也可以当读经的老师;聪明孩子可以读,愚笨孩子也可以读;读熟背熟了有效,只读一两遍不熟不会背,也有效。

至于第四个特质是效应的笼罩性。这个笼罩性是说教育的效率,这个也很重要。有许多人质疑:“只有读经够吗?”我们可以说够,也可以说不够。所谓不够,人间有那麽多的学问要追求,只有读经怎麽够呢?所以说不够。但所谓够,是就著它的笼罩性而说,所谓笼罩性就是它高屋建瓴居高临下。

它一笼罩下来,就可以助长、帮助所有的功课。从这里说,读经何止够?可以说读经是万能的了。最简单的证明,是一般人都知道的“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语文学好了,其他学习就容易了。

乃至依照人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首先发展的就是记忆力,然后发展的是理解力。在记忆力发展的时机裡,我们如果给他充分的资讯刺激,又可以建构脑神经系统。建构好的脑神经系统将来又可以供理解使用,所以凡是从小读经的孩子就聪明,聪明的孩子思考力就强。

另外,语文能力好的孩子就喜欢阅读,阅读多的孩子知识丰富,知识丰富的孩子思考力越强。总之,读经,就是增进聪明和思考力最简便有效的方式。读经就是一个全面性的,或者说笼罩性的教育。他的效用是笼罩性的,从语文笼罩所有的学科,从记忆笼罩了理解,及早老实大量的读经对全幅地人性开展就可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这个孩子步上学习的康庄大道。

此外,因读经的教育而形成的熏陶作用,让一个人默默中具有文化的情怀,甚至品德的情操,理想的追求。这是属于“德性的学问、智慧的学问”的范围。这些品质是虚层的,看不到考不出来的,但它在人格的建构中属于重要的成份,居于核心地位。

既重要又核心,它便有辐射发散的功能。也就是把属于德性和智慧的学问做好了,那属于知识的和技能的,也就容易好了。康得说实践理性具有优先性,牟先生说人的德性有优先性。因为一个有德者,他必定会尽其可能地追求知识,而一个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会反省到他需要有德,所以牟先生说道德世界包涵知识世界,道德宇宙包涵知识宇宙,这一观念很重要。

我们的教育是以道德为重呢?还是以知识为重?一定要想清楚。这点想清楚了,才可能解除一百年来中国面对西方文化衝击邯郸学步手足无措的困境。

第五个特质是验证的广大性。我们说广是指例证很多,说大是说其影响深远。因为有人初听读经理论,说:你要把我们的孩子当白老鼠啊。我的孩子怎麽可以让你去做实验呢?我就跟他说,你的孩子来读经不是白老鼠啊,是黑老鼠呢(众笑)。

白老鼠在哪里你知道吗?白老鼠是在体制的教育裡。为什麽?因为体制的教育一直还在做实验,不是吗?如果不是实验,为什麽过一阵子就要来个教育改革?每一波的改革都是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后才看到结果,不是吗?现在这一波的九年一贯的教改,已经实施十几年了,已经看出失败了。

但我们眼看著失败,却不能再改,为什麽不能再改?因为西方还没有再改,所以我们就不能再改,所以现在体制内的学生都是白老鼠,哪有黑老鼠呢?只有读经是黑老鼠,为什麽?实验两千多年,而且全人类已经实验过,中国就两千多年,西方也两千多年呐。

所以读经成功的例证的广大性,又广又大。而且体制的教育,纵使不叫它是实验,它背后有没有理论根据呢?这个理论根据站得稳不稳呢?都不问,只要西方人这麽做,我们就跟著这麽做,从来不考虑西方人对不对,也不看西方人成功不成功──对不对是属于理论的问题,成功不成功是属于实际的问题。

那理论一直没有去考查有没有合乎所谓的根源性,实际的操作后已经证明失败了,也不看,也不反省──不看,是因为不敢看。不看,当然不能反省。纵使看了,也不会反省,因为一百年来丧失了反省的能力。

中国的体制教育跟著西方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来证明是失败的。已经证明是失败了的一方,就不可以再问:“你们读经能成功吗?”史可法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败军的将领不可以还说我很勇敢,辜负了国家的臣子不可以还说我很忠心。

如果自己都失败了,怎可以还问别人:“你会成功吗?”因为你已经失败了,而至少我还有成功的希望。何况,读经教育的恢复推广,已经十几年了。我们的理念宣导资料已经相当完整,眼前台海两岸以及世界华侨社会,已有许多的读经家庭、社区读经班、学校读经课,更有不少的读经私塾。

接受读经教育的人群,有胎儿,有婴儿,有幼儿,有儿童,有少年,有青年,有成人,有老人。在资讯发达的时代,或者你亲自查访,或者你从网上搜索,随时都可以找到例证。两岸硕博士以研究读经为题的论文,到今天已有六十馀篇。如果作的是成果调查,几乎百分之一百,都是正面的结论。这叫做验证的广大性。

今天用这样短的时间,教育的基本原理整个讲完了。如果大家以后要做宣导,可以随意取用。你从哪个方面讲都能透悟到所有方面,比如说你所面对的是学者专家,你就从人性开始讲;如果面对一般人,大概要讲四个标准跟五种特质就可以了。

我大多是从三原则讲起,有人都还听得没兴趣,等到我说三原则可以落实了,说落实要从胎儿开始,要用CD,怎麽教怎麽教……才有兴趣起来。但到最后讲完了,他还问有没有例子可以讲?我说我不讲例子,为什麽?例子只对没有智慧的人讲(众笑),聪明人一听道理就懂了,就会去做了,还要什麽例子呢?但是各位,你劝你如果去做宣导,还是要收集例子。

自己的亲自教学例子,或别人教学的例子,一般人比较喜欢例子,我讲例子太少。所以,老实说来,我并不是一个善于演讲的人。

不过,我听许多人说听我演讲越听越有趣,或看我演讲的DVD,有看了两遍三遍五遍十遍的,每次都看出以前没看过的内傛,每次都另有感受。这也就是表示,我的演讲里面有源头活水。所以有人说,你讲读经听起来还是很简单,不过怎麽可以讲成这麽多?而我们越听越感觉其中有深度,每一句似乎都很简单。

那些理论,都是日常我们所能知道的,但为什麽又似乎与众不同呢?我就跟他说:我讲读经的背景是什麽你知道吗?我的背景是天台判教,我是用天台判教的方式,一个观念一个观念加以理清,一个理论一个理论加以批判。

批判就是是分判和判摄,分判是一个一个把它们分开,判摄是又把它们总收起来,然后排列他们的位阶,分别它们的远近亲疏。什麽叫亲,越合乎基本原理的,就越亲;越远离基本的,就越疏。

天台判教的基本原理在哪里?在释迦牟尼佛的本心本性,所以天台宗的判教号称“畅佛本怀”——把佛的本来心怀都表达出来。但佛的本怀在哪里呢?谁知道呢?佛陀涅槃了,你不能再叫他出来自己说。

还好,佛的本怀留存在经典中。经典那麽多,有的是对凡夫讲的,有的是对小乘人讲的,有的是对大乘人讲,讲得内容都不一样,但是都归摄于佛心。那麽请问有没有哪一部经典可以代表佛心?《法华经》!

其他经典都是佛的方便说。方便说就是越说越週边,越说越低下。但是,虽然週边,也都是佛所说;虽然低下,也都有相当的意义。我们用这种天台判教的方式,便可以统摄人类所有的理论,何况是教育理论?先把所有理论全部统摄进来,然后依其特性,加以分判,让它们各归其位。

一提起就只有一个一,一放出去就很多,而一一有其恰当的位置。有其恰当的用途和价值,所以虽多而不乱,它也不能作乱。现在整个教育界就是个乱局,因为西方的认知心理学坐大,作乱,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坐大,作乱。

原来或许不是他们要坐大作乱,而是我们让他坐大作乱。因为百年来中国人觉得他们的理论有意义,他们的理论当然有意义啊,但我们有没有想是何等意义?在看看来,他们只是小道,当然,虽小道必有可观,所以我们的师范学校的教师要学生们去读他们的理论,乃至于我们的师范大学的教授要学生们去研究他们的理论,考教育学硕士博士的时候,还在考这些理论。

考不完,研究不完。虽小道必有可观嘛,但必竟是小道。

你把那些小道安排在小道的位置,让它安于小道,则小道也有用;但是你让它犯滥了,你让它笼罩其他一切,就有害。要知道,没有笼罩性就不可以笼罩,不是什麽理论都可以笼罩的,只有读经可以笼罩。(鼓掌)。

为什麽读经可以笼罩?因为它有本有源,这一点你一定要瞭解得透彻。你的宣导也才有本有源。我看一些教读经的家长、开读经班的老师、乃至于去做读经宣导的人,都不一定认识这麽清楚。或许他有一股热诚,当然,只要一份热诚,也就可以动人了,但最好能够有些深度。有深度,你在讲时才能够呑吐,你想要放的时候,就可放得低一点,想要收进来时,你就可以表现一种思想的高度,随时运用自如。

我讲读经教育的理论,最早在是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写在《说明手册》裡,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那时只是比较浅层地讲,后来逐步有所加深,当然从一开始,背后的精神是一样的。今天所讲,是我十六年来讲的最深的(鼓掌)。最深的也不过如此嘛,但是要达到这个深度,而念兹在兹左右逢源,也不容易。所以我请大家把我们这次研习的资料多看,所有的理论和实务都在里面了,我今天讲过的里面统统都有,多看多想,便可以融会贯通。

还要说一下,我们在座有许多宗教徒,宗教是人类很重要的活动,西方哲学家还把宗教与艺术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人生的追求,生理的、心理的就不说了。一般的知识的学问和事功的成就,是比较低层的。在这之上,还有伦理道德的学问,那之上还有宗教艺术的学问。

因为伦理道德只在人间,宗教艺术通于上帝。所以宗教是一个很高尚的人生活动,但是中国儒家以道德为宗教,像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在这里就有天人贯通的情操,这就是宗教情操。

中国的这一条路,是西方人所不知道的。我们刚才说,我们所推广的教育是从人性,从文化的全面性反省出来的工作,所以我们做宣导的时候,儘量在文化的层面上说,以符合教育的本性。也就是我们做宣导或教学的时候,最好不要染上宗教的色彩,应该先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有基础了以后,若有机缘再去信教,也比较容易成为宗门的龙象。

读经教育主旨在于培养人才,但并没有说一定培养哪一种特定的人才,但是可以成为各个部门的大才:从事企业,是企业的大才;从事政治,是政治的大才;从事宗教,是宗教的大才;从事艺术,是艺术的大才,等等。在宣导或教学的时候,宗教的气氛不要太浓厚,不要让人觉得教育在为宗教服务,或是介绍读经就是要吸纳教徒。我知道大家没有这个心理,但是有些地方已经有这种现象,这是不大好的。

我曾听说有一个佛教团体开了读经班,从《论语》读起,读得不错。后来有一个和尚来视察,说怎麽读《论语》?应该读佛经,就把教材全部改成佛经,于是一般的孩子都离开了。像这样,表面看起来,他好像很忠心于负荷如来的家业。

其实,那种小气,是在败坏。我也听过信基督教的父母,看到他的孩子在读《论语》,去学校跟老师说:这些书是宗教,我们不要读。所以,有人说所有和尚都是释迦的罪人,所有牧师都是耶酥的罪人,当然,所有秀才也都是孔子的罪人,(大家笑)。

他怎麽担负释迦的家业?心胸要开放,最开放的心,才能让他的教有最大的发展。整个世界的价值,放出去是多元的,收起来就是人性,每一个人对人性的理解不同,达到人性的开发的机缘不同,他就有各种不同的人生的方向,于是世界上有了各种宗教。

不过,如果宗教不以人性为宗旨,它把持了人性,认为他的教是天下最完美的,那宗教与宗教之间,便要起衝突。所以,宗教虽都劝人为善,但宗教到最后,也成为世界的乱源,这种衝突一定要用文化才能解决。所以我们希望,假如你有宗教信仰,不管是佛家或其他的,要做教育,我们只问对人生有没有意义。何况你的宣导所面对的是广大的群众,一定要站在纯粹文化的立场,才不失本位,这是我诚恳的交待。